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河北省隆化县农民祝国海经过两年多时间研究和试验,发明了利用生物钾肥寸土隔层育秧新法。北京农业大学等单位的专家鉴定认为,这种新育秧法可使水稻在推广旱育稀植增产技术的基础上,再增产10%到20%。祝国海是隆化县张三营镇光明村农民。通过多年的观察对比,他发现推广旱育稀植技术虽然对水稻的增产有很大作用,但其缺点是育秧费工费力,铲秧栽植时伤根较重,成秧率只有80%,而且秧苗返青较慢。针对这种情况,他经过反复研究试验,于1996年发明了用塑料布代替育秧盘、用生物钾肥寸土隔层进行育秧新方法。利用这种方法培育出的秧苗,具有根系发达、秧苗健壮、抗病性强、栽植不伤根、分蘖早、成穗多、无缓苗、早生快长等  相似文献   

2.
所谓生物能育秧,就是把植物残体进行堆沤,通过微生物的分解作用释放出来的能源,作为温室育秧的主要能源。这是平昌县水稻育秧的一项新技术,也是能源利用上的一个新突破。在农村能源较紧缺的情况下,推广生物能育秧对提高经济效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生物能育秧的经济效益近4年来,我县推广生物能育秧8.4万亩,增产稻谷1,454万斤,增收218.1万元。据1983年试验,生物能育汕优二号杂交稻亩产1,425斤,比有火秧增产87斤,比湿润秧田育秧增产154斤,比撒水秧增产238斤;桂朝二号水稻用生物能育秧亩产1,123斤,比有  相似文献   

3.
富川瑶族自治县在春播早稻育秧中,采用推广蛇皮袋(编织布)隔层育秧新技术,该技术具有工序简便、节省秧盘、节省秧地、节省种子、拨秧方便、秧龄弹性大、抛秧方便、抛后立苗快等技术特点,  相似文献   

4.
水稻旱育稀植栽培技术水稻旱育稀植栽培技术在我国北方和南方稻区均可推广应用。它省水、省种、省肥、省秧田,水稻可提早成熟3~5天,产量增加。一般比湿润育秧节省水50%,节省种子30%,节省秧田80%。旱育秧秧苗矮壮,根系发达,抗性强,栽后生长快,分蘖早,...  相似文献   

5.
编辑同志:最近笔者到松桃县农村调查,许多农民反映今年第一次育的秧都烂了,有的育秧几次也都烂了,致使全县80%的农田比常年推迟栽秧近半个多月;有的因没有秧苗只好改种旱作物,影响了今年水稻的产量。究其原因,一是自然因素;二是农民缺乏气象知识,没有运用气象知识指导育秧。今年清明以后,松桃县遭遇持续低温阴雨天气,由于没有及时采取措施,导致移栽大田的温室秧苗烂秧。水稻育秧期需要适当的温度条件,一般不能低于5∽7度。因此在育秧期要随时关注天气变化,在冷空气来临前及时加盖农膜,待气温回升后,再揭开农膜,确保秧…  相似文献   

6.
秧好半年禾。众所周知,在水稻生产中,近60%的增产增效技术集中在育秧阶段,然而受农业劳动力年龄偏大、文化素质偏低等因素制约,育秧新技术难推广难应用,往往是"家  相似文献   

7.
积极引进优质杂交稻品种,加大试验、示范和推广力度,扩大种植面积,形成规模化,不断满足群众需求。1推广旱育稀植技术育秧是水稻栽培中第一个重要环节,也是高产的基础工作。它是以培育壮秧为目的,达到成秧率高、苗齐、苗壮,保证有足够的高素质秧苗适时栽插。  相似文献   

8.
李鸣 《农家之友》2005,(7):21-21
水稻旱育稀植是采用旱育秧的方法培育秧苗,扩行减苗栽植,配套高产栽培的一项耕作技术,在我国北方和南方稻区均可推广应用。它具有省水、省工、省种、省秧田、节本、增产、增收等优点。水稻可提早成熟3-5天,一般比较湿润育秧苗节省水50%,节省种子30%,节省秧田80%。旱育秧苗矮壮,根系发达,抗性强,栽后生产快,分蘖早,成穗多,产量高,每亩增产50公斤-80公斤,增产10%-18%。  相似文献   

9.
水稻旱育稀植栽培技术于本世纪30年代出现在日本北海道,因其抗病、耐寒、增产、省工、省水以及操作简单易行等优点而受到关注。80年代初,藤原长作、原正市等日本水稻专家先后应聘到黑龙江省传授寒地水稻旱育稀植栽培技术,通过中日两国农业科技人员和广大农民连续多年的试验、示范、推广,这项技术在黑龙江省产生了巨大效益,使水稻一跃成为该省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1989年开始,在国家科委、农业部、国家外国专家局的组织下,水稻旱育稀植栽培技术在东北、华北和西北地区不断推广。1991年,这项在日本主要用于寒冷气候的栽培技术,在我国南方水稻主产区之一的湖南省得到成功应用。1992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国家外国专家局、国家科委、农业部关于在全国推广水稻旱育稀植栽培技术的请示,使这项技术逐步由寒旱地区向温湿地区推广。在引进水稻旱育稀植栽培技术的过程中,各地结合自身的自然条件进行消化吸收,不断有所创新,使这项栽培技术日臻完善,并成为我国水稻增产的一个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10.
优质杂交稻高产栽培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董善军 《农家之友》2009,(13):30-31
积极引进优质杂交稻品种,加大试验、示范和推广力度,扩大种植面积,形成规模化,不断满足群众需求。1推广旱育稀植技术 育秧是水稻栽培中第一个重要环节,也是高产的基础工作。它是以培育壮秧为目的,达到成秧率高、苗齐、苗壮,保证有足够的高素质秧苗适时栽插。旱育秧栽后元返肯期,故分蘖早,生长良好。  相似文献   

11.
1、良种及其配套技术。农作物:推广20个包括“两系”法在内的杂交水稻新组合和常规良种、15个杂交玉米新品种,其它粮、棉、油菜等作物新品种100个,以及种子包衣技术等良种配套技术。2、水稻旱育稀植及抛秧技术。推广水稻旱育秧秧床制各、播种与肥水管理、移栽与本田管理等技术;秧盘育秧抛秧技术、肥床旱育秧抛秧技术等。S、玉米地膜覆盖及配套栽培技术。推广北方寒地(大地双行)地膜覆盖、面扩旱地地膜覆盖和南方丘陵山地地膜覆盖栽培技术。L、精呈半精量机械化播种技术。推广小麦半精量杉种、稻茬麦浅旋耕条播省种技术,玉米、大豆糖…  相似文献   

12.
培育壮秧是提高水稻单产的关键措施。五十年代采用水播水育秧,秧苗素质差,平均单产只有348.6斤;六十年代推广全国劳动模范水稻专家陈永康同志的“落谷稀”、湿润育秧技术,平均单产提高到452.1斤;七十年代推广薄膜保温育秧、通气育秧等技术,平均单产又提高到543.8斤;八十年代初期大力推广露地稀播配套育壮秧、薄膜育秧、温室育秧等三秧配套技术,平均单产达到670斤。近几年来江苏省水稻复种面积逐年在下降。  相似文献   

13.
武丰 《农家之友》2009,(13):32-33
文章结合当地实际情况简要分析了机械化插秧的育秧技术要点及注意事项,机械化插秧的育秧技术不但减轻水稻生产劳动强度,降低生产成本,提高水稻综合生产能力,而且顺应了时代发展的要求、新农村建设的需要,也是千千万万农民多年梦寐以求的种植方式,达到省工节本,增产增效的目的,实现广大农民几千年来插秧不弯腰的夙愿。实践证明,水稻机插秧技术推广有进一步快速发展的前景和需求。  相似文献   

14.
目前,桂北山区的水稻生产已普遍推广应用塑盘育秧抛栽技术,部分地区还推广应用了塑盘育秧免耕抛栽技术,现将水稻塑盘育秧过程中常见的问题及其解决办法介绍如下:一、秧床不培肥。据笔者多年调查,不管是采用旱育秧还是半水育秧方式,普遍存在秧床不培肥现象。由于秧床不培(施)肥,  相似文献   

15.
一)水稻是新余市的主要粮食作物,从1994年开始,推广早稻旱床育秧技术,起到了防止烂秧,提早播种的效果。但开始之初没有实施水稻专用苗床,往往临时选择苗床,带来整地仓促,质量差,肥力不足,制约了水稻旱床育秧技术增产优势的发挥。从1996年起,新余市通过...  相似文献   

16.
文章结合当地实际情况简要分析了机械化插秧的育秧技术要点及注意事项,机械化插秧的育秧技术不但减轻水稻生产劳动强度,降低生产成本,提高水稻综合生产能力,而且顺应了时代发展的要求、新农村建设的需要,也是千千万万农民多年梦寐以求的种植方式,达到省工节本,增产增效的目的,实现广大农民几千年来插秧不弯腰的夙愿。实践证明,水稻机插秧技术推广有进一步快速发展的前景和需求。  相似文献   

17.
水稻旱育秧技术,具有秧苗素质好、抗逆性强,节本增效等优点.尤其在一季的冬水田,增产优势尤为突出;我县从1996年引进这项技术,每年在海拔1000m以上的冬水田示范推广达1350hm^2,平均产量7305kg/hm^2,较对照增产945kg,增产14.8%;较好地解决了山区水稻因气温低、成秧率低、产最低的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徐振湖 《农村展望》1997,(1):25-25,27
我们方正县自1981年引进日本水稻寒地旱育稀植技术、实施水稻生产第一次革命以来,水稻生产规模迅速扩大,农村经济有了大幅度增长,农民的富裕程度有较大提高。到1996年,全县水稻面积已由1981年的4.9万亩扩大到32万亩,增长了6.7倍;水稻平均亩产量由386斤提高到了1000斤,增长了2.03倍;人均水稻纯收入1300元,占农村人均收入的56.4%,水稻在整个粮食作物中所处的地位是:60%的面积,80%的产量,90%的产值。作为水稻旱育稀植技术的发源地,方正水稻已走向全国。现在全县有201名水稻技术员和技术农民遍布全国指导种稻和承包种稻,累计指导面积1亿亩。方正水稻生产如何在现在的基础上再登新台阶,如何进一步扩大影响,我们将瞄准更高的目标。我们要再用3年时间,建成水稻生产强县。到本世纪末,全县水稻面积要达到40万亩,其中绿色食品和无公害稻面积要达到40万亩,其中绿色食品和无公害稻米占80%以上,平均亩产超千斤,水稻总产量达到4亿斤,商品量达到3亿斤,水稻收入达5亿元,加工增值1.6亿元以上。从而完成稻生产的第二次革命,为推进全国水稻生产再做新贡献。  相似文献   

19.
正眼下正是春耕春播的繁忙时节,为保证秧苗正常的生长发芽,不少农民会给秧田搭温棚,然而现在这项技术有了新的变化。在今年的春耕中,广西农技部门推广普及无纺布育秧新技术,提高水稻育插秧机械化水平,促进了秧苗壮实发育,从而提高水稻产量。"这块秧田真特别,用一块块布直接覆盖一垄垄秧田,只需压严压实布的四周,不需要搭拱棚盖薄膜。"在贵港市港北区庆丰镇正能量农机合作社的秧田里,无纺布旱育秧示范秧田吸引了  相似文献   

20.
正宁夏贺兰县丰谷稻业产销专业合作社秉持"为耕者谋利、为食者造福"宗旨,按照"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经营管理模式,建设有机水稻立体种养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和稻渔空间乡村生态观光园,示范推广水稻工厂化育秧、旱育稀植栽培、稻渔综合种养、绿色高产创建等技术,通过上联市场,下联农户,中间依托广银米业公司,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带动当地农民走科技致富的道路,实现了合作社、企业、农户三方共赢,取得了明显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