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导致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四大结构性矛盾与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年来高校毕业生数量急剧上升,导致了毕业生就业困难重重,根据目前的形势分析,导致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的结构性矛盾至少存在四个方面:高校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存在结构性矛盾;大学毕业生知识结构、能力水平与社会需求存在着结构性矛盾;大学毕业生人数的专业分布与社会对各专业毕业生需求存在结构性矛盾;大学生就业期望值与社会提供的就业岗位存在结构性矛盾。  相似文献   

2.
2014年面临就业的毕业生总人数达到810万人,被称为“史上最难就业季之后的更难就业季”。宏观原因包括大学毕业生供给过剩、人才培养滞后于市场需求、高校教育资源落后、各地区经济发展不均衡、户籍限制和经济增长放缓等,微观原因包括大学生就业意识淡薄、就业期望过高、高校对毕业生就业指导不足、实践环节缺乏、大学生适应社会能力不足等。政府应出台促进就业的政策,形成激励创业,支持创业,勇于创业的新机制。  相似文献   

3.
由于我国经济发展的地区间以及地区内部的发展不均衡,经济增长方式很难对大学生形成有效需求导致大学生就业问题。舒缓大学生就业集中地区的就业密度;转变区域经济增长方式,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提高对大学毕业生的吸纳能力。  相似文献   

4.
大学生就业难成因分析及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前我国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本文从分析我国大学生就业的现状入手,对毕业生就业市场和毕业生自身的因素进行深入探讨,并提出了若干对策建议,以促进大学生就业。  相似文献   

5.
中国大学毕业生逐年增加,但质量有所下降,他们多数希望到经济发达的东部省份工作,而用人单位更愿意招聘有工作经验的求职者,不愿意招聘大学毕业生,大学毕业生就业日益困难.在调查分析的基础上,文章提出了促进大学生就业的建议:大学要按照市场需求进行彻底的教学改革;建立灵活的大学毕业生就业机制;建立健全大学毕业生失业保障制度.  相似文献   

6.
我国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新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宾建成 《特区经济》2005,(9):292-293
一、当前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1999年以来,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规模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扩大,使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到一个新阶段。这对我国经济社会的跨越式发展,无疑是提供极大的智力支持和人才储备。但是也不能不看到,当前大学毕业生数量的急剧增长与现有的就业岗位增长缓慢的确是一对矛盾。据教育部统计,我国2001年的大学毕业生是115万,2002年为145万,增长26%;2003年由于1999年普通高等学校大规模扩招,大学毕业生一下子猛增到212万人,比2002年净增67万人,增幅达46.2%;2004年大学毕业生又达到280万人,比2003年增长了32%,加上2003年还有近70万毕业…  相似文献   

7.
在改善民生、构建合谐社会的进程中,积极推进大学生就业创业工作愈发显得重要和紧迫。近些年,随着广西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加快,在校大学生和毕业生人数也急剧增长,2012年,广西高校毕业生规模已超过16万人。当前,广西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环境仍然十分复杂,不稳定、不确定因素依然不少;高校毕业生就业总量压力和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就业形势不容乐观,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的工作任务依然艰巨繁重。本调研就是通过对当前大学生的就业创业的环境现状的调查,找出存在的问题,分析存在困难和原因,并探究解决这些问题的思路与途径,以期更好地促进大学生的就业与创业工作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8.
王刚山 《重庆与世界》2016,(34):103-108
随着高校扩招,毕业生数量急剧增加的背景下,就业问题己经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就业难"问题的解决迫在眉睫。从就业过程参与主体的角度分析现阶段我国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难的原因,并提出若干对策:高校应加强完善就业指导,做好产品"营销";用人单位应树立科学的人才观,构建公平的竞争机制;大学生毕业生应全面提高素质,树立全新的就业观念。  相似文献   

9.
新形势下高校毕业生就业现状与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形势下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形势非常严峻,大学生成功就业受学校声誉、专业类别、地域以及性别等因素影响;提高大学毕业生就业率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政府、社会、学校以及大学生自己是提高就业率的关键因子,各方面都要加大努力。  相似文献   

10.
随着高校的全面扩招,大学毕业生与年俱增,大学生就业问题逐渐凸显.为此要确立就业优先的经济发展战略;注重宏观调控;建立并规范大学生就业市场;调整教育模式;转变大学生就业观念.  相似文献   

11.
大学毕业生就业,一直是社会各界广泛关注题。今年又遇前所未有的金融危机,受其影响,大毕业生就业形势更为严峻。国务院总理温家宝说,他最担忧的一件事就是大学生就业。  相似文献   

12.
我国自1999年大学开始扩招以来,大学生就业问题日趋严峻,大学毕业生初次就业率和供需比日趋下降,其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受到了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并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而大学毕业生就业过程中的不公平问题又可谓是焦点中的焦点.虽然国家为就业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来缓解就业压力,改善就业状况,但是在大学生就业中还是存在一些不为人所觉察的不公平现象,其主要表现为:就业机会不平等;就业待遇不平等;就业安全保障不完善等.笔者希望通过此文能够唤起大学毕业生的权利意识,也呼吁国家能够尽快调整这一社会问题.  相似文献   

13.
眼下又到了高校毕业生求职高峰期,国务院在京召开2007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电视电话会议,新华社记者就大学生就业难等问题专访了教育部高校学生司负责人。(4月25日新华社)专访中,该负贵人说了一段很新鲜的话:“不上大学也要就业,如果没有经过高等教育的文化、技能培养,可能就业能力总体上还要低些,那么这些孩子可能面临更加严峻的就业压力。”说它新鲜,  相似文献   

14.
段志达 《魅力中国》2012,(35):93-93
随着当代大学生的增多,大学生面临的就业难问题也越来越严重,很多的大学生因为一些外在的和内在的原因而失去就业的机会。大学毕业生就业情况是全社会共同关注的重要问题。面对当前大学生的这种现状,分析了当前大学生的主要的就业心理问题,并提出了一系列调整高校毕业生就业心理的相应措施。  相似文献   

15.
洪婕 《魅力中国》2010,(35):384-384
大学毕业生面临就业难的问题日益凸显。大学毕业生就业能力不足是重要的主观原因之一。如何在大学高等教育过程中,有效地提高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能力。结合近四年辅导员工作实践,笔者设计了《大学生动态虚拟简历》作为一种提升大学毕业生就业能力的新尝试、新探索。  相似文献   

16.
随着高校的扩招政策,大学毕业生就业出现匹配效率低的问题,一方面用人单位与毕业生无法取得联系,造成失业率上升,另一方面许多大学生只求保底工作而不去寻找更能发挥自己专长的工作,本文分析了大学生就业现状和原因,并从社会保障的角度寻求解决措施。  相似文献   

17.
新时代,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时代,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时代。从总体的就业环境看,毕业生的就业方式、就业方向和就业渠道等都有了新的变化,对于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职业技巧、就业心态和就业期望也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在这种多方面发生变化的就业环境下,大学生们既需要自身不断学习和充实自己,也需要政府的帮助,以减轻大学生自身的就业压力,纾解就业困境。  相似文献   

18.
分析大学生就业形势特点 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大学生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就业竞争越来越激烈.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已成为家庭、学校和社会关注的热点,同时也直接影响高等教育的持续、健康发展,影响社会的稳定与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要做好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和服务工作,必须对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形势作一个系统、全面、客观的分析.  相似文献   

19.
在我国就业人员总体人力资本水平不高的情况下,具有较高人力资本水平的大学毕业生就业本不应成为问题,但是近年来大学生就业问题日趋严峻。大学毕业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大学生充分就业关系到国家经济建设、和谐社会的创建和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关系到高等教育的发展,也直接关系到我国可持续发展的人才战略。大学生作为具有较高人力资本水平的群体,而且处于青年这一人生观与世界观尚未完成与成形的阶段,如果遭遇就业困难的挫折,轻则影响到自身健全人格的培养,重则会对社会安全带来隐患。作为高学历人群,大学生充分就业直接影响社会的稳定和人民群众对国家政权的信心。本研究对此进行现象描述与总结,提出和谐社会背景下建立适应国情的大学生就业政策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20.
李慧民 《中国经贸》2009,(18):228-229
一、大学生就业现状综述 2009年虽然已过去了将近一半的路程,但是对于大学生来说还是举步维艰。全球金融危机的压力,不少企业的招聘计划被冻结或缩水,对于2009届大学毕业生就业现状而言,无疑是雪上加霜。新华网统计,以2009年大学毕业生610万人,平均每个学生求职申请15份计算,应届大学毕业生将发出超过9000万份求职申请。当下,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但是原因,学界说法不同。下面仅以工作寻访理论为基础,浅析大学生失业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