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合理布局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关乎区域均衡发展和城乡良性联动,从财政分权和转移支付视角却未能提供区域间交通基础设施投资差距演变的合理解释。本文基于中央跨区域财政配置视角,探究"央地"财政关系对地方交通基础设施投资激励的影响。研究发现:(1)从中央跨区域财政配置视角,可以较好地解释分税制改革后各地区之间人均交通基础设施投资差距的演变趋势;(2)中央跨区域财政配置在均衡各地区投资差距方面的有限作用,主要体现为财政净流出的显著抑制作用,以及财政净流入促进作用的不显著;(3)在财政跨区域配置作用于交通基础设施投资的过程中,地方政府间的横向竞争起到抑制作用。公共交通基础设施投资激励层面,应重视"央地"财政关系的双向流动特征以及地方政府横向竞争的影响作用,进一步深化改革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推进财政体制与市场机制运行的有效契合。  相似文献   

2.
本文根据中共十七届五中全会《建议》和胡锦涛同志"七一"讲话精神,提出界定中央与地方税政管理权、特别是科学配置省级政府税政管理权是深化税收管理体制改革从而也是"十二五"时期财税改革的重要领域与关键环节的观点,分析了现行税政管理权配置的缺陷,在指出科学界定中央与省级政府两级税政管理权客观紧迫性基础上论证了科学界定的条件已经基本成熟,建议尽快修改1993年12月15日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实行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的决定》,落实赋予省级政府税政管理权这一重大战略决策。  相似文献   

3.
主流的行政主体理论认为,地方政府是我国行政主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然而,从宪法的角度上分析,无论是从处理中央与地方关系的宪法原则,还是宪法确立的地方政府与中央政府的关系与领导体制、地方政府的事务管理权,乃至于地方政府的组织机构设置、公务员管理,还是从其所归属的地方国家权力机关的宪法地位,与其说地方政府属于一级独立行政主体,不如说它更多地是作为中央政府的执行体而存在的。  相似文献   

4.
:中央与地方财政关系处理的好坏直接影响着经济的健康发展和财政机能的正常发挥。日本的财政管理体制是国家预算管理体制 ,它体现和规定了中央和地方的资金的支配权和管理权以及中央和地方的财政关系。我国应针对存在的问题 ,借鉴日本的经验 ,一要科学界定政府在经济方面的事权 ;二要合理界定政府在经济方面的财权 ;三要合理增加中央财政收入 ;四要建立一套科学完整的中央对地方收入转移支付制度 ,以正确处理好我国中央和地方的财政关系。  相似文献   

5.
财政管理体制是财政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协调和处理各级政府间责权利关系的一种制度安排。1994年我国分税制改革主要在中央和省之间展开,省以下的地方政府改革进展缓慢,各级政府间的财政关系仍然处于事权不清,管理重叠的局面,还存在很多的弊端。针对这些问题,本文主要就如何建立省以下的分级财政管理体制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一些设想。  相似文献   

6.
地方税管理体制是在中央和地方之间划分地方税立法权和税收管理权的一种制度,它是税收管理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地方税的税收立法权和税收管理权在中央与地方间的不同划分及组合方式形成了地方税管理体制的不同模式。在我国的分税制改革中,地方税管理体制的改革相对滞后,虽然确定了地方政府的固定收入,但税权仍然高度集中于中央,不利于地方政府因地制宜地发展地区经济,也不符合分税制对于在中央与地方间合理划分税权的要求。  相似文献   

7.
分税制是按一定的方法将各税种的归属权、管理权、立法权等划分给各级政府的一种财税管理体制。由于各国国情不同,分税制的具体操作亦不尽相同,但从分税是否彻底的程度来看,国外分税制可划分为两种基本的类型。一是彻底的分税制。彻底的分税制在税种划分上彻底分开,只设中央固定税和地方固定税,不设共享税;在税收立法、税收管理上彻底分开,中央和地方都有税收立法权,中央和地方的税收征管各自独立,分别行使各自的征收管理权。二是适度的分税制。适度的分税制既没中央固定税和地方固定税,又设中央和地方共享税,用共享税将中央与地…  相似文献   

8.
自从财政分权体制实施以来,随着地方与中央财权和事权的分开,地方政府承担了绝大部分的公共投资任务,在地区经济乃至全国经济的发展中一直扮演着重要角色,本文通过对地方政府投资行为特质性分析,说明了地方政府投资行为的症结所在,并提出解决地方政府投资行为症结的有效措施,提高地方政府投资效率。  相似文献   

9.
政府间关系调整的一种新视野:从等级制模式到网络模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等级制模式和网络模式是政府间关系的两种模式。信息技术的发展,人民民主意识的增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这三个要素客观上要求我国政府间关系从等级制模式向网络模式转变。简化政府组织间的层级结构、中央向地方氍合理分权、加强地方政府间的横向合作和实行网络合作治理,是实现我国政府间关系从等级制模式向网络模式转变的路径依赖。  相似文献   

10.
近年固定资产投资过热的主要原因之一,是房地产投资过热引起,土地违法批租又是房地产过热的源头。在经济利益驱使下,地方政府难以同中央政府有关把好土地关的政策相协调。而实行土地年租制则可以减少地方政府的利益冲动,增加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可使财权事权相对应,加强规划和行政立法,是理顺中央与地方政府的有效工具。  相似文献   

11.
政府投资城市基础设施的重新定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明确政府投资在基础设施建设领域的定位,合理划分政府和企业的投资范围,是有效利用政府投资、充分发挥项目融资等方面优势的前提,也是加速基础设施建设的关键所在.本文根据公共物品理论对城市基础设施进行了理论分解,在此基础之上,从理论上将政府投资明确定位于非经营性基础设施和部分准经营性基础设施,为政府投资基础设施提供有力的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2.
扩大政府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支出,既是医治经济紧缩的救急良药,也是积累长期经济增长后劲的有效举措。但是,财政对基础设施的投资也有一个优化和合理选择的问题。本文认为,只有在投资领域、融资方式与体制等方面进行科学地选择与安排,才能实现财政对基础设施投资的最大经济效益与社会福利后果。  相似文献   

13.
地方政府债券既是地方政府的融资工具,又是金融市场的投资产品,涉及财政和金融两大领域。本文着重从财政的角度探讨中央代发地方政府债券深层次问题,延伸分析发行地方政府债券的利弊因素,并对完善地方政府债券制度提出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14.
随着经济建设型政府向公共服务型政府的转型,地方政府投资要向民生领域倾斜。本文拟用一个简单的模型解释地方政府的基础设施投资行为产生的原因,将地方政府作为理性经济人对其投资行为进行规范分析,要以转移支付制度、税收制度以及政绩考核制度创新保证地方政府投资转型。  相似文献   

15.
2009年以来,地方政府债务引起广泛关注,不少研究者从投融资体制进行分析,但倾向于认为是常规性问题,并从规范和加强管理的角度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本文通过对当前地方政府投融资体制的成因、运行机制和存在问题的分析,认为当前地方政府投融资体制存在的问题是体制性的,需要重新构建地方政府投融资体制,比如明确地方政府举债权、区分政府债务和企业债务、建立地方政府信用体系和资本预算、逐步放弃通过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融资,这样才能使地方政府规范融资、可持续融资,实现政府投资决策科学化、民主化,发挥政府机制和市场机制的约束作用,提高投资效率,控制风险。  相似文献   

16.
财政体制是划分各级政府财权、加强中央宏观调控、协调地区发展的一项重要制度安排。1994年我国确立了分税制财政体制,经过多年改革和实践,其制度框架不断完善,制度内容不断丰富,但同时也存在一些深层次问题。本文从近年来我国政府审计开展审计监督所揭示出的财政体制运行问题出发,探讨当前财政体制不完善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的负面影响,对财政体制完善和改革提出思路和建议。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从地方政府债券与城市公共项目开发过程中民间资金运用的角度,探讨了如何建立起民间资本广泛介入城市开发领域的新型城市融资机制问题。由中央代为发行并担保的地方政府债券,应该逐渐转化成由城市作为发行主体并承担风险责任的融资体制。为此,需要在地方政府债券的偿债与担保、发行规模、证券转让市场、监督管理,以及政策、体制框架等方面进行系统设计,以适应未来城市长远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18.
发展农村基础设施,资本问题是关键,仅靠政府主体是难以达到农村基础设施长期稳定发展目标的。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途径,在扩大农村基础设施领域投资的同时,加快农村基础设施领域的市场化改革,大力引进民间资本进入农村基础设施领域,促进农村基础设施领域的长期稳定发展。民间资本投资农村基础设施领域不仅具有必要性,而且也具有现实可行性。  相似文献   

19.
分税制下中央和地方政府的博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4年实施的分税制,对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财权和事权重新进行了划分,在这种全新的财政体制格局中,产生了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新一轮博弈关系。本文从中央和地方财政收入比重的变化来分析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之间的博弈关系。并且引入路径依赖理论分析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在博弈过程中相应的策略行为。  相似文献   

20.
府际关系视域下的地方政府竞争与合作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中央向地方的逐步放权,地方政府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地区利益主体的角色日益突显。因此,地方政府之间的相互竞争与合作,不仅成为府际关系研究的新领域和新内容,也是中国各级地方政府必须面对和解决的现实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