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一、大包干开创了凤阳农村经济的新局面 凤阳县是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的发祥地。全县有46个乡镇,353个行政村,3513个生产队,120877户(其中农业户100076户),55.37万人(其中农业人口50.10万人),社会劳动力28.41万人(其中农业人口劳动力25.75万人),耕地120万亩(农业人口:人均占有2.39亩,劳均占有4.6亩)。 1.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是一个“三靠县” 历史上,凤阳是全国有名的穷县。解放前十年九荒,劳动人民世世代代身背花鼓四处逃荒要饭;解放后由于极左路线长期反复折腾,农业低产落后,农民生活贫困,常有外流乞讨。  相似文献   

2.
<正>产粮越多,对国家贡献越大,地方财政收入越少,粮农越穷,这是中国县域的逆经济现象。产粮大县30年前就说:他们是产粮大县、工业小县、财政穷县。30年过去了,这个逆经济现象没有改变。如果不能正视这个问题,不去研究解决这个问题,可能再过30年也仍面貌依旧。高产仍然受穷。全国产粮冠军县吉林省榆树市,1981年就被人民日报记者采访,"从大寨县到大债县"的报道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27年后的2008年,这个市(县)人口达到125万人,县本级财政收入只有3.8亿元,人均财  相似文献   

3.
临猗县是全国的粮棉基地县,全县54万人,150万亩耕地,过去以粮棉为主,进入90年代后为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走出“农业大县,工业小县,财政穷县”和农村“粮多人闲、缺钱”的困境,县委、县政府冲破传统观念的束缚,果断地将农业结构调整为50万亩粮棉高产田,50万亩枣粮间作田,50万亩苹果园的“三五”格局,由于当时连年苹果市场走俏,短短几年功夫,就  相似文献   

4.
一年来,包产到户引起了广泛的议论,特别是包产到户在许多地区发展为包干到户之后,持怀疑和否定态度的议论就更多了。为了弄清有关包干到户的各种问题,我们到安徽滁县地区进行了一个月的实地调查,现将调查所得的情况和自己的看法简述如下。(一)滁县地区共有七个县,330万人,农村人口占90%以上。这个地区的定(远)、凤(阳)、嘉(山)三县,地处江淮丘陵地带,易旱易涝,自然灾害频繁,历来是全国有名的穷地方。滁县农村1951年实行了土地改革,随后又办起了互助组、合作社,农业生产有了较大的发展,农民生活得到显著改善。农民对那段“开着门睡觉、排着队卖余粮”的生活,至今念念  相似文献   

5.
劳务输出是综合开发利用劳动力资源的一条重要途径,有利于缓解就业压力和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出路,促进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对贫困山区县来说,劳务输出更是大有作为。沿河土家族自治县是一个“老、少、边、穷”山区农业县,总人口48万人,农村富余劳动力达15万人。近几年来,县委、政府  相似文献   

6.
三中全会以来,各省、市,区为迅速改变穷困地区的面貌,采取了有力措施,进行了大量工作。使一些连续三年人均集体分配都在50元以下的穷县发生了可喜的变化。其中有1/3已经初步改变了面貌。据29个省、市、区统计,人均集体分配收入1977至1979年连续三年都在50元以下的穷县有221个,8,800万人口。到1980年,已有72个县(占穷县总数的32.6%)3,300万人口(占穷县总人口37.5%),人均集体分配收入超过了50元。  相似文献   

7.
大丰市裕华镇位子盐城市东部黄海之滨,是全国闻名的“大蒜之乡”,一个以生产特经作物为主的农业大镇。就是这样一个农业结构调整步伐较快,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4060元的乡镇,却是一个村级负债2176万元,财政年收入不足1000万元的财政穷镇。一年来,裕华镇认真贯彻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从化解村级债务这个“结”入手,大刀阔斧进行农村财政改革,大力推进项目工程建设,农村经济得到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8.
张熙 《中国改革》2003,(10):49-49
陈庭元小档案:1925年生于江苏建湖一个贫困的农村家庭, 194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几十年一直工作在农村、区、县,几经风雨,历尽沉浮。1977年陈庭元任凤阳县委书记;1981年,调任滁州地委副书记兼凤阳县委书记; 1988年当选为安徽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直至1993年退休。  相似文献   

9.
巴中地区位于四川省北部、大巴山南麓,辖三县一市,其中:国定贫困县、省定贫困县(市)各两个,320万人,是一个建区仅两年的“老、边、穷、新”地区。就在这块贫瘠的红色土地上,全区农行、信用社干部职工发扬“不畏艰难,顽强拼搏”的红军精神,大打存款翻身仗。到1995年末,全区农行、信用社各项存款余额8.4亿  相似文献   

10.
吴川县位于广东省西南部沿海,总人口有65万,其中农业人口58万,耕地40万亩。历史上是有名的穷县。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传统手工业基础上,以股份合作企业为主体的乡镇企业迅速崛起,骤然发展成为农村经济的重要支柱。1986年与1978年相比,全县乡镇企业由236家发展到5643家,从业人员由14742人增加到41442人,企业总产值由2604.52万元,  相似文献   

11.
米易县位于四川省西南部,是个“边、山、少、穷”的小县。全县人口17.7万人,农业人口占88%,人均耕地1亩,人均非耕地19亩。由于种种原因,这里经济基础薄弱,文化技术落后,劳动者素质低,商品经济不发达,1980年全县农村人均纯收入仅106元。  相似文献   

12.
地处粤西的高州市,因盛产荔枝而享有“全国荔枝生产第一县”的美誉。现在,“信用镇”又成为那里人们常常谈及的名词,江泽民总书记曾视察过的根子镇成为被农村信用社授予“信用镇”称号的第一个镇。 80年代以来,高州市大搞农业综合开发,取得了显著的成绩,由过去的“高产穷县”一跃成为“全国农村综合实力百强县(市)”、“全国明星县(市)”,山地亩产值达665元,居全国第一。在高州市的农业开发中,农村信用社作出了应有的贡献。截至2000年底,高州市农村信用社贷款余额21.8亿元,比上年增加 4039万元,2000年…  相似文献   

13.
三年前,当一些“三靠”社队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启发下,解放思想,大胆实践,将包产到组、联产计酬责任制改为包产到户或包干到户的时候,曾有人提出:“这种做法会导致帮的帮,雇的雇,穷的穷,富的富,走向两极分化……。”三年后的今天,农村中果然出现了“帮的帮,雇的雇”了。这个新问题是怎样出现的呢?它有哪些表现形  相似文献   

14.
<正>"说凤阳道凤阳,凤阳本是个好地方,自从出了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这首流传在淮河边的民歌《凤阳花鼓》,描述的是明清时期,凤阳府(今皖北地区)"三年恶水三年旱、三年蝗虫灾不断",灾民外出卖唱求生的情景,也是昔日安徽多灾多难、百姓生活水深火热的真实写照。据史料记载,从光绪元年(1875年)到民国24年(1935年)的60年间,安徽就有24年受  相似文献   

15.
在崇山峻岭的湘中雪峰山区,一个“九品芝麻官”率领全村群众在一片怪石磷峋的荒坡野岭上艰苦创业,把一个集老、山、库、穷于一体的穷山村建成了全县第一个小康村,人均收入达到5124元。他潜心钻研水果栽培技术18载,无偿培训县内外水果栽培技术专业人员5万多人次,辅导资料传播到周边30多个县市,提供优质果苗100多万株,使34万多人脱贫致富。他就是被誉为’98“全国  相似文献   

16.
农村改革开放头十年,我先后六次到安徽凤阳采访,报道了风阳第一次突破——“包产到户”,第二次突破——发展商品经济,第三次突破——工业生产比重超过农业和连续十年农业获得丰收。纪实如下: 一、小岗农民秘密搞“包产到户”  相似文献   

17.
我国的老商品粮基地县,从东北平原到长江流域江汉平原、洞庭湖平原和鄱阳湖平原的商品粮基地县大都陷入了“高产穷县”的困境,迟迟不能走向小康之路。这不能不引起人们的极大关注。为此,笔者最近专程调查了全国十大商品粮基地县之一,且又是“高产穷县”典型的湖北江汉平原监利县。现将有关情况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8.
农业承包合同的现状和问题 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已签订了以耕地承包为主的各种承包合同,并经过1984年以及1990年至1991年结合农村社教延长了土地承包期,完善了承包合同手续,特别是贯彻落实中央和自治区两个《政策措施》后,部分县(市)搞了“延包”手续。到1994年底统计,全地区已签订各种承包合同86.3万份,其中重新“延包”耕地合同42.1万份,“延包”  相似文献   

19.
前言     
这次开展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劳动力转移调查研究的16个县(市)是:广东东莞县,江苏吴县、常熟市、太仓县,湖南沅江县、宁乡县、攸县,陕西长安县、三原县、渭南市,四川邛崃县、广元县,山东黄县、陵县,安徽凤阳县、嘉山县。在16个县(市)中,位于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和胶东半岛有5个县(市),内地有11个县(市)。1983年16个县(市)总人口1150万人,其中农村人口981万人,占总人口的85%。土地总面积4461万亩,其中耕地1637万亩(统计数为1445万亩),占土地总面积的36.6%。平均每人占有耕地l.26亩。其中嘉山、陵县、凤阳等县人均占有耕地2亩以上,东莞人均不到1亩。  相似文献   

20.
前不久,我们到河南省许昌参加许昌地区“两户一体”经验交流会之后,到这个地区的禹县、郾城等县农村做了一次粗浅调查。从会上和我们调查的实际情况看,随着党在农村一系列方针政策的贯彻落实,许昌地区农村商品生产发展较快。1983年,全区粮食征购突破9亿斤,出售各种农副产品金额比1978年增长70%,农村各业商品率达到42.8%,从事商品生产的专业户、重点户和经济联合体达17万户,占总农户的15‰许昌地区整个农村出现了如下一些特点和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