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农村信用社虽经几十年的发展,特别是在国务院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方案实施后,农村信用社在经营、管理、支农等方面均取得了长足发展,但是一些传统落后的“粗放型”经营方式和靠“规模取胜”的经营理念,在部分农村信用社中并没有因改革的深入而得到实质性的转变,这种经营方式和理念严重制约了农村信用社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2.
延红梅 《中国金融》2007,(12):73-74
2003年6月27日,国务院印发《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方案》,亏损长达10年的中国农信社开始启动改革之旅。几年来,通过将农村信用社管理和风险责任移交省级政府,“国家宏观调控、加强监管,省级政府依法管理、落实责任,信用社自我约束、售担风险”的农村信用社监督管体制框架已经形成,通过多样化的产权制度改革,不同地区、不同经济环境、不同经营状况下的农村信用社都寻找到了符合自身情况的有效的产权结构和组织模式。通过国家财政补贴、税收优惠和央行资金扶持等一系列扶持政策,农村信用社历史包袱得以化解,并随着增资扩股和清收不良贷款工作全面开展,农村信用社资本实力明显增强,风险化解和处置能力进一步增强,抵御风险能力迅速提高。此外,通过增加支农信贷投放,改进支农服务方式,我国农信社在支持“三农”发展上做出了积极贡献。外部经营环境的优化,自身素质的提高,使得农村信用社具备了进一步发展的良好基础,站在了一个新的起点上,而如何在这些已有基础上,不断提高自身竞争力,在农村金融市场开拓出自己的一片天地,探索一条可持续发展的路径值得深入思考。本期一线话题从优化农村信用社外部经营环境,提高农村信用社竞争力等方面探讨农村信用社可持续发展问题。[编者按]  相似文献   

3.
农村信用社是我国金融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金融支农发展的生力军。近年来,随着农村信用社新一轮改革工作的启动和专项票据兑付的基本完成,“花钱买机制”的政策效应已初步显现。农村信用社抗风险能力得以增强,整体经营状况和管理水平逐年提升,改革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成效。为更好地发挥农村信用社的金融支农作用,下文以山西省农村信用社为例,进行相关调查分析和经验总结。  相似文献   

4.
王涓 《福建金融》2012,(6):49-51
2004年8月,福建被列入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省份之一。在专项中央银行票据兑付考核的激励下,福建省农村信用社在产权制度、管理体制、风险防控、经营效益和支农服务等方面,较改革前均出现较大的变化。本文回顾总结全省农信社改革发展成效,分析制约农信社可持续发展的因素,并提出进一步推进农信社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宋磊 《海南金融》2009,(3):84-88
制度与经济运行的关系始终是制度变迁理论研究的核心。自2003年至今的农村信用社改革,是制度变迁影响经济绩效的有效实证。本文以此为切入点,利用对山东省农信社改革状况的调研资料,基于财务状况、经营利润、信贷支农、后续可持续发展能力等视角,对农信社此轮改制的运行成效进行系统评析,最后得出几点启示与结论。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支农、化险、改革、发展四个方面的有效结合为切入点,介绍了2002年福州农村信用社的发展轨迹,论述了发展是目标,化解风险是前提,支农是必由之路,改革是动力四者关系的辩证统一。阐明了支农、化险、改革、发展的有效结合是推动福州农村信用社走出困境的经营理念。  相似文献   

7.
农村信用社与农业银行脱离行政隶属关系(以下简称“脱钩”)以后,农村信用社系统金融风险进一步加大,已成为制约农村信用社改革和发展的主要因素,影响了农村信用社信贷支农主力军作用的发挥。我们认为,受客观经营环境和体制不顺的双重制约,农村信用社长期经营过程中积累的金融风险,除采取类似不良资产剥离这样的“休克”疗法外,短期内难以大幅度降低;  相似文献   

8.
自1996年农村信用社与农业银行“脱钩”以来,人民银行宜宾市中心支行(以下简称人行宜宾市中支)秉承“支农为根本,改革焕生机,监管防风险,协调优环境”的总体思路,坚持监管和行管“两手抓、两手硬”,引领辖区农村信用社快速演奏“三步曲”:1997年至1999年摸清家底、健全内部管理、提升了地位形象;2000年至2001年转变工作作风、端正经营方向、强化支农服务;自2002年起,强化发展意识,理清发展思路,驶入稳健、快捷发展的“快车道”,2002年全市农村信用社喜获盈利1219万元。措施一:支农巩固阵地农村信用社应“三农”而生,必须植根于农村、倾力于…  相似文献   

9.
(一)正确认识和对待支农再贷款,改善经营状况,增强抗风险能力。一是支农再贷款是具有支农支牧特定用途的专项再贷款,人民银行加大宣传力度和窗口指导,提高农村信用社和农牧民对支农再贷款的认识,通过支农再贷款的帮扶,引导农村信用社将服务重点转向“三农三牧”和民生领域,将贷款主要投向农牧户和农牧区个私经济,促使农村信用社支农支牧意识增强,进一步明确了其为“三农三牧”服务的市场定位。二是壮大资金实力,缓解了资金压力。改善了信用社资产质量和经营状况,增强了信用社盈利能力。  相似文献   

10.
农村信用社改革八年来,农村信用社可持续发展得到提升,支持“三农”经济发展的实力得到增强。但农村信用社支持县域经济发展仍面临着外部环境和内部因素的制约,需进一步深化改革,破解各种制约因素,更好地发挥支农主力军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朱东明 《中国金融》2001,(11):45-45
多来年 ,农村信用社在支农服务、缓解农民贷款难方面积极努力 ,取得了显著成绩 ,在支持农民增收、农业发展和农村经济繁荣方面 ,充分发挥了其农村金融主力军的作用。但也应当看到 ,随着形势的发展和改革的不断深入 ,农村信用社多年来积聚的矛盾逐步显现 ,问题日益暴露 ,主要表现在 :1 受追求高额利润的影响 ,一些信用社在经营上背离了“以农为本、服务农村”的方向。部分信用社在贷款投向上存在“非农化”倾向 ,相当部分贷款投向了乡镇建设项目 ;一些信用社还向城市企业和集团发放大额贷款 ,致使支持“三农”的力度逐年减少 ,对“三农”贷款…  相似文献   

12.
最近,我们在调查中了解到,目前农村信用社对支农再贷款的依赖性普遍过大.一些信用社的利润主要靠支农再贷款来创造,利润的多少主要取决于支农再贷款发放的多少,支农再贷款发放多的单位,经营情况就会好一些,少的经营情况就不理想,这是一个共性的问题.究其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3.
农村信用社的产权改革与模式选择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国家对农信社的改革力度逐年加入,这是因为农信社一方面在金融支农服务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另一方面又在管理、经营等方面陷入了困境。国家为此进行了多方面的改革,但要使农村信用社真正走山困境,充分发挥服务“三农”的功能,必须明晰农村信用社产权关系,因地制宜地选择合适的改革模式  相似文献   

14.
目前,我省农村信用社的合作制规范改革尚未到位,信贷支农政策不配套,还存在农户贷款额度小、利润薄、风险大、户头多、工作量大的畏难情绪,致使农户贷款面小、手续繁杂、方式单一,难以满足农村经济日益增长的资金需求,农民“贷款难”问题依然存在。为开创我省农村信用社信贷支农工作新局面,实现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本文试就农村信用社的信贷支农工作思路进行探索。 一、坚持农村信用社合作制改革方向,找准市场定位,牢固树立扎根农村,为农服务的办社宗旨,进一步提高对支农工作的认识,增加支农工作的责任心。随着农…  相似文献   

15.
张俊 《济南金融》2006,(2):63-65
<正>近年来,人民银行通过发放支农再贷款,有效缓解了农村资金紧缺的矛盾,助推了农村信用社和农村经济的发展。支农再贷款一度受到了农村信用社的“追捧”和“青睐”。然而,随着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村信用社经营形势的变化,近年来基层出现了到期或提前归还支农再贷款而不再继续申请使用的现象。为此,人民银行济宁市中支对辖内农村信用社支农再贷款需求状况进行了专题调查。  相似文献   

16.
当前农村信用社改革已经进入全面实施阶段,但是改革在实践中却出现了一些偏差。本文从改革者与被改革者之间搏弈的角度出发,对改革方案实施中、实施后的实际效果进行了思考和趋势性分析,指出农村信用社最需要的应是稳健经营、持续发展、利润最佳、效率最高的“机制”。  相似文献   

17.
杨新华 《新疆金融》2005,(12):67-69
支农再贷款做为央行的一项贷币政策工具,对有效缓解农村资金供求矛盾,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改善农村信用社的发展环境,增强农村信用社支农的资金实力,以及在增强农村信用社盈利能力及抗风险能力和稳定金融体系等方面都起着积极作用。但由于与支农再贷款相匹配的措施滞后,各种制约机制尚不健全,使支农再贷款在服务“三农”的同时存在着一些不安全因素。  相似文献   

18.
农村信用社由于受到规模和人员限制,资金定价机制不够完善,管理不够规范,贷款利率始终受到国家上限管制,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村信用社拓展信贷业务、加大支农投入的积极性,也对农村信用社改善经营环境产生不利影响。本文依据农村信用社利率定价能力和所处地域贫富程度的不同设计了4种“贷款定价管理办法”模型,以期对我国农村信用社贷款定价机制改革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19.
引言 农村信用社经过多年的改革与发展,在国家政策的扶持下经营管理水平和能力有了明显提高,抗风险能力和经营实力得到加强。但现行体制下,农村信用社资本营运还存在诸多问题,制约着其支农作用的发挥。  相似文献   

20.
《金融经济(湖南)》2011,(9):117-119
为全面了解农村信用社改革后资产质量情况,更好的发挥其在金融支农方面的重要作用。人行常德市中支组织力量对辖区9家信用联社自2004年11月启动改革以来的经营管理、资产质量等情况开展重点调查,调查显示:改革后,常德市农村信用社在资本实力、经营效益、资产质量及支农功能等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但股本金难稳定、不良贷款难压缩、股金红利难消化、历史包袱难化解等问题仍然突出.需要进一步采取后续改革措施,深入推进农村信用社变革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