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周天芸  李昕 《珠江经济》2005,(10):22-28
由于地理位置毗邻香港国际金融中心,根据规模经济理论,广州成为金融中心的紧迫性似乎不如上海,但是根据经济、技术发展状况,广州成为区域金融中心乃至国际金融中心具有经济、历史及制度基础。本文运用“轮式模型”,根据金融中心成长源自两种拉力——科学技术、经济发展,三种推力——历史因素、城市因素和供给因素,及地方政府公共政策的作用,分析这几种力量协同作用促使广州成为金融中心的机制。  相似文献   

2.
加入WTO,政府在农业方面该如何作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铁民 《开放潮》2001,(1):30-30
加入 WTO将对我国未来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重大影响。随着国外产品进入国内市场,国外的“制度”也将进入我国。“制度”的进入不仅涉及和影响到企业,也必然涉及和影响到政府。政府如何组织和引导企业建立起真正的现代企业制度;政府又如何建立起一个好的市场制度等等,诸如此类问题,都将摆在政府的面前。 就农业来说,我们认为,目前政府着重要做的是,尽快改变支持和保护农业的方式。如果说改革开放以来我们保护农业主要是利用价格机制的话,那么,今后要尽快实现从价格机制向增加农业资金、人才、科技等生产要素的投入,转为向发展高…  相似文献   

3.
王侠  高兴华 《特区经济》1992,(10):25-26
<正> 金融中心,作为改革开放的又一个“金融现象”,作为一种客观存在,在它被提到政策研究和理论研究工作者的案几上之前,就已悄然运作了。一、三种模式以政府对待金融中心建设的态度而言,中外金融中心的发展模式归纳起来主要有三种: 第一种为政府完全不干预的自发式,即政府听由金融中心自然发育和成长,不施加任何干预。伦敦、纽约等传统金融中心即为此种发展模式。香港亦属此列,港府更是一直奉行“积极不干预主义”。第二种为政府人为塑造式,即由政府完全用行政手段构造金融中心,以达到吸收资金之目的。此模式不多见,主要为第  相似文献   

4.
梁辉 《魅力中国》2010,(29):269-270
在民主社会中,政府行政官员的权力与其所承担的责任是对等的,但在封建专制社会下,由于封建等级制和特权的存在,官员除了依照制度内的法律法规来承担自己的政治责任外,还有一种制度外的承担机制——替罪羊机制。那么替罪羊机制是如何发生的,其效用和后果又是如何?本文将对此做一初步的探析。  相似文献   

5.
本文介绍了区域金融中心的内涵、功能、分类的理论。通过对区域金融中心发展动因、发展路径、形成的条件、成长模式的探讨,国外金融中心发展的借鉴与启示的分析,以及区域金融中心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的论述,结合广州区域金融中心讨论了理论的现实意义,并为广州建设区域金融中心提供基本的理论支持,从更广的角度分析了广州建设区域金融中心的意义,并结合当今的实际情况做了定位分析。  相似文献   

6.
在现代市场经济中,金融是经济运行的枢纽,因此加快建设金融中心,也就成为上海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方面,然而,上海加快金融中心建设,首先将面临“入世”带来的结构性挑战,我们对此必须要有充分的认识,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7.
实体经济对国民经济,对国家的基础建设非常重要,既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更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动力。我们要走复兴之路,实体经济是我们的根。希望政府对实体经济给予更多的研究,给予更多的制度建设和政策指导。对于我们更多做实体经济的朋友,我们更应该满怀信心,要把我们的实体经济做下去,要做强做优,做精做专。  相似文献   

8.
新加坡经济发展模式对中国城市发展的启迪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新加坡是东南亚地区重要的金融中心、运输中心和国际贸易中转站。其经济发展归功于资源的合理利用和有效的管理。新加坡经济发展政策及战略对中国城市发展的启迪是:健全市场制度;建立高效廉洁的政府;妥善处理劳资纠纷;处理好与世界的关系;倡导企业对外直接投资;重视中小企业发展等。  相似文献   

9.
中国科技体制改革三十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科技体制的演变过程做了简要的回顾,其中我们以一些关键性的政府文件将这一过程划分为特征鲜明的不同阶段。接着,本文从新制度经济学的角度对这一演变过程提出了一个统一的逻辑解释框架。  相似文献   

10.
金融倾斜与区域金融中心定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立区域金融中心必须从宏观与微观两方面进行考虑。该文从宏观方面提出金融倾斜的概念,阐述了其政策内涵,指出金融倾斜需建立符合地方经济特点的金融业务;从微观方面指出了推动建立区域金融中心的地方政府必须明确区域金融中心的定位,在符合国家经济区域支持政策的前提下,只有把金融倾斜的指向和区域金融中心定位的指向结合起来,才能从根本上推动、建立一个区域金融中心。  相似文献   

11.
构建国际金融中心:全球眼光、国际标准与世界经验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最近以来,“构建”金融中心成为中国大都市关注的热点,也成为中国大都市竞争的焦点。但对于一个城市能否“构建”金融中心,“构建”什么样的金融中心,怎样“构建”金融中心,目前国内还缺乏相当的理论探索和经验总结。在对全球金融中心发展历史观察和国际金融中心研究献消化的基础上,本试图以全球眼光,审视金融中心的竞争和发展格局;提炼国际标准,比较名国际金融中心的优势与不足;运用空间经济学理论,结合金融中心发展实践,构建国际金融中心发展和竞争的解释框架,总结国际金融中心发展和竞争的基本经验。这对于试图“构建”金融中心的中国城市,把握趋势,瞄准定位,借鉴经验,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2.
如果一项制度的漏洞已经到了防不胜防的地步,修补这些漏洞又几乎不可能,那么,我们就要思考这项制度是否能够继续推行,而不是再做什么改良了.……  相似文献   

13.
文章通过考察金融中心形成与发展的一般规律,分析其形成与发展的模式,从中总结归纳出当代金融中心形成与发展是经济发展、政府支持、技术进步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并且将随着世界经济格局的变动而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14.
调查研究,建言献策,运用成果,解决问题是调研的一个全过程。调研是为了解决问题,因此不能止步于建言献策,不能“调研报告送上去了,听不听由你”,而是要把文章做下去,使我们所想的变为党委、政府所想的,我们要做的变为党委、政府要做的,党委、政府要做的变成我们要帮的。我们坚持把调研、建言的被采纳率和实施的成效,做为检验调研成果和工作成绩大小的重要标志之一。  相似文献   

15.
我国加入WTO,对广大消费而言,可以享受到竞争带来的好处,而对众多企业而言,更多的是挑战,特别是国有企业,受到的挑战最严峻,那么,面对加入WTO,国有企业如何改革以尽快与国际接轨?根据我们所做的调查和分析显示,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竞争战略的转换,企业制度的对接,额外成本的剔除,政企关系的理顺和困难企业的处理。  相似文献   

16.
正式制度通过约束政府、维护市场秩序来促进经济发展。非正式制度由于弹性大,惠及面不广,不足以完全支撑经济的持续增长。一方面,我国有些政府部门对“经济人”规制过度;另一方面,正式制度对平等民事主体与官员权力的使用又存在着规制不足。在正式制度的实施方面,我们在一定程度上还存在着“软政权”的现象。当前,我们要清理一些不合理的规定,放松政府管制,强化正式制度的实施机制,培养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非正式制度。  相似文献   

17.
当代金融中心形成与发展的深刻原因解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通过考察金融中心形成与发展的一般规律,分析其形成与发展的模式,从中总结归纳出当代金融中心形成与发展是经济发展、政府支持、技术进步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并且将随着世界经济格局的变动而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18.
上海提出建设金融中心战略目标的重要目的之一便是通过发展金融产业促进经济增长。但实际上通过对不同融资方式与上海市经济发展之间关系的格兰杰因果检验分析可以看出,不同的融资方式对于上海经济发展的作用出现了明显的分化,这种分化不仅体现出上海金融产业发展的内在缺陷,同时也说明了在这种结构之下无法顺利实施上海发展金融中心的战略目标,因而必须要大力发展资本市场,从功能和制度上夯实建设金融中心的基础。  相似文献   

19.
中国城市的诱惑:金融中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袁增霆 《西部论丛》2006,(12):38-40
在本刊2006年第11期我们刊登了上海交通大学潘美丽教授的《上海,崛起中的国际金融中心》一文,在文中,潘教授指出了上海发展成为国际金融中心的众多优势,尽管如此,上海的国际金融中心之路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回过头来看,全国性金融中心的竞争更是热闹非凡。为数众多的城市正在争夺这个头衔,上海、北京、天津、深圳、广州都在竞争行列。那么,金融中心之争缘起何因?这种竞争是否理智呢?对此,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袁增霆博士自有一番见解。[编者按]  相似文献   

20.
张美华 《魅力中国》2011,(2):133-133
在强迫城市化当中出现的暴力流血事件,让我们感受到了政府执行政策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政府与农民信息交流的不畅通,地方政府与房地产商的勾结,农民维权方式的极端。本文从政府制度角度浅祈这些问题出现的原因,并提出解决方法。完善政府的信访制度,座谈会制度,政府内部与外部的监督制度,政务公开制度和加强农民的政治素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