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2.
农村城市化与农民市民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程建平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03,(2):18-18
如今 ,农村城市化步伐越来越快。高楼、市场、工厂在农村拔地而起 ,鳞次栉比。“洗脚上路”的农民 ,走上了“挺进城市”的道路。农民进城了 ,相应的问题也出来了。一方面 ,在不少地方 ,农民进城后并没有马上找到致富“金钥匙” ,物质生活并无大的起色。原因是 ,搞一产少了土地 ,搞二产缺乏资金 ,搞三产没有技术和胆量。原指望进城“掏金” ,没想到“住进了高楼烦恼更多”。另一方面 ,一些农民虽然走上了富路 ,可精神上却很空虚 ,生活方式、行为习惯仍保留着传统农业的深深烙印。有的农民利用土地、房产、红利致富后 ,逐渐失去了当初吃苦耐劳… 相似文献
3.
肇庆市把“两区引领两化”作为重要的战略来部署,吹响了科学发展、加快发展、跨越发展的号角。作为肇庆市经济发展中心区的高要,如何策应这一战略,全面提升科学发展水平,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实现新跨越?我认为,关键在于按照肇庆市委、市政府对高要提出的在实现‘两个提升’(产业转型升级水平提升, 相似文献
4.
5.
城镇化新阶段:农业转移人口和农民市民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十四五规划建议再次强调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一般可从基本生存条件和基本公共服务两个层面来评价。基本生存条件评价涉及两个方面:一是城镇就业是市民化之本。二是城镇安居是市民化之基。在基本公共服务方面评价也涉及两个方面:一是平等的受教育权利。二是平等享受社会保障制度。以人口转移为城镇化10阶段,进入新时代为城镇化20阶段。随着现代化的推进,我国的城镇化会在20阶段基础上进入30阶段,即没有进城的农民就地在城镇实现市民化。前一轮城镇化农民创造了在小城镇自己转移自己的城镇化模式,城镇化30阶段则是城镇在城乡融合中创造市民化新模式。城镇要完成转移人口市民化的重任,就要具有城市功能,有能力吸纳农业转移人口并市民化。城镇的城市化水平则成为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重要评价指标。城镇城市化面临市民化能力建设问题,既涉及进入城镇的农民的市民化能力提升,又涉及城镇的市民化能力。新时代的市民化是政府为主导的,不能单纯靠农民自己,需要政府的积极推动和规划,主要表现在公共财政的支持和引导上。 相似文献
6.
城镇化是我国经济社会成长的有力引擎和潜力源泉。新型城镇化要以市民化为核心、完成弥合二元经济实现城乡统筹发展的现代化历史任务,这需要以一元化的公共财政作为支持后盾。本文对此作出分析论述后,提出了一元化公元财政的三方面要领:可以形成全景图进而优级化结构图的全口径预算;非歧视性的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体制和运行机制;财政分配与主体功能区规划、区域发展战略和土地制度改革等形成全面的协调配合。 相似文献
7.
8.
9.
当前以农民工为主体的外来流动人口在南通市的总量已经突破了100万人,而且产业大军中70%是农民工,其中80%为新生代农民工,如何加快农民工“市民化”进程,提高南通城镇化水平,成为当务之急。南通第六次人口普查中外来人口数据充分反映了当前农民工的类型、构成、分布等状况,在此基础,有针对性地提出南通农民工“市民化”的建议,如营造有利于农民工市民化的社会氛围,重视实现农民工市民化中的精神诉求,扫清阻碍农民工市民化的制度障碍等,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从战略高度认识农民市民化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中国的问题依然是农民问题,解决农民问题的根本出路是转移农民,实现农民市民化。农民市民化对促进农村乃至整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提高人的素质,加强社会稳定,实现我国新世纪的发展目标都将产生巨大的不可估量的影响和作用。我们必须从战略高度充分认识这一不可逆转的大趋势,从思想上和行动上积极推进农民市民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11.
关于农区工业化、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互动发展的思考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工业化、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互动发展,是农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本途径。发展畜牧业及其相关产业则是实现上述"三化"的重要选择。农区要用工业理念发展畜牧业,以食品工业为龙头,调整农村产业经济结构,加大对畜牧业的投引资力度,积极鼓励民营企业发展,加强农村人力资源能力建设。 相似文献
12.
中原经济区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评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针对中原经济区发展的核心问题——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简称为"三化")的协调发展,建立了相应的"三化"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对中原经济区18个主要城市的"三化"协调发展水平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18个城市整体的"三化"发展程度较低;省会郑州与其他城市的差距不明显,其核心城市地位不突出。 相似文献
13.
人口年龄结构老龄化、 城乡结构城镇化与户籍结构市民化是中国人口结构变动的三大趋势特征, 并将对中国经济增长产生多重冲击与交互影响. 考察人口多个维度结构变动对经济的综合影响, 对更好地把握人口老龄化背景下的人口经济关系具有重要的理论及现实意义. 本文基于2001—2012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对这种交互影响进行了考察. 结果表明, 人口老龄化、城镇化和市民化趋势会对经济增长分别产生负面、 正向以及U型影响. 从交互影响看, 随着人口城镇化与市民化进程的推进, 将有效缓解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增长带来的负面影响, 而老龄化程度的加剧会弱化城镇化与市民化对经济增长的正向影响, 市民化则有助于改善城镇化对经济增长的正面影响. 这表明在人口老龄化过程中, 尽早以市民化助推城镇化是实现经济较快增长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4.
15.
基于可持续发展的农业现代化目标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第二次农业现代化理论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理论,在深入探讨农业现代化内涵和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路径的基础上,明确提出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具有农业社会现代化、农业生态现代化和农业经济现代化三大总目标,并深入研究了三者的地位和相互之间的关系,其中农业社会现代化目标是根本、农业生态现代化目标是保障、农业经济现代化目标是关键。 相似文献
16.
17.
改革开放前后,我国的工业化模式经历了从国家工业化模式到新兴的工业化模式的变迁,东部沿海地区在公有制的计划经济之外,通过发展各种形式的非公有制经济,逐步实现了工业化主体的转换,本文将这一在我国经济转型过程中出现的特有经济现象称为二次工业化过程.文章指出西部大开发的核心任务仍是推进工业化,而二次工业化则是西部实现小康的必由之路.在对西部二次工业化面临的有利与不利条件进行分析后,阐述了西部二次工业化需要创新的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8.
城乡统筹、农业现代化与农业的内生增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统筹城乡发展背景下,农业现代化是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我国农业发展的制约因素决定了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的内在要求,即农业比较利益的提升和农业技术的进步。基于内生增长理论的启示意义,我国农业现代化必须通过推进农业内生增长得以实现,并依靠相应的政策措施得到保障。 相似文献
19.
农业产业化与城镇化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人口向城市集中以及产业的非农业化是经济发展与社会全面进步的重要标志.城镇化乃至城市化对于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和打破城乡二元结构,促进宏观产业结构的调整都具有重要作用,农村城镇化与农业生产方式的革命是互相促进的作用,二者不可偏废.工业、农业和城镇的发展是经济发展同一个问题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三个有机组成部分,农业发展占据着启动全局的特殊地位;我国城市化的合理道路是区域型特大城市、大中小城市、小城镇协同发展,形成层次结构合理、功能互补的城市网络;政府可以通过实施灵活的经济政策与制定合理的规划在城市发展中发挥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20.
二次城市化、土地开发与经济增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将二次城市化水平定义为城镇户籍人口占城镇总人口的比重,构建了一个包含城市化、二次城市化和城市土地开发的中央计划者模型,在利用1985-2008年数据对模型参数进行估计的基础上,模拟分析了城市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结果发现,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对经济增长有积极作用;当人口在城市落户的成本较高时,提高二次城市化水平和城市用地相对面积会显著降低经济增长率;当落户成本较低时,上述负面影响并不明显。在进一步推进城市化的同时,应保持城乡用地的动态平衡,根据落户成本施行差别化的户籍开放和土地开发政策,让中小城市和小城镇成为吸纳人口进城落户的主要场所,这为"十二五"规划建议中有关城镇化的内容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