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苏州大学是闻名中外的蚕桑丝绸研究教学基地,拥有国内唯一的"现代丝绸国家工程实验室"和"现代蚕桑丝绸"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吴江市是我国传统蚕桑丝绸生产地区,苏州大学与吴江对接实施"挂县强农富民"工程.蚕桑项目特色凸显,成效明显.  相似文献   

2.
谈丽萍 《山西农经》2022,(11):126-128
我国是世界丝绸生产和出口第一大国,种桑养蚕历史悠久。蚕桑产业是我国传统特色产业,也是绿色生态产业,更是高效富民产业。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战略总要求。文章研究了江苏省蚕桑产业发展模式,通过探讨创新种桑养蚕生产经营模式,推进蚕桑综合利用等发展方式,以提高产业社会经济价值,有效助力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3.
为了对19世纪下半叶生丝出口增加对中国近代蚕桑业扩张的影响有一个度的测量,本研究对鸦片战争前的全国生丝产量进行估算。论文认为鸦片战争前的中国生丝产量大约为110000担;出口量约占全国生丝产量的10%。从19世纪上半叶到1929年中国生丝出口增加了20多倍,丝织品出口增加了大约10倍。出口增加总量220000来担,是1840年前全国生丝产量的两倍。在这一期间,全国生丝产量增加了约2.7倍,蚕桑生产规模约3.5倍,国内丝绸消费则下降了约20%。论文认为近代生丝出口增加是中国近代蚕桑生产大规模扩张的主要推动力,而且吸收了因蚕桑业扩张所带来的所有产量的增加。  相似文献   

4.
一、发展丝绸生产的优势及其现状 地处长江三角洲的苏、锡、常(苏州、无锡、常州)地区不仅是我国的“鱼米之乡”,而且也是著名的“丝绸之府”。这里栽桑养蚕的技术经验,缫丝织绸的质量和能力在全国可以说是首屈一指,在国际上享有盛誉。1983年,这三个市生产的丝约占全国的十分之一,生产的丝织品占全国的17.73%。可见,发展养蚕业对苏锡常三市来说,在资源、技术和产品方面都具有优势。按理说,本地区的蚕桑、丝绸生产越来越发达兴旺。但目前的情况却是“出  相似文献   

5.
蚕业生产与蚕桑学科现状 我国是世界重要的丝绸生产国,蚕茧产量和生丝产量分别占世界总量的75% 和 65% ,生丝和丝绸出口分别占世界总量的 70% 左右,是我国唯一能垄断国际市场的并具有庞大的数量优势的国际型商品。我国现有 28 个省(市)自治区有蚕业生产,主要分布在江苏、浙江、四川、广西、重庆、山东、安徽、湖北等省市,目前全国约有桑园面积 900万亩,发放蚕种 1500 万张,生产鲜茧40 万多吨,产值约为 700 亿人民币,茧丝绸出口创汇 30 多亿美元。 我省位于长江中游,处于南北气候的过渡地带,是我国蚕业区划中最适宜发展蚕桑生产的地区之一。…  相似文献   

6.
我国蚕桑生产历史悠久。目前,在产茧量、产丝量方面,我国遥居世界领先地位。近年来,丝绸出口所换取的外汇额,仅次于石油,居全国第二位。 一、我国蚕桑发展与生产现状 抗战时期,我国主要蚕区大部分沦陷,蚕丝业一蹶不振。直到解放前夕,产茧量仅有61万担。解放后,蚕桑生产得到了党和政府的大力扶持。  相似文献   

7.
<正>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基础。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是加速产业兴旺,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支撑。浙江省嘉兴市有着7000年稻作文化,素有"鱼米之乡""丝绸之府"的美誉,土地肥沃,物产丰富,农业现代化发展基础良好。近年来,嘉兴市紧紧围绕习近平总书记"成为全省乃至全国统筹城乡发展的典范"的嘱托,咬定目标、久久为功,一任接  相似文献   

8.
苏州历史上就是"鱼米之乡、"丝绸之府".解放后的农业在国内外有一定影响.六、七十年代是全国著名的商品粮生产基地,八十年代中期起是国务院农业现代化试点地区,九十年代以来,中央领导多次到苏州视察农业发展情况,并提出沿海发达地区在全国率先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  相似文献   

9.
四川省南充市是全国四大蚕茧、丝绸生产出口基地之一,中国西部唯一的"中国绸都".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丝纺服装产业曾红极一时,随后跌入低谷.近年来,乘着国家"东桑两移"的东风,农发行南充市分行抓住契机,加大对丝纺服装实体企业信贷支持力度,推动了南充丝纺服装产业迅速崛起.目前,丝纺服装已成为南充市四大支柱产业之一,招商引资建成了 POLO(颇罗)、G2000以及U2三大服装品牌在西部最大的出口加工基地,南充市已形成了蚕桑生产、蚕茧加工、缫丝织绸、科研教学于一体完整的产业链条.然而,南充市分行又是怎样支持丝纺服装产业从"塌陷"到"崛起"的?带着疑问,笔者翻开了这份漂亮的答卷.  相似文献   

10.
中国是举世公认的蚕桑发源地,在中国传统社会,"农桑为立国之本"。历史上,中国的丝绸产品和蚕桑生产技术一直是中国与西域以及海外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内容。中国的蚕桑生产技术由东向西先后传至新疆、西亚,经欧洲至美洲,所到之地都曾兴起了由农业和手工业相结合的蚕桑生产活动,对当地社会经济和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美国"植桑热"即是典型一例。中国蚕桑生产技术的发展与传播是世界农业科技史和中西交通史上的重要事件,它促进了世界农业生产的发展,提高了世界上许多国家人民的生活水平,加强了各国人民的经济与文化交流,也传播弘扬了中华文明,为世界文明建设与繁荣做出了一定贡献。  相似文献   

11.
浙江中维丝绸(集团)有限公司地处中国茧丝绸主产区和重要出口基地的著名“丝绸之府”湖州,是浙江省级骨干农业龙头企业和全国茧丝绸行业重点骨干企业。  相似文献   

12.
四川省阆中县是川北老革命根据地,地处低山丘陵区,虽然近几年工农业总产值增长较快,但底子薄,起步迟,迄今未从根本上摆脱贫困状态.1985年农村人平纯收入仅166元,将近低于全省平均水平的一半,人平纯收入在120元以下的困难户占农业总人数的12%.该县资源贫瘠,上无森林,下无矿藏,地少人多,发展经济确有许多不利条件和制约因素.但另一方面,在阆中的蚕桑丝绸生产中却蕴藏着振兴经济的巨大优势和潜力.(一)丝绸生产的广阔前景阆中有发展蚕桑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有人多地少而剩余出来的充裕劳力,有1,400多年栽桑养蚕的悠久历史,迄今有半数以上农户长期从事蚕桑生产,同时有桑、  相似文献   

13.
正嘉兴素有"鱼米之乡""丝绸之府"的美誉,蚕桑历来是嘉兴农业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但随着生产比较效益的逐年下降,蚕桑养殖规模连年缩小。为稳定这一传统农业产业,全市加快推进蚕桑产业转型升级,取得了明显成效。2019年全市拥有桑园面积18.76万亩,蚕种饲养量19.62万张,蚕茧平均单产54.78公斤/张,同比增加2.75%;平均张产值2074.4元,同比增加2.80%。  相似文献   

14.
吴风越韵,醇正水乡。历经千年积淀,孕育了1176平方公里美丽富饶的土地、80万勤劳善良的人民和厚重隽永的农桑文明。“鱼米之乡”、“丝绸之府”一张张名片昭示着吴江这片热土创造的辉煌。吴江农业与时俱进,传统特色农产品得以传承光大,新兴名优农产品得以引进发展。生态绿色农产品声誉越来越响、农业功能越拓越宽、农业魅力越来越靓。  相似文献   

15.
正蚕为献身,给人衣锦,卵蚕茧蛾,周而复始;人以勤劳,植桑养蚕,丝绸绫缎,流转千秋。我国是世界上最早栽桑、养蚕、缫丝、织绸的国家,蚕桑种养与丝绸文化为人类文明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中国蚕桑丝织技艺"正式进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第四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相似文献   

16.
玉山县蚕桑生产面临的困境与出路邓国和(一)玉山是全国蚕桑生产基地县之一。蚕桑生产历史较长,产茧量近15000担,茧丝绸加工企业完成产值和税利分别在1000万元、100万元左右。但是,近一、二年来,蚕桑生产一直处于徘徊不前的发展状态。一是种桑养蚕数量下...  相似文献   

17.
苏州大学在实施"挂县强农富民工程"中,紧紧围绕现代高效农业,重点发展"蚕桑丝绸业",培育"一村一品",帮助解决现代高效农业产业发展技术难题,为吴江市蚕桑主导产业发展提供有效技术服务,提高科技示范基地建设水平,扩大示范辐射效应.  相似文献   

18.
《江苏农村经济》2007,(9):48-48
江苏玖久丝绸股份有限公司是1998年初经省政府批准设立的股份有限公司,是全省农业产业化经营30家重点考核的龙头企业之一,2002年被国家农业部、经贸部、发展计划委等部委认定为农业产业化经营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公司拥有4万亩蚕桑生产基地,300亩精品科研基地,2200亩工厂化喂养示范基地,一个蚕桑研究所,22组飞宇2000型自动缫丝机,386台电子探纬织机,一条精炼生产线和年产400吨加捻丝生产线,资产总额2.67亿元,固定资产1.63亿元.2006年实现销售额5.15亿元,利税2231万元.产品销售率达98%.  相似文献   

19.
正近年来,宜州区完善提升"桑-蚕-茧-丝-绸一体化生产+桑蚕综合利用+多产业融合发展"的循环经济产业链,推动桑蚕茧丝绸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蚕桑资源综合利用能力保持广西县域第一,桑蚕生产、茧丝绸加工、资源综合利用及电商销售总值突破60亿元;  相似文献   

20.
浙江中维丝绸集团有限公司的前身是浙江省丝绸公司湖州分公司和湖州市丝绸集团公司。2002年改制后,按照现代企业制度和法人治理结构组建成股份制企业。公司以茧丝绸为基础,外贸为龙头,集蚕茧收烘、丝绸加工出口、宾馆服务、医药制造、园林工程等为一体多元发展的集团型企业,是全国茧丝绸行业重点骨干企业和浙江省第三批省级骨干农业龙头企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