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取消强制个人住房贷款险、个人住房按揭贷款、免律师见证费、购买第二套住房可以办理按揭、商铺按揭细则列入议事日程,个人住房贷款利率可享受九折优惠”等有关个人住房贷款的利好消息相继从各大商业银行主要负责人口中传出。一时间,个人住房贷款开始松绑的消息传遍国内房地产市场的每个角落。  相似文献   

2.
酝酿己久的商业性个人住房贷款中第二套住房认定标准终于有了明确的结果。日前,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发出通知.对商业性个人住房贷款中第二套住房认定标准进行了规范。  相似文献   

3.
王建文  施建刚 《上海房地》2000,(5):13-14,46
针对目前国内个人住房消费的现状,对现行的抵押贷款体系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与研究,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即建立住房抵押贷款保险制度。借鉴国际上发达国家的做法,通过保险分散抵押贷款的风险,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促进个人住房抵押贷款的良性发展,进而推动房地产市场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4.
建设部住宅与房地产业司司长谢家瑾在全国房地产及房改工作座谈会上指出:大力开展个人住房贷款,探索防范贷款风险的有效措施。各地要严格按照国发[1998]23号文件的要求,发展住房公积金与商业银行贷款相结合的组合贷款业务,随着住房分配货币化的推进,个人将成为购房的主体,个人住房贷款的需求将会很大,各地要适应这一需求,大力发展个人住房贷款业务。与此同时,要积极探索防范个人住房贷款风险的途径.促进个人住房贷款业务的发展。上海、成都两市通过成立专门的住房置业担保,公司,较好地解决了个人住房贷款不能偿还时的住户迁出问题.解除了购房者和贷款银行的后顾之忧,值得各地借鉴。有些地方与保险公司开办了综合保险,降低了贷款风险.这些做法都值得探索和研究。对此,本刊特将成都市房地产管理局的经验介绍给大家。  相似文献   

5.
《湖南房地产》2003,(7):26-28
央行6月13日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房地产信贷业务管理的通知》,对开发商开发贷款、土地储备贷款、个人住房贷款、个人住房公积金委托贷款等七大方面作了进一步规范,几乎囊括了一个房地产项目人建到销的各个环节。央行的信贷紧缩政策一经发布,便在房地产业界引起了很大的反响,房地产开发商们普遍感到资金的压力。房地产金融市场的开放,目前看来尚待时日,但新政策引发出的业界震动,透露出房地产企业对国内多渠道融资的渴望,政府及银行系统是否会有新的跟进措施,几乎成了目前业界及房地产企业最为关心的热点问题。  相似文献   

6.
《房地产评估》2006,(3):1-1
国务院已经批准个人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试点方案。为配合做好个人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试点工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房地产管理法》和《城市房地产抵押管理办法》(建设部令第98号)的有关规定,现就个人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涉及的抵押权变更登记的条件、程序和时限等问题,通知如下:  相似文献   

7.
我国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几年来,我国房地产市场不断升温,个人购房热情空前高涨,住房贷款需求也飞速增长,自1998年启动住房抵押贷款以来,个人住房贷款规模年均增长率接近30%。截止~]2005年年末,个人住房贷款余额已达到1.84万亿元,占GDP比重的10.2%。由于期限长、流动性差,个人住房贷款的大量出现必将增大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的风险,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已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8.
《湖南房地产》2005,(12):56-57
各省、自治区建设厅,直辖市房地局(建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建设局: 国务院已经批准个人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试点方案。为配合做好个人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试点工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房地产管理法》和《城市房地产抵押管理办注净》(建设部令第98号)的有关规定,现就个人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涉及的抵押权变更登记的条件、程序和时限等问题,通知如下:  相似文献   

9.
《湖南房地产》2005,(9):23-23
各省、自治区建设厅,直辖市房地局(建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建设局:国务院已经批准个人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试点方案。为配合做好个人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试点工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房地产管理法》和《城市房地产抵押管理办法》(建设部令第98号)的有关规定,现就个人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涉及的抵押权变更登记的条件、程序和时限等问题,通知如下:  相似文献   

10.
国外住房抵押贷款风险防范研究及实践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几年来我国个人住房抵押贷款业务呈快速上升态势,随着贷款规模的不断扩大,个人住房抵押贷款的违约风险正在不断增大,违约风险的防范已被提到议事日程。本文较系统地介绍了国外对借款者违约行为的研究成果以及风险防范措施,以期对我国个人住房抵押贷款的风险防范和该业务的发展有所借鉴。  相似文献   

11.
●农行省分行营业部 新房首付原则在30%以上;贷款年限最长为30年,贷款年限加上借款人年龄不超过65年;对借款人申请个人住房贷款购买房改房或第一套自住房的(高档商品房、别墅除外),按央行公布的个人住房贷款利率执行;购买第二套以上(含第二套)住房的,按同期同档次贷款利率执行;具体首付成数、按揭年限、贷款利率  相似文献   

12.
美国次级贷款危机源于低利率刺激房地产市场空前繁荣,为我国商业银行近年来快速发展的个人住房按揭贷款业务敲响了防范风险的警钟  相似文献   

13.
随着房地产市场的升温,房地产商品需求的逐渐增大,房贷规模随之增大,个人住房公积金贷款作为国家政策性住房金融的主体倍受青昧。受市场环境影响,公积金贷款的风险也在增强,文章从公积金贷款的现状出发,分析公积金贷款的风险.并提出有效的控制措施。  相似文献   

14.
在2月27日召开的全省房地产与房改工作会议上,省房改办副主任杨晓林指出,2004年全省房改和住房公积金监督管理要以培育、促进、扩大住房消费为主线,紧紧围绕推进住房市场化进程,促进房地产业持续健康发展这个中心,突出抓好住房公积金个人住房消费贷款和加大住房货币化两个重点,通过扩  相似文献   

15.
赵江 《上海房地》2004,(4):37-38
现阶段的上海房地产交易,仍以新建商品房预售为主。银行向房地产开发商提供开发贷款,向个人提供个人住房贷款,成为沪上个人住房金融的主要形式。为此,我们必须首先辨清房地产开发贷款与个人住房贷款中的法律关系,而后方能识别和防范住房金融风险。本尝试分析如上法律关系和风险隐患,并提出几条建议,以求抛砖引玉。  相似文献   

16.
一、发展政策性住房金融的必要性 1998年以后,随着住房商品化进程的推进,我国各金融机构进一步明确了坚持住房开发贷款与个人住房贷款相结合的住房金融业务推进策略,住房信贷重点向消费贷款倾斜。在这种思路下,几十年来压抑的居民住房消费需求得以尽力释放,我国商业性个人住房贷款规模开始迅猛增加。截  相似文献   

17.
进入盛夏,史上最严调控,有如夏日里的女人,或主动或被动地褪去严实装束,清凉上阵。 此起彼伏的“宽衣”传言,撩拨着公众的敏感神经:央行特急文件规定首套房贷利率最低可七折;银监会降低个人住房抵押贷款的风险权重;发改委人士称地产松绑或是救市第二张牌……  相似文献   

18.
建行研究部日前发布报告指,在央行多次加息、个人房贷负担不断增加的情况下,国内商业银行个人住房贷款在近一段时期内已逐渐步入违约高风险期。数据显示,工行、中行、建行的房地产贷款中的个人住房贷款由2005年末的10127.23亿上升至2006年底的11760.66亿,个人住房不良贷款由2005年末的184.42亿上升到2006年末的192.41亿。报告指我国住房按揭贷款中存在的虚假按揭及把关不严现象使得一些不符合条件的借款人得到贷款,这正是我国的房贷风险所在,为此银行业需强化内控建设,加大对住房贷款的审查力度,建立和完善个人诚信系统,改变商业银行信贷人员仅仅凭着借款人身份证明、个人收入证明等比较原始的征询材料进行判断和决策,提高对购买第二套及以上住房贷款的首付比例等,不断完善风险管理。报告进一步指出,对于处于转轨期间风险把控水平还很有限的我国银行业,在房地产市场处于快速发展态势、房地产市场风险不断凝聚加大情况下,加强监管,引导商业银行理性经营,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9.
《蜀都房地产》2000,(8):7-8
第一条 为支持城镇个人住房消费,发展个人住房贷款业务,保障债权实现,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房地产管理法》以及《城市房地产抵押管理办法》、《个人住房贷款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规章,制定本办法。  相似文献   

20.
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房地产信贷业务管理的通知(简称为“房贷新政策”)对商业银行发放的房地产开发贷款、土地储备贷款、个人住房贷款、个人住房公积金委托贷款等七大方面作了进一步规范,提出了更为明确和严格的贷款条件。综合来看,央行“房贷新政策”的出台,有其深刻的社会背景,一是从2001年底以来,在经济学界、房地产界以及政府决策部门开始关注房地产市场是否存在泡沫的问题;二是2002年底,央行对各商业银行房地产信贷业务进行了大检查,结果不容乐观。因此,央行“房贷新政策”的推出,绝非空穴来风,而是有着明确的制度背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