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黑龙江省红五月农场试养柞蚕,从49天的试养过程中看,生长和发育正常。据养蚕工人汪庆坤同志谈:这里完全可以养柞蚕,我场于5月4日开始暖种,5月15日出蛾,经过交尾和折对,于5月18日产卵,接着进行催青。于六月一日蚁蚕孵出,收蚁后在柞树食欲正常蚕体健壮。于7月22日出丝结茧。目前将全部蚕茧收回,放在井内保管,以备明年再养。根据我场试养柞蚕来看,还有放养秋柞蚕的可能,现在已开  相似文献   

2.
萧正洪 《中国农史》1992,(4):86-89,41
秦巴山区开始利用柞蚕不晚于16世纪末而不是通常认为的17世纪末。但柞蚕放养业最兴盛的时期则是乾隆后期即18世纪后半叶,这同流民对山区的开发、市场条件的改善和技术的推广等因素密切相关。但至清后期,柞蚕业走向了衰落。从技术上看,这里的柞蚕放养技术是从山东引进的,推广工作曾进行了数次。《教养山蚕说》和《蚕桑简编》二部文献反映了从暖茧制种到采茧等各项技术的细节,对研究清代陕南柞蚕放养业的状况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3.
蚕茧里酝酿出的小康村项云田地处偏僻大山沟的辽宁省凤城市石城镇东高村,全村只有69户人家,去年放养柞蚕户数却达到57户,蚕业收入24万元,仅此一项全村户均增加收入4300元,在放蚕户中最低的一户收入2600元,最高的超过万元,成为当地有名的柞蚕生产专业...  相似文献   

4.
柞蚕是我国的特产之一,我国的柞蚕业在世界柞蚕业中占有重要地位,在柞蚕养殖地区,柞蚕的生产是该地农业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柞蚕发展史进行发掘和探索对于弘扬我国的传统文化,促进中国的世界化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柞树作为一种专性菌根共生树种具有耐旱、耐瘠薄等特点,所以它对于绿化荒山也有着重要的作用。我们需要对柞蚕业发展中不同的树种对于养蚕效果的影响进行研究,以便能够为将来柞蚕业获取更多的收益以及促进柞蚕业的发展提供理论依据。本文将主要从柞树和柞蚕的生产意义以及柞蚕原料林调查及形态特征这两个方面出发对柞蚕业发展及柞蚕原料林养蚕效果进行了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5.
贵州蚕业生产解放前主要是放养柞蚕,1956年开始发展栽桑养蚕至今,已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为部分地区的农民找到了一条脱贫之路。从贵州蚕业生产的现状来看,有喜有忧,为使贵州蚕业生产能够持速、健康地发展,特提出几点措施及建议供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6.
岫岩柞蚕业的发展和所处地位岫岩素有柞蚕之乡的称呼,柞蚕业和缫丝业历史悠久。早在一九二八年编写的《岫岩县志》中,曾用八分之一篇幅,予以详细记述。文曰:“本邑山多地少,居民惟恃山茧以为生活,全境蚕场剪子一万七千余把,较之十年前之茧业,可谓极端发达矣。”文曰:“缫柞蚕  相似文献   

7.
(一) 辽宁柞蚕生产已有八百多年的历史。几百年来都是以蚕农经验为基础的传统放养,风险性大,产蚕量低而不稳,劳动生产率不高,经济效益较低。近二十年来,在辽宁的柞蚕生产上发生了一场比较深刻的技术革命。使辽宁的柞蚕生产在很大程度上摆脱了几百年来的传统放养,在几个主要方面应用现代科学技术发展了柞蚕生产。自六十年代初,我省在柞蚕生产上进行的技术革命,涉及面之广,解决问题之多,取得成果之大,都是辽宁柞蚕生产史上空前的。因而,使我省的柞蚕生产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相似文献   

8.
面对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今后长时期对柞蚕业商品的需求,人们把目光投向高纬度地区巨大的柞蚕业发展潜力上,包括自然资源、科技资源与其他社会经济资源,认为,只要科学规划,创新管理体制,选准技术突破口,通过选点示范、全区联动的方式,就完全可能走出一条与传统柞蚕区不同的柞蚕业健康发展新路,未来10年再造一个中国柞蚕产业。  相似文献   

9.
柞蚕是丹东地区一项重要资源。多年来,山区人民靠养蚕增加收入,改善生活,为“四化”做贡献;国家靠蚕茧做原料发展丝绸工业,活跃市场,增加财政收入,换取外汇。发展柞蚕对我国“四化”建设曾起到了积极的不可磨灭的作用。因此,它曾以丹东的一大名产、一张王牌誉满全省以至全国及世界上相当数量的国家。近几年,对柞蚕的看法有些不同了。蚕民及各级蚕业工作者,仍然认为柞蚕生产是一种投入少、产出多、见效快、利国利民的好产业,是山区人民经济收入的一项重要来原,主张继续发展,要  相似文献   

10.
辽宁东部山区是我省中部平原的天然屏障,也是重点柞蚕生产基地。柞蚕是全省的一大特产,柞蚕丝及其织品是著名的出口商品。但是,多年来对蚕场建设不够,管理不善,使用不当,甚至掠夺经营,导致植被逆行演替,蚕场沙化,树势衰弱,水土流失加剧,产叶量和产茧量下降,使柞蚕生产处于生产和生态的恶性循环。如不采取措施,不仅影响柞蚕生产,而且还会加重水土流失,给全省生态平衡带来严重后果。最近,我们对宽甸县步达远乡发展桑蚕生产进行了调查,并走访了省直和有关县一些部门,认为发展桑蚕生产,实行柞蚕轮放,走桑柞并举的路子,对于开发东部山区资源,发展经济,特别是对促进生态建役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区域矿产资源规划理论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形成以及政府职能的转变 ,区域矿产资源规划 (RMRD&UP)已成为各级政府矿产资源管理部门宏观调控的有效手段 ,并提出了新的要求 ;重点从市场经济和区域矿业可持续发展两个层面出发 ,论述优势转化理论及其对区域矿产资源规划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2.
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劳动力资源数量及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经济发展快慢。文章采用综合分析及文献查阅相结合的方法,根据国内外劳动力资源以及人口红利相关理论,对我国农村劳动力资源与人口红利之间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人口红利与劳动力资源之间相关关系并不是恒定的,人口红利前期主要取决于农村劳动力资源的数量,而后人口红利阶段则主要取决于劳动力资源的职业教育水平,同时农村人口的年龄结构对人口红利有一定影响。该文还提出了优化调整农村劳动力人口结构、建立健全农村劳动力职业教育机制、加强与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及建立加大科技投入促进经济转型等具体建议,旨在为我国农村经济的长期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及实践依据。  相似文献   

13.
[目的]在简要回顾世界葡萄酒产量波动和国内葡萄酒市场发展空间的基础上,认真分析总结台依湖国际酒庄、烟台时代酒业、烟台张裕、蓬莱和甘肃武威等发展葡萄酒产业的成功经验,提出未来乳山发展葡萄酒产业的对策建议,为在具有自然优势的地区推广适宜的葡萄酒特色产业模式提供参考和借鉴。[方法]结合文献资料及实地调研,运用归纳演绎方法系统阐述乳山市发展葡萄酒产业的优势条件,运用实证分析方法探讨研究乳山市发展葡萄酒产业存在技术支撑力度不到位、缺少相应公共服务平台及产业协调发展力度不够等问题及发展葡萄酒产业的对策建议。[结果]乳山市要发展葡萄酒产业唯有整合优势资源,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满足生产高质量的葡萄和葡萄酒、尊重人和环境、保证葡萄与葡萄酒长期的经济效益3方面的要求,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科学规划转型发展个性化强和性价比高的葡萄酒庄,拓展葡萄酒与文化的多样性融合发展,形成多核驱动格局。[结论]研究结果为探讨在具有自然优势的地区推广适宜的葡萄酒特色产业模式提供了一定依据,葡萄酒产业的发展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地域的优势资源和市场供需,因地制宜,科学规划,从实际出发,立足当地特色,从资源、生态及文化因素等多方面融合分析、相互配合,最终促进具有自然优势的地区发展个性化强和性价比高的葡萄酒产业。  相似文献   

14.
河南农村剩余劳动力在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中出现了要素禀赋优势逆转,即劳动力资源的短缺导致了粮食核心区建设与区域经济发展争夺劳动力资源的矛盾,土地的稀缺性导致了城镇化和工业化发展与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在空间和区域上争夺土地资源的矛盾,这些因素制约了粮食生产能力。文章提出了引导投入务工与务农劳动力结构比例、妥善处理土地开发和保护耕地关系、以市场手段改善农业基础设施等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15.
[目的]随着新型城镇化的发展、农业产业的转型升级,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已成为中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大现实问题。四川丘陵地区农业资源匮乏、农村劳动力年龄偏大、农民文化水平较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成为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中的难点和关键点。[方法]文章以丘陵低山区遂宁市为例,从农业产业结构、农村劳动力就业以及产业结构调整对农村劳动力就业结构的影响进行分析。[结果]研究结果表明,遂宁市大部分地区很难通过推进农业的现代化解放出大量的农业劳动力,且外出人口众多;第二产业在增加遂宁市农村劳动力就业的过程中发挥着主导作用,但同时也有向外转移农村劳动力的需求;第三产业未来吸纳农村劳动力就业的潜力较大。[结论]因此,必须采取有效措施,改造第一产业结构,挖掘劳动力就业潜力;优化第二产业结构,创造更多就业岗位;推进第三产业发展,扩展劳动力吸纳空间,实现三产互动和增加就业的双重目标。  相似文献   

16.
在农地流转的影响下,农户的土地利用结构、土地投入、土地利用效率发生了改变。通过对现有文献的总结,全面探析农地流转行为对农户土地利用行为及效果的影响,以期阐明国内外学者现有研究的不足及未来的主要研究方向。对文献的梳理得出:农地流转中,"非农化"及"非粮化"倾向明显,且土地流转市场、土地利用比较收益、政府引导是三大主要驱动力;随着农地规模的扩大,单位面积劳动投入减少,劳动产出率提高;农地流转对农地投入及农业生产效率产生何种影响,国内外学者仍存在分歧,这主要是由于现有研究不够系统深入,未考虑土地流转市场、地权稳定性、农户类型、流转方式、流转用途等因素的作用。要充分发挥农地流转对农民收入的促进作用,政府应从完善土地流转市场,提高地权稳定性出发,但如何避免流转农地"非粮化"以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仍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这也是未来的一个主要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7.
农业经济资源是指能够为农业生产所利用的社会经济因素与科学技术因素,主要包括劳动力资源、农业科技与装备及交通、运输、卫生、文教等服务性资源。河北省是农业大省,高效、可持续利用农业资源是该省经济振兴的重要子课题。文章对河北农业发展概况进行分析,着重探讨河北省农业经济资源的开发利用现状,分析农业经济资源持续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如:农业劳动力资源过剩;科技成果转化率低、信息化建设投入不足;不同地区间信息化发展程度差异显著,河北同发达省份相比农业信息资源开发和利用严重不足,无法向广大农民提供他们急需的信息和服务,对农业生产的推动能力有限;农业政策对经营主体扶持不到位等。并有针对性地提出妥善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加快信息化服务体系建设、调整和完善农业政策等促进河北省农业经济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建议。  相似文献   

18.
西部开发中的矿产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问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西部在矿产资源方面的优势及矿业在资本积累中的优势 (暴富 ) ,吸引了相当一批人和资本的目光 ,矿业经济具有两重性 ,一方面开发矿产资源有利于迅速改变部分人、部分地区的经济状况 ,但同时矿业又是一个高污染、高破坏行业 ,矿区及其周围地区几乎肯定是生态环境破坏最严重的地区。假如本世纪的西部开发 (包括矿产资源开发 )不幸演变成一场西部大开挖、全面污染、全面破坏的结局 ,这样的开发无疑是失败的。选择实行开发与环保并重的方针最符合全社会的根本利益 ,特别是西部地区大多数居民的利益。处理开发与环保的矛盾 ,政府应该发挥核心调节作用 ,综合运用法律、经济筹码 ,使严重失衡的天平恢复平衡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苹果是我国第一大水果,苹果产业对主产区的农业经济增长贡献较大。研究苹果产业集聚对苹果产业经济增长的影响以及相关的各生产要素对苹果产业经济增长的贡献,这对苹果产业的健康发展具有指导意义。方法 文章以我国七大主产区的苹果产业为研究对象,以产业集聚理论为支撑,基于2001—2018年该区面板数据,用C-D生产函数构建了主产区的苹果产业经济增长模型,实证分析了主产区的苹果产业集聚对苹果产业经济增长的影响。结果 (1)区位熵对苹果产值的弹性为0.396,表明苹果产业集聚对苹果产业经济增长的影响较大;(2)各种生产要素中资本投入对苹果产值的弹性最大,达到0.827,体现了苹果产业的高投入特点;(3)技术溢出对苹果产值的弹性最小,为0.336,表明技术对苹果生产的作用尚未充分发挥出来。(4)劳动力对苹果产值的弹性为负值,表明随着产业的发展,果农逐渐用资本等要素替代劳动力。结论 苹果产业集聚增加了集聚地各种生产要素的供给,促进了集聚地种植业生产结构的升级和苹果生产技术的传播推广,推动了集聚地苹果产业的经济增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