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十一五"前四年,我国节能减排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因此,在"十二五"期间我国要积极通过政策、制度的完善更好地统筹区域发展,建立健全节能减排指标交易制度,通过产业结构、能源结构的调整加快节能减排的步伐,进一步深化节能减排绩效考核制度改革,推进节能减排工作的深入开展。  相似文献   

2.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但区域差距却日益拉大,社会发展频频遭遇"资源环境"瓶颈,资源对区域经济推动作用日益降低,资源低效率开采和过度消费也引起了一系列的资源和环境问题。根据低碳经济和"两型"社会发展要求,我国节能减排形势日益严峻,对结构调整和资源使用方式改革的呼声越来越强烈。本文以资源税改革为契机,根据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将我国分为不同区域,构建动态多区域CGE模型,并以石油资源为例研究差异化税率设置的影响。研究表明:差异化的资源税税率对经济发达区域的社会经济影响较大,但可以适度控制各区域资源供给和需求,协调各区域相关产业发展,缩小区域间经济差距,并抑制部分资源需求,从而明显影响相关区域的碳排放,更有利于节能减排,产生较好的社会福利。  相似文献   

3.
我国东、中、西部的经济和金融非均衡发展,导致我国货币政策工具效果的区域差异.这些差异最终影响我国货币政策效果的发挥.本文对东、中、西部差异所导致的货币政策工具效果差异,进行了具体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张巍 《当代经济》2006,(11):77-78
由于我国东、中、西部经济和金融非均衡发展,同样的货币政策操作在不同的地区发挥不同的、甚至大相径庭的效应.我国货币政策操作一直采取全国"一盘棋"的做法,实施无差别管理."一刀切"式的货币政策操作较少考虑到区域间经济发展的水平差异.公开市场操作、再贴现率和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是我国货币政策三大工具,这些工具的实施效果受到东、中、西部差异的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5.
我国货币政策工具效果区域差异分析及对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我国东、中、西部的经济和金融非均衡发展,导致我国货币政策工具效果的区域差异。这些差异最终影响我国货币政策效果的发挥。本文对东、中、西部差异所导致的货币政策工具效果差异,进行了具体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我国环境治理投资总额逐年增加,占GDP的比例也稳步提高,但环境形势却依然严峻。本文选取我国2003—2011年的省际面板数据,利用归一化系数计算各省份的环境质量指数(EQI),对环境治理投资与环境质量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表明,环境治理投资对中部地区的环境改善效果最明显,西部次之,东部最不显著。而在治理投资的三个组成部分中,工业污染源治理投资的减排效应最为显著。鉴于此,我国应该改善治理投资的结构,并结合各地区的具体情况,提高环保投资的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7.
我国政府历来重视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但由于历史规律与客观条件的制约,当前区域经济的差异仍然显著。本文立足于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现状,以西方区域经济学经典理论为依据,分析中国区域经济差异的现状与特征,进而提出推动区域经济均衡发展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廓清中国县域二氧化碳边际减排成本有助于准确评估现有应对气候变化的减排政策并为未来的政策优化提供指引。本文基于二次型方向性产出距离函数,采用随机前沿分析方法测算了2008—2016年中国1985个县的二氧化碳边际减排成本,在此基础上从基本事实、影响因素及区域差异分解的角度对县域二氧化碳边际减排成本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首先,样本期间中国县域二氧化碳的边际减排成本均值为1.66万元/吨。时间维度上,二氧化碳边际减排成本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截面维度上,东部地区的二氧化碳边际减排成本低于中西部地区。其次,二氧化碳边际减排成本不仅取决于碳强度表征的减排规模效应,还与县域的产业结构效应和技术创新效应密切相关。最后,二氧化碳边际减排成本的差异主要体现在省域之间而非省内县域之间,意味着超越省域范围的全国统一碳市场更加有助于实现成本有效的碳减排。本文认为,无论是命令控制型碳减排政策还是市场型碳减排政策,政策设计的关键均在于充分考虑二氧化碳边际减排成本在县域之间的异质性,充分利用县域二氧化碳边际减排成本的信息,因地制宜选择差异化减排政策并推动区域间协同化减排。  相似文献   

9.
本文借鉴国内外推进节能减排的长效机制和政策举措,在分析河北省“十二五”时期节能减排面临的形势的基础上,提出了“十二五”时期推进节能减排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11.
我国节能减排困境、成因及应对策略分析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首先阐述节能减排与发展循环经济的内在联系,然后针对我国节能减排的严峻形势,剖析了我国节能减排的内外部制约因素,具体包括人的观念、法律法规、产业结构和资金技术等。最后,为消除制约因素的影响,提出建立全新的节能减排观念、健全法律法规体系和财税政策体系、重视非工业领域的节能减排、扶持节能服务产业、加大节能减排的技术产品研发、进行产业与能源结构调整、兼顾大中小企业的节能减排等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12.
《经济地理》2021,41(7):213-221
在对我国2004—2017年期间雾霾污染与入境旅游规模空间分布特征分析的基础上,构建回归模型研究雾霾污染对我国入境旅游的影响以及区域差异,得出的主要结论包括:(1)雾霾污染与入境旅游的空间分布存在一定的高污染区域与入境旅游小规模区域以及低污染区域与入境旅游大规模区域重叠特征;(2)雾霾污染已经对我国入境旅游产生较为明显的负向影响,其中,PM_(10)的负向效应最显著,其次为NO_2,SO_2的影响相对较弱;(3)雾霾污染对我国入境旅游的影响存在地区差异,其中,对东中部地区的负向影响大于西部地区,对北方地区的负向影响明显于南方地区。最后,提出改善雾霾污染以提升我国入境旅游吸引力和促进入境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新疆兵团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差异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李豫新  李小菊 《经济师》2006,(5):268-269
文章应用静态分析——PCA主成份分析法和动态分析法对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以下简称兵团)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性进行系统分析,研究发现,兵团各垦区间在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GD增长率、劳动生产率以及所处的发展阶段等方面存在着十分显著差异,且这些差异有扩大趋势。基于兵团的实际情况,提出了缩小兵团垦区间经济差距、促进兵团经济协调发展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基于节能减排的区域低碳创新系统协同激励模型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诠释了区域低碳创新系统的内涵;指出,区域低碳创新系统需要从减少能源浪费和降低废气排放层面构建区域低碳创新系统的协同激励机制,并从技术、制度、文化等层面提出了激励低碳创新的对策。  相似文献   

15.
一、问题的提出 由于地理位置、资源禀赋和经济发展基础不同,冀中南区域各市的经济发展水平、能源消费水平和能源结构等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以2009年河北省各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能源消耗情况为例,邯郸市最高,为3017.91万吨标准煤,衡水市最低,为267.08万吨标准煤,  相似文献   

16.
我国区域竞争力的差异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我国区域竞争力的区位差异进行分析,指出东、西部地区区域竞争力差异的原因,提出提高西部区域竞争力的途径。  相似文献   

17.
文章从地方税视角,以单个省级行政区为研究对象,通过编制社会核算矩阵,利用GAMS软件构建了一个包含24部门的CGE模型,研究了环境税不同的征税环节和税率对区域节能减排效果及经济的影响。结果表明:(1)在两种征税方式和模拟的三档税率下,征收环境税对能源消费结构具有一定的优化作用,但也会给宏观经济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即单纯地征收环境税很难实现节能减排和经济增长的"双重红利";(2)在两种征税方式下,随着环境税税率的提高,地区产品"总调入"和"总调出"整体上呈增加趋势,且"总调入"的变化幅度大于"总调出",但"出口"逐步增加,而"省际调出"则趋于减少;(3)"消费性环境税"比"生产性环境税"的节能减排效果要好,但"生产性环境税"带来的税收收入要大于"消费性环境税";(4)如果环境税收入全部归地方财政,则由于它弥补了地方政府其他税种收入的减少,税收总收入反而增加。因此,文章建议采用"消费性环境税(UPP)",初期税率采用10元/吨,且以高碳商品为试点对象。  相似文献   

18.
环境政策是减缓环境破坏、改善环境质量最重要的手段,完善节能减排环境政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从财政、税收、环境收费、生态补偿机制、产业结构调整、推进绿色资本市场建设、技术支撑体系、目标责任考核与激励政策八个方面提出了完善节能减排环境政策的建议。  相似文献   

19.
加强节能减排工作,推进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是我国的长期发展战略和目标。通过对散见于各类文件中的国家促进节能减排地方现行税收政策进行梳理和归纳,我们分析了现行政策的不足,提出了相关建议,意在为国家调整和完善促进节能减排税收政策提供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20.
能源、资源、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节能减排就是节约能源、降低能源消耗、减少污染物排放.目前,我国经济快速增长,各项建设取得巨大成就,但也付出了巨大的资源和环境被破坏的代价.我国的自然资源浪费比较严重,中国的能源使用效率仅为美国的26.9%,日本的11.5%.中国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已接近极限,自然环境和人类社会都承受不住,只有坚持节能减排、清洁生产,才能实现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节能减排工作进展很快,节能减排的成功推进离不开科技创新,以科技创新提高对资源的利用效率.科技创新需要良好的培育环境,节能减排需要完善的节能减排政策做保障,节能减排政策是我国长期坚持的战略选择,对经济将产生深远的影响.本文重点分析节能减排政策,并对合肥市科技创新的发展环境进行分析,提出了优化合肥市科技创新环境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