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国际体系最新的变化趋势使得中国外交的重新定位问题再次成为讨论的热点。目前学术界的种种热议,在外交界看来往往因为缺乏与中国外交实践的关联而缺乏可操作性;同时,外交实践者又亟待获得更多有关中国在国际体系中有所作为的术的指南。《创造性介入》一书立足于中国近年来优秀的外交实践案例,提出了创造性介入的术,认为中国未来的介入之道,是强者加智者、仁者的化冲突于无形之道。这为近年来困惑中国理论界、外交界的难题提供了思路,即如何面对西方主导的人权、民主新规范取代主权原则与中国的不干涉内政主张之间的紧张关系。对于中国当前的社会需求而言,这种以实践为本体的实践性学问,无疑是真正需要的。  相似文献   

2.
孙德刚 《世界经济与政治》2012,(3):57-81,157,158
近代以来,西方大国的崛起在对外关系上主要依靠联盟外交,如英、法、德等国家在欧洲的"合纵连横",日本的"与强者为伍"战略,二战后美国对北约和亚太联盟体系的经营,冷战后俄罗斯对独联体集体安全条约组织的依赖等。受制于自身独特的发展阶段以及社会主义国家性质和地缘环境,中国缺乏历史上大国崛起所拥有的"后院",中国的战略文化也排斥"势力范围"和"联盟政治"思想。作者从中国的时代需要出发,认为现阶段中国的四大外交战略——大国协调战略、区域整合战略、政治联合战略和国际危机管理战略均难以满足中国的安全需要,中国应在联盟外交与伙伴外交之外探索"第三条道路"——准联盟外交。实施这种"联而不盟"的特殊外交类型需具备四个条件:竞争性政治集团、动态性权力关系、严重性安全威胁和"统合性"战略文化。在新时期国际"多元格局"下,中国应尝试开展灵活务实、相互联动的"三环准联盟外交"——多边组织型、新兴合作型与传统友好型,它是中国实现和平发展,运筹与美国、欧洲大国、日本、印度等大国关系的战略支点。  相似文献   

3.
近代以来,西方大国的崛起在对外关系上主要依靠联盟外交,如英、法、德等国家在欧洲的"合纵连横",日本的"与强者为伍"战略,二战后美国对北约和亚太联盟体系的经营,冷战后俄罗斯对独联体集体安全条约组织的依赖等。受制于自身独特的发展阶段以及社会主义国家性质和地缘环境,中国缺乏历史上大国崛起所拥有的"后院",中国的战略文化也排斥"势力范围"和"联盟政治"思想。作者从中国的时代需要出发,认为现阶段中国的四大外交战略——大国协调战略、区域整合战略、政治联合战略和国际危机管理战略均难以满足中国的安全需要,中国应在联盟外交与伙伴外交之外探索"第三条道路"——准联盟外交。实施这种"联而不盟"的特殊外交类型需具备四个条件:竞争性政治集团、动态性权力关系、严重性安全威胁和"统合性"战略文化。在新时期国际"多元格局"下,中国应尝试开展灵活务实、相互联动的"三环准联盟外交"——多边组织型、新兴合作型与传统友好型,它是中国实现和平发展,运筹与美国、欧洲大国、日本、印度等大国关系的战略支点。  相似文献   

4.
书架     
《美国对华公共外交战略》作者:檀有志出版:时事出版社定价:56.00元作者藉由考察美国不同时期的对华公共外交实践,揭示美国对华公共外交战略如何"相时而动"、怎样"因势而变",也力求为中国公共外交体系的完备构建提供若干鉴戒。  相似文献   

5.
国际体系作为行为体的互动所形成的整体结构,是中国实施对外政策的环境与舞台。在国际体系中,身份是决定中国的利益、立场和实现利益之途径的一个基本因素。中国长期以来一直强调自己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但随着国力的增强,在当今正日益被视为一个"大国"。由于发展中国家与大国参与国际互动有迥异的机制与结果,因此中国面对着双重身份的困境。事实上,中国被赋予的"大国"形象和外部世界针对中国所开始的权力政治互动,已使得中国面对的国际环境凸显了消极的影响。要破解这一困境,中国一方面需要从主观上认清自己的真实身份和不同互动机制的影响,另一方面则需要恰当解决客观上两种机制并存所带来的困扰。在对外关系中,中国需要应对国际体系所内含的权力政治、国际制度与观念建构等主要影响机制,适宜地开展实力外交、制度外交和公共外交。中国只有利用体系的系统效应,趋利避害,处理好实力的发展与运用以及国家形象的塑造问题,才能更好地实现国家发展的目标。  相似文献   

6.
作为典型的国际公共产品,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公共产品基本特征,同时,从设计理念到操作框架、从愿景到行动,都体现出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理论上,"一带一路"倡议推动了全球治理理论的多重创新,丰富和发展了国际合作理论和全球价值链理论,"丝路精神"是对新中国外交核心价值理念的继承创新,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更是对全球治理理论的重要贡献。实践上,"一带一路"倡议兼具区域合作、国际协议等特点,开创了中国外交的新实践和国际合作的新模式,具有发展、和平、文化、合作等方面的典范价值,为新时期国际关系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三年有成。"一带一路"建设正处于量变到质变、小成至大成的关键时期,下一步要积极推进两大主轴建设,与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理论体系进一步对接,创新"一带一路"理论体系,打造"一带一路"安全系统工程。"大事小以仁,小事大以智",中国应在大国外交框架下,稳妥处理与沿线国家的竞合关系,深入推进机制建设。  相似文献   

7.
国际体系作为行为体的互动所形成的整体结构,是中国实施对外政策的环境与舞台。在国际体系中,身份是决定中国的利益、立场和实现利益之途径的一个基本因素。中国长期以来一直强调自己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但随着国力的增强,在当今正日益被视为一个"大国"。由于发展中国家与大国参与国际互动有迥异的机制与结果,因此中国面对着双重身份的困境。要破解这一困境,中国一方面需要从主观上认清自己的真实身份和不同互动机制的影响,另一方面则需要恰当解决客观上两种机制并存所带来的困扰。在对外关系中,中国需要应对国际体系所内含的权力政治、国际制度与观念建构等主要影响机制,适宜地开展实力外交、制度外交和公共外交。中国只有利用体系的系统效应,趋利避害,处理好实力的发展与运用以及国家形象的塑造问题,才能更好地实现国家发展的目标。  相似文献   

8.
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中国外交逐步形成了一些有独特性、创造性的理念和做法,包括:"发展"、"主权"、"责任"三大目标的相辅相成;低调温和、不搞对抗的外交姿态;有理、有节的国际改造观;层次多样、优势互补的复合外交形态;细密结合的外交"四条线";"和谐世界"理念的逐步形成;不断充实的不干涉内政原则;形成中的"以人为本、外交为民"思想;既有连续性又具代际创新的指导方针;渐进、有序的外交转型。这些特色,体现了中国外交在国际变局下的巨大进步,开辟了国际关系理论和外交学探索的新天地。  相似文献   

9.
中国外交十特色——兼论对外交研究的启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中国外交逐步形成了一些有独特性、创造性的理念和做法,包括:"发展"、"主权"、"责任"三大目标的相辅相成;低调温和、不搞对抗的外交姿态;有理、有节的国际改造观;层次多样、优势互补的复合外交形态;细密结合的外交"四条线";"和谐世界"理念的逐步形成;不断充实的不干涉内政原则;形成中的"以人为本、外交为民"思想;既有连续性又具代际创新的指导方针;渐进、有序的外交转型。这些特色,体现了中国外交在国际变局下的巨大进步,开辟了国际关系理论和外交学探索的新天地。  相似文献   

10.
蔡拓  杨昊 《世界经济与政治》2012,(10):95-115,159
受制于国际体系的无政府状态,国家行为体往往倾向于"搭便车"战略,由此导致对国际公共物品的供给严重不足。在国际关系现实中,由主要国家主动承担国际责任,增加供给以缓解国际公共物品供给不足的困境,成为当今促进国际合作、推动全球治理实现的重要途径。作者以联合国会费缴纳为例,在同其他有代表性国家的比较中描述了中国在2001-2010年十年间对国际公共物品供给的外交选择和实践,并尝试解释其原因。比较的内容包括会费的缴纳数量、发展趋势和供给态度。在对中国的外交选择和实践进行解释方面,尝试在国际实力分配、社会性互动关系以及国家行为体的国际定位同国家提供国际公共物品的选择和实践之间建立初步的因果关系。最后借助描述性分析和解释性分析的成果,对中国在国际公共物品供给问题上的外交走向做出初步的预测分析。  相似文献   

11.
中国的睦邻友好外交政策在国际风云变幻中经受住了考验,成为中国处理与周边国家关系的基本准则,"睦邻、安邻、富邻"是现阶段中国睦邻外交政策的集中表述,是对近年来中国周边外交实践的经典总结。20世纪90年代以来,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中国一如既往地坚持睦邻外交政策,努力多层次、宽领域、全方位地推进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合作关系,与周边国家的政治互信、经济交融、安全对话等进一步加深,中国的睦邻外交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相似文献   

12.
正抗战时期,重庆的情报界是什么状况?美国在重庆组建的情报机构所在地"欢乐谷"是什么地方?驻渝各国外交官的生活状态是什么样子……这一系列问题都可以在由著名抗战历史研究专家周勇与荷兰学者张克雷共同完成的学术著作——《走向平等:战时重庆的外交界与中国现代外交的黎明曙光  相似文献   

13.
黑维清 《理论观察》2013,(12):70-72
本文以中国对非洲援助为例,通过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对非洲援助的历史演变阶段的思考,得出中国对非援助经验与总结,并借助“创造性介入”这一新型外交取向,思考探析中国新型援非战略的渐进转型.“创造性介入”的探析,既有面对最新国际形势,中国自我更新和自我再定位的主观需求,又有在经验中发现新的平衡点,加大外交政策中“有所作为”的方针力度的客观需要.本文试图通过借助对非洲援助战略的转型,为我国的外交战略提供前瞻性思考.  相似文献   

14.
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新的中央领导集体针对世界形势和中国大势的变化,以外交关系为主线,通过积极作为,极大地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增强了中国的战略主动权,为中国未来描绘了美好的画卷。新时期的中国外交政策是理论与实践、继承与创新的成果,是中国走向特色大国外交的新境界。中国的特色大国外交之路既向世界展示了中国风范,同时也与世界分享中国成就、中国机遇、中国未来。特色大国外交,实际上就是中国作为"新型超级大国"的外交战略。中国发展带给世界的是机遇,中国的繁荣、稳定与崛起对于世界来说也会是最大的正能量。习近平总书记的大国外交风范向世界传达的是中国诚意、中国胸怀、中国道义、中国智慧。  相似文献   

15.
茅台给人的"国酒错觉"很大程度上与新中国外交有关。新中国成立初期,茅台便经常出现在各大外交宴会上。开国大典、抗美援朝、日内瓦国际会议、撒切尔访华、金日成之交……茅台的氤氲酒香与"国"字紧密相依。直到2010年7月,国家工商总局出台《含"中国"及首字为"国"  相似文献   

16.
民国时期的中国在短暂发展中逐步摆脱列强侵蚀,实现了从东亚病夫向世界大国的跨越。其中,知识分子不但在知识建构而且在外交实践方面都扮演了重要角色。在知识建构方面,知识分子主动接引西方知识,并基于中国传统试图形成一个新的国际关系认知框架,缓解外来知识冲击和天下体系崩溃的挫折感,使中国更加从容地面对新世界,塑造了国人特别是精英对国际事务的认知。同时,知识分子积极在国际舞台上发出中国的声音,推动东西方文化交流,展现了中国对世界的知识责任。在外交实践方面,民国知识分子建立了中国近代外交体制,培育了大批外交人才,实现了外交现代化,快速融入了国际体系。特别是当国难来临之时,知识分子或利用国际事务专长投入到职业外交中,或利用学识为外交决策提供建言,或利用知识武器在国际舞台上为国家政策辩护。  相似文献   

17.
王石是中国房地产商中极少数具有些许公信力的企业家之一。与那些暴赚了广大众生百姓血汗购房钱以后依然极度张狂的所谓"大佬"相比,王石显得"简约而不简单",明眼人一看就知道他深谙房地产企业的存续发展之道,其看起来朴实但不乏与国际接轨的生活方式其实也从另一个方面折射出一个成功的企业家对待自己的理性选择。  相似文献   

18.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以来,随着实力的快速提升,中国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之路,取得了显著成就。纵观历史上的大国外交,其理论基础或仅为职业外交官的行为指南,或服务于殖民扩张、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弥合大国外交的权力优势与外交规范的价值吁求之间的鸿沟、走出一条大国外交理论的构建之路是构建和把握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理论基础的重要任务。然而,关于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理论基础的既有研究对解释性理论与构成性理论不加区分,出现了理论与实践“两张皮”等问题。作者在梳理与反思既有研究的基础上,对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指导思想和学理基础进行研究,得出结论:在指导思想方面,习近平外交思想作为构成性理论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论基础;在解释实践方面,共同体理论作为解释性理论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学理基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成果,也是中华文明天下观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产物。  相似文献   

19.
议会外交的兴起打破了由行政机关垄断外交权力的结构,创造了一种对外交往的新范式。中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进行的国际交往也属于议会外交的范畴,但与西方"三权分立"体制下的制衡式的议会外交有显著差异。对于中国议会外交的研究,应将其放置在外交分权体系之中,侧重对于总体外交下全国人大的外交地位的研究,并总结中国议会外交的策略与方式。具体而言,中国的外交分权体系表现为成文宪法与不成文宪法相结合的"外交双重权力格局"。议会外交既是最高国家权力的直接运行,也是执政党领导下的总体外交的重要环节。在全国人大内部的职责分工上,"一院双层"的宪制构造使得议会外交的职能集中于常委会层面,并且建立了制度化的内外分工协作机制。在开展议会外交过程中,全国人大逐步明确了议会外交的目标,采取了灵活多样的策略方式,以服务于总体外交、促进经济发展并提升人大自身工作。现有外交分权体系确定了议会外交的制度空间,而国家安全委员会的设立则为规范外交分权体系、廓清议会外交的权力边界提供了制度契机。  相似文献   

20.
本刊讯(实习记者李慧)近年来,公共外交逐渐成为国内各界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2012年11月22日,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主办了"中美公共外交:实践与经验"的学术研讨会,以推进公共外交的研究工作,并为我国对外交流工作献计献策。来自中国外交部、中国人民外交学会、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国家汉办、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拉丁美洲研究所等机构的近20位领导和专家围绕"中国公共外交的举措及面临的挑战"、"美国公共外交的实践、经验与问题"以及"公共外交与跨文化交流"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