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物流产业标准与产业升级的关联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理论分析物流产业标准对产业升级作用机理的基础上,利用2001~2010年我国物流产业及其不同部门的标准存量和产业升级的相关数据,实证研究了物流产业标准与产业升级的关联性。结果显示:总体上我国物流产业标准增长有利于产业升级;不同物流部门的标准存量增长对物流产业升级的影响程度存在着较大差异,其中交通部门的影响程度最大,包装部门的影响程度最小;物流产业标准对不同物流部门产业升级的影响也不一样,对技术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的通信行业和交通行业的影响力度要比劳动密集型的邮政行业大。  相似文献   

2.
以产业集群内中小企业为对象,构建了集群协同创新模型并讨论了群内中小企业与群内其他行为主体(龙头企业等)的协同创新方式,建立了商业模式创新系统,阐述了中小企业商业模式创新与转型升级的思路,在此基础上从构成商业模式创新系统的价值主张、价值创造、价值传递及价值获取四要素创新的角度,探讨了中小企业实现产品与服务升级、技术升级、营销模式创新、盈利模式创新及互联网+全要素升级的转型升级路径。以期为中小企业商业模式创新及发展、集群的协同创新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3.
理论界对产业升级、产业结构升级、产业组织升级、产业转型、产业转型升级等问题的理解存在分歧,需要厘清内涵。转型的科学内涵“转变效益来源的类型”,不是“形式”,也不是单纯的“转行”。升级的关键是产业或企业在全球价值链上位置的移动,出现了产业结构调整、全球价值链和产业价值链升级三种思路。企业完整的升级路径为:低价无名牌(LPNB)进占边缘市场升级到委托组装(OEA)再升级到委托加工(OEM)与自主设计和加工(ODM)最后升级到自主品牌生产(OBM)。对概念理解上的分歧和明显不同的升级思路折射出理论研究表面化、劳动价值论边缘化、政府掌控经济的思维僵硬化和西方理论崇拜化四个问题,要解决中国的产业升级问题只有依靠本国学者的探索。  相似文献   

4.
产业转型升级是福州新区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当前福州新区产业基础坚实,工业较为发达,基本形成了以电子信息、机械制造、轻工食品、医药、石化等为主体的产业体系,但存在着产业发展平台建设相对滞后,产业集聚程度不足,产业整体创新驱动能力不强等问题。今后必须进一步强化创新驱动,重塑产业转型发展新引擎;推动制造业服务化,提高制造业竞争力;全面深化改革,释放产业转型升级新活力;深化对外开放,拓展产业持续发展新空间,以推动福州新区产业转型升级。  相似文献   

5.
从城乡融合发展的基础、动力和结果三个维度构建江西省城乡融合发展水平指标体系,并运用全局主成分分析法综合评价了2010—2019年江西省城乡融合发展水平,在此基础上运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门槛模型以及空间联立模型等实证检验了城乡融合发展对江西省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影响作用。研究表明,江西省城乡融合发展水平整体呈稳步上升态势,且在空间上存在显著的差异。城乡融合发展整体上促进了江西省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但主要是通过产业结构高度化发挥作用,对产业结构合理化未产生显著影响。城乡融合发展对江西省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及其组成部分存在非线性影响效应,其中产业结构合理化的门槛值最高。城乡融合发展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之间存在一定的空间互动效应,比较而言,城乡融合发展的影响占据优势。  相似文献   

6.
7.
全球化和知识经济的发展带动了价值链的深度分解和分工深化,进而引发国际竞争格局变化,全球产业发展和竞争的环境正在发生改变。在不断演化的竞争格局中,中国产业转型升级也面临着新的路径。后危机时代,中国应加快自主创新,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进一步优化贸易结构,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协调,为产业转型升级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相似文献   

8.
嘉兴纺织产业转型升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分析嘉兴纺织业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发现其面临着产业低端锁定有待突破、行业领军企业有待培育、自主品牌建设有待强化、要素成本上升压力增大等问题,该产业亟需转型升级,其转型的基本原则是质量效益优先、自主创新驱动、产业融合发展、集群集约发展;产品方向为经编、家纺、针织、纺纱、印染五个方面;具体措施为全力打造现代纺织产业集群、积极培育纺织龙头标杆企业、不断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着力推进"机器换人"工程、大力推进"电商换市"工程、全力打造绿色生态纺织产业等;保障措施为创新行业体制机制、加强行业政策引导、强化要素资源保障、加强行业协会建设。  相似文献   

9.
积极引入破坏性创新是推动本土产业升级和技术跨越的有效途径。本文在既有的全球价值链相关理论与模块化分析范式局限性基础上,对协同演化理论的提出及意义进行了阐释,并以协同演化理论为分析框架,分析了破坏性创新与本土产业升级的协同演化过程,总结归纳出破坏性创新推动本土产业升级的机理。破坏性创新通过与产业环境中诸多要素的互动来推动本土产业升级,而产业市场环境反过来又影响企业破坏性创新行为,迫使在位企业接受产业市场环境的选择。  相似文献   

10.
从国内价值链视角梳理了有关浙江产业集群升级的研究文献,分析了其在全球价值链上升级遇到的困境。认为浙江劳动密集型产业集群的升级需要改变底部增长战略,培育自主品牌群;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构建产业集群专利池;加快专业市场升级,引导集群企业升级;抱团"走出去",积极构建全球价值链;不断强化产业政策,优化科技创新环境;建立区域合作平台,引导低端环节转移;促进专业市场升级,引导集群群链的构建。  相似文献   

11.
以跨国公司为主体的国际外包业务的盛行,给发展中国家的产业结构升级带来了新的契机。运用Antras的不完全契约下产品生命周期模型来分析国际外包下产业结构升级的机制,在此基础上提出中国可以立足本国劳动力优势渗入全球生产网络,继而推进人力资本要素,实施区域"圈层"产业结构升级的途径。  相似文献   

12.
作为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核心,工业智能化将对社会生产产生颠覆性影响。在全球经济形势不断收紧的当下,世界主要国家不断加大智能生产设备研发投入,旨在通过智能革命实现经济新一轮跃升。对于发展中的中国而言,加速推动工业智能化改造是快速实现经济发展高质量转型,抢占经济发展先机,实现经济赶超的重要途径。在综合梳理工业智能化相关研究文献的基础上,从工业智能化引致的生产效率、劳动就业、收入分配以及产业结构变动出发,系统梳理工业智能化相关研究综述,在此基础上总结当前工业智能化相关研究的不足,并进一步分析该领域可拓展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3.
当前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仍持续存在,无锡产业结构转型升级面临较为严峻的考验。文章阐述了无锡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现状,分析了无锡产业结构转型升级面临的突出问题,并指出了无锡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路径。  相似文献   

14.
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关键在于畅通国内大循环,生产端的升级是畅通国内大循环的基础与保障。本文在构建平衡增长路径下多部门经济理论模型的基础上,利用中国省级层面的三次产业数据,实证考察技术进步对以就业结构变动为表征的产业升级的影响,从生产端为畅通国内大循环提供理论参考与经验支持。研究发现,农业技术进步与农业和工业就业比值呈负相关关系,工业技术进步与农业和工业就业比值、服务业和工业就业比值同时呈正相关关系,服务业技术进步则与工业和服务业就业比值呈负相关关系。这意味着,农业、工业和服务业部门的技术进步差异会引致部门之间劳动力的流动,从而推动以就业结构变动为表征的产业结构升级。相对价格机制是技术进步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的重要机制,即技术进步可以通过降低部门产品的相对价格,推动以就业结构改变为表征的产业结构升级。本文基于中国数据,验证了技术进步推动产业结构升级的事实。因此,在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过程中,要以创新为动力,着力推动科技创新,以技术进步推动劳动力在三次产业间的合理流动,从而实现资源在三次产业间的有效配置,从生产端为畅通国内大循环提供基础保障。  相似文献   

15.
京津冀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是实现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抓手,为有效测度京津冀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效果,以产业结构高度化和合理化为分析框架,采用CRS群组向上参比DEA模型测算门类行业的技术效率,从产业结构的“质量”角度,构建测度京津冀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效果的新指标。研究结果显示:三地的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效果还没有达到最佳,但都取得一定成效,而且北京的产业转型升级效果整体上优于天津与河北。  相似文献   

16.
产业集群的治理是当前集群研究的核心问题.本文指出了产业集群的组织特殊性和治理机制,分析了产业集群治理与竞争力、产业集群治理与动力机制以及产业集群治理与模块化等研究方面的问题,认为通过有效的治理可以促进产业集群的升级,以期为产业集群的持续发展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7.
服务外包与中国产业升级:基于全球化的视角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全球化和信息技术发展为后起国家的产业升级提供了新的选择.通过发展服务外包,新兴经济国家可充分发挥后发优势,这些国家的产业升级有可能突破传统的线性路径.相对于制造业,中国服务业的市场化和国际化水平较低.发展服务外包将为中国产业升级带来新的机遇.本文以全球化为视角,探讨服务外包与后起国家产业升级的路径变化,并运用SWOT方法,分析我国发展服务外包的优势与差距,提出推进服务外包发展、促进产业升级的政策措施.  相似文献   

18.
全球化背景下,以IT服务、研发与先进制造业为主的模块化外包成为当前国际贸易与投资活动的主要特征.处于外部资源环境约束中,我国正面临发展模式转换与产业转型升级的内在压力与客观要求.把握好当前外包发展的良好机遇,有选择性地承接模块化外包并"走出去",构建区域产业价值链,强化关键技术的研发以及加快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是推动国内产业升级的可行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