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国际关系中存在大量的蔑视体验以及为此而追求承认的现象。在目前学术界关于承认问题的研究中,承认的内容究竟为何以及反抗蔑视的应对策略受到什么因素的影响这两个问题仍未得到充分澄清。国家间的承认内容主要是国家所具有的身份,包括角色身份、个体身份与类属身份。这些身份如果遭到蔑视,被蔑视的行为体可能采取四种应对策略:积极抗争、消极合作、身份调整与无视。被蔑视的行为体在特定情况下采取何种应对策略,主要取决于被蔑视的身份类型。在其他条件相似的情况下,国家的角色身份、个体身份与类属身份遭到蔑视,导致其采取的抗争策略的强度会逐渐降低。美国与中亚国家互动过程中的蔑视与反抗现象验证了这种观点。明确国家身份类型与承认斗争策略之间的关系具有一定的理论与现实意义。就理论意义而言,这有助于澄清承认斗争的内容、纠正承认斗争一定会采取武装冲突等冲突策略以及承认斗争首先受到实力分配的影响等成见,从而为针对国际关系中的承认斗争开展经验研究提供一定启示。就现实意义而言,它提醒国家在国际关系互动中须给予其他国家的身份以明确的尊重,这是缓解国际关系中承认斗争和促进国际合作的有效方式。  相似文献   

2.
作为分析和解释组织行为的一个有力工具,组织合法性逐渐成为了组织研究者们关注的热点话题。迄今为止,学者们主要从三条路径来开展对组织合法性的探讨:制度路径、战略路径和评价者路径。评价者路径是组织合法性研究的新动向和新视角,该路径的核心概念为合法性判断,即评价者围绕特定组织是否具有合法性所进行的自我判断。本文阐明了合法性判断的概念内涵,分析了合法性判断的判断模式与评价视角、合法性判断的心理历程以及合法性判断理论的应用价值,最后进行了合法性判断理论的研究展望。  相似文献   

3.
在同盟理论中,不对称同盟与同盟困境等问题会影响同盟各方的选择。因此,为了判断美国及其盟友在面对中国崛起时的反应,作者应用三方不完全信息博弈中的信号博弈模型,分析中国、美国以及美国盟友的三方互动。在美国宣布"重返亚太"后,从美国的角度看,希望借助盟友的力量减缓中国崛起速度。而从美国盟国角度看,也希望借助中美矛盾从中渔利,因此美国盟友会猜测美国的真实动机究竟是坚定支持盟国的强硬行为还是仅仅利用盟国。此外,亚太各国是否采取强硬立场也部分取决于国内的观众成本,所以简单的经济外交或者外交谈判较难软化某些国家的立场。为了论证博弈模型,作者采用数据统计加以验证:根据历年来美国军售、各国在联合国分别对中国和美国的支持度、各国的观众成本、亚太各国与中国的双边关系、中国与各国的经贸往来等数据,构建了面板数据模型,回归结果能有力验证所提出的假设。随后,根据中日渔船相撞事件、安倍时期的钓鱼岛争端、中菲黄岩岛争端以及中菲南海仲裁案的案例分析验证了假设。随着美国"重返亚太",由于日本、美国等国的观众成本较高,在领土问题上若退让可能冒较大风险,其立场可能会趋于强硬,因此中国在崛起的过程中需要对危机加以管控。  相似文献   

4.
文章主要以国际关系层次分析法对霸权衰落的根源进行了论述。首先对现有霸权衰落的观点进行了批判,指出霸权的衰落不仅是物质力量的衰落,还包括对国际系统进程的主导作用的降低;认为国家的理性假定与霸权衰落根源之间存在矛盾;霸权的衰落不一定导致战争,霸权的更替不一定通过战争来进行。在此基础上,文章对霸权衰落理论进行了修正,认为导致霸权衰落的根源是霸权合法性出现危机。霸权衰落的逻辑过程是:霸权权力出现合法性危机——借助强制性权力进行护持——护持成本增加——霸权力量消耗——霸权力量衰落。霸权要防止衰落,就必须努力实现和维持最大程度的合法性。  相似文献   

5.
从组织经济学的视角考察,指出区域经济一体化出现的约束条件是一体化成本小于利用区域内国际市场所产生的交易成本;进而通过对欧盟和东北亚在一体化方面的比较分析,探讨一体化成本中政治成本约束的重要性及其对东北亚一体化进程的影响;论述了东北亚一体化面临的政治成本壁垒以及突破这种壁垒的可能路径。  相似文献   

6.
国际制度有效性的研究是国际制度理论研究的一项基础性工作,也是全球治理理论的核心。作者从宏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中借鉴了内生变量和外生变量的操作方法(即影响国际制度有效性的内生变量和外生变量),并引入了干涉变量,重点分析了影响国际制度有效性的3个要素,即权力、合法性以及国内政治。作者认为,权力是一种外生变量,对制度作用的发挥无疑具有决定性的意义,权力构成了制度运行的结构框架;合法性是一种内生变量,内化于制度的有效性,它是国际制度有效性的必要条件;而国内政治是一种具有相对独立作用的干涉变量。作者试图通过上述3个变量来构建出分析国际制度有效性的理论框架。  相似文献   

7.
文章选取新创企业为研究样本,通过层次回归分析从拼凑动机角度研究创业拼凑对新创企业合法性的直接效应以及环境动态性的调节效应。研究发现,需求型创业拼凑对规制合法性和认知合法性为正向影响,环境动态性对其有加强调节作用;需求型创业拼凑对规范合法性为负向影响,环境动态性对其有干扰调节作用;构想型创业拼凑对规范合法性为正向影响,环境动态性对其有加强调节作用;对规制合法性有负向影响,环境动态性对其有干扰调节作用;对认知合法性无明显作用。研究结论为新创企业创业拼凑的选择和企业合法性的构建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8.
内容提要文章在核算出中国对部分非洲国家援助额的基础上,选取了15个非洲国家2005~2011年的面板数据,采用可行广义最小二乘方法,检验了中国对外援助对受援国贸易成本的影响。研究发现:中国对非援助可以显著降低受援国的出口和进口成本,且对进口成本的影响效应略大于出口成本;受援国人均收入、人口、制度、基础设施质量、贸易开放度等国内因素的改善均能显著降低其出口和进口成本,通货膨胀率的上升则会增加受援国的出口和进口成本,丰裕的自然资源可以降低受援国的出口成本,但会提升其进口成本。  相似文献   

9.
文章从合法性视角探讨了经济转型时期我国外资企业的资产收益。文章认为,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下,外资企业能否获得政府和社会赋予的合法性,对其资产收益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文章运用实证方法研究了在怎样的具体条件下,外资企业更容易获得合法性并取得较好的资产收益。根据2001~2011年期间省际面板数据的实证检验显示:环境规制对外资企业资产收益的影响存在“正u型”效应,而能源消耗对外资企业资产收益的负效应显著;外资资本密度不利于外资企业资产收益的提高;本土私营企业合法性提高对外资企业资产收益带来的负面作用相对有限;吸纳当地就业显著改善了外资企业的资产收益。同时,研究结果表明,这些因素在影响外商与港澳台两种不同投资来源的企业时呈现不一致性。文章结论充分表明,在我国经济转型时期,外资企业资产收益离不开以合法性为核心的社会系统的构建。  相似文献   

10.
冷战结束后,全球面临着日益复杂的新难题和新挑战,局部动荡和冲突持续不断。(西方国家)海外军事干预成为国际政治中的一种常见现象,而且往往是在捍卫和推广"民主"及"自由"价值的名义下进行的。在美国,政治家和决策者不仅制订周密的海外军事干预行动计划,而且精心策划一整套服务于这类军事干预计划的语言战略,使得西方"民主"语言成为美国政府采取军事干预行动的动力。冷战后美国国家利益不仅体现在实现物质追求上,而且表现在捍卫本国价值观念方面。把自己在政治、经济和文化上所信仰的观念和价值说成具有普遍意义的做法,制造了西方社会"原教旨主义"在全球范围内的蔓延和扩张。它不仅给美国及其盟国采取海外军事干预行动制造了"理由"和"借口",而且排斥和压抑了世界上其他不同文化的价值和观念。西方社会所推行的这种政治、经济及文化上的"原教旨主义"成为全球及地区安全动荡、民族/宗教仇恨、暴力及冲突升级的新来源。从这个意义上讲,西方社会所倡导的"民主"、"自由"等价值观既是强势的,也是脆弱的。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以2003-2015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旨在研究盈余质量、政治冲击对企业债务融资成本的影响。研究发现:省长更替带来的政治冲击会提升企业债务融资成本;高质量盈余信息会降低企业债务融资成本;高质量盈余信息能够削弱政治冲击对企业债务融资成本的正向影响。分产权性质进一步研究发现,政治冲击与债务融资成本的正相关性以及盈余质量与债务融资成本的负相关性在非国企中更显著,表明非国企受政治不确定性影响更大,且提高盈余质量更能降低债务融资成本。  相似文献   

12.
国际关系研究中的共同体是一个从哲学、政治学、社会学中引渡来的概念,国际关系中的共同体是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能维持持续收益增量的正式的联合关系,体现为组织与意义的力量存在。作者从权力、经济利益增量及历史记忆和集体认同来分析共同体形成的动力,而作为一种基于发展的国家区域联合战略的共同体主义,有其固有的适用范围,从而为国际关系中普遍存在的共同体现象提供一个解释性的框架。  相似文献   

13.
国际关系行为体实施对外政策,通常需要运用某种理论对现实做前瞻性解释。这种理论的含义,可以理解为旨在解释一定对象的一组相互关联的概念与命题。在国际关系研究中,基于不同的认识论和研究视角,研究者会建构出不同的理论。实证主义理论秉承科学传统,其宗旨是解释变量间的关系;后实证主义理论强调主观建构,其宗旨是解释国际互动的社会意义。由于国际关系事实作为人的行为的产物,既有可以观察的外在表现,亦有不可以观察的内在意义,因此这两种理论与解释都是需要与必要的。  相似文献   

14.
15.
作者在概括了世纪之交中国国际关系学的现况、追溯其历史进程及其不同阶段的同时,着重探究这门学科存在的问题和发展的方向,认为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的中国国际关系学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在90年代后期尤其培育出一大批有潜质的中青年学者,预示着一种方兴未艾的可喜势头,并分析了现阶段研究承上启下的特点,指出了中国国际关系研究任重道远。  相似文献   

16.
增进中国在亚洲和西太平洋的权势影响甚或主导作用——这就是愈益清楚的中国对外政策的一大目标,就短期、中期和长期来说皆是如此。服务于这一目标的主要政策工具大体有两大类:“战略军事”和“战略经济”。粗略地说,2012年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之后直至2014年秋季,中国主要使用的是“战略军事”,它集中体现为中国对美国的战略/军事竞争和对立、中国与日本的激烈对抗、中国在南海和东海争端中的强硬态势以及相伴的密集的军事和准军事活动。它们至关重要地推进了中国的“硬权势”,包括战略军力的继续急剧增强、战略军事活动范围的显著扩展和海洋领土主权/海洋权益之声索的坚定伸张。然而另一方面,它们多少妨碍了中国特别是在东部周边的国际“软权势”,多少进一步加剧了中国东部周边战略/外交环境的复杂性,同时也显著增加了主要与日本以及美国的军事冲突风险。因而,自2014年秋开始,中国在未来一段时期内将主要使用“战略经济”,它基于中国巨大的经济金融实力和更广泛的外交。这是中国对外战略的相当急剧地发生的一项重大变迁。  相似文献   

17.
当代西方战略与安全研究的学科建立和发展是一个主要围绕着对研究方法、思考范式和研究议程的探讨而不断更新的过程。西方学者在扩大安全研究议程和为战略研究重新定位过程中的态度与具体做法,西方战略研究与大战略思想和大战略研究之间相互有所影响、但又保持着距离的关系及个中缘由,战略界在科学方法与历史方法之间的取舍以及安全概念的拓展所带来的安全研究思考范式的调整和改变,都是值得我们重视的,并引发我们对如何进一步推进中国的战略与安全研究的思考。  相似文献   

18.
历史分析在国际关系理论的发展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不容忽视,大量存在的历史教益、历史方法以及历史证据是国际关系研究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在国际关系研究领域,历史分析的核心问题是历史与理论之间的关系。国际关系研究要想获得长足发展,必须加强历史分析与理论构建两者之间的沟通与合作。  相似文献   

19.
管理层持股计划是现代公司治理的重要内容之一,旨在将管理层利益与股东财富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达到保护投资者利益、持续增加股东财富的治理目标。在中国,鉴于国有公司治理自身存在的诸多先天不足,实施管理层持股计划被赋予了更加积极的意义。本文探讨在国有控股与非国有控股状态下,管理层持股比例对股权资本成本的影响。结果显示,管理层持股比例的设计及其变化是管理层持股计划的关键环节,对公司资本成本水平产生直接影响,进而决定着公司综合竞争力的变化;我国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和非国有控股上市公司的管理层持股比例与股权资本成本均呈倒U形关系;同时,国有控股上市公司的资本成本对于管理层持股比例的变化比非国有控股上市公司更加敏感。这表明,只有基于资本成本的变化来设计管理层的持股比例,才能够保证管理层持股计划的有效性,实现其正向效应。本文为上市公司管理层持股比例的设置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建设性意见。  相似文献   

20.
国际关系研究离不开对文本的研究。研究文本,最基本的途径之一就是运用诠释学方法理解其意义并做出适当的解释。作为一种解释文本的技艺学,诠释学在国际关系研究中应该成为一种得到认可的方法。在中国的国际关系学界,尽管多数研究者的路径属于这种方法,但通常并没有明确的方法论意识。从研究旨趣来说,进行意义的诠释不是要提出解释客观规律的理论,也不是要提出假设进行论证与验证,而是要得出更好的理解与解释。由于在实际操作中这种方法的运用比较随意,缺乏严谨的路径和步骤,因此容易造成难以创新和低水平重复的情况。从学科建设的角度来说,这种情况必须改变。由于国际关系研究不能没有理解与解释,因此对诠释方法的完善是必要的,也是必然的和可能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