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据农业部消息,今年粮食和种植业工作,总体上把握“稳中求进”的总基调,千方百计稳定粮食生产,努力争取经济作物稳定发展。在目标上突出“稳”,千方百计稳定粮食、蔬菜等主要农产品生产,确保粮食总产在10500亿斤以上,  相似文献   

2.
2012年粮食和种植业工作,总体上把握“稳中求进”的总基调,千方百计稳定粮食生产,努力争取经济作物稳定发展。在目标上突出“稳”,千方百计稳定粮食、蔬菜等主要农产品生产,确保粮食总产在10500亿斤以上,力争稳定在11000亿斤水平。  相似文献   

3.
眼下,在农业结构调整中,不少地方都对减少粮食种植面积,扩大经济作物种植面积的比例提出了明确的目标要求,有的地方为加大力度,还把粮经比例列为对各级政府经济工作的主要考核内容,并与各级干部的政绩、工资挂钩。笔者认为,这一做法的出发点是好的,指导思想和大方向也是正确的,但我们不能死抱着粮经比例的指标不放,因为粮经比例虽是衡量农业结构调整的主要指标,但它也不完全说明种粮面积比例小、经济作物面积比例大,农业效益就能高、农民收入就增加,关键还应看市场、看效益。因此,种多种少什么品种,粮经比例究竟应该有多大,…  相似文献   

4.
粮食问题历来为我国国计之要,民生之首。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粮食仍然是事关市场稳定的特殊商品,是维系政局安定的战略物资,“无粮则乱”,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粮食生产和放松粮食工作。粮食价格、经营放开以后,必须切实加强对粮食的宏观调控,确保粮食生产的稳定发展和市场供求的总量平衡。必须从我国的基本国情、粮情出发,深化改革,坚持放开。在国家的宏观调控下依靠市场来引导粮食生产和调节粮食流通,尽力避免粮  相似文献   

5.
调整产业结构是垦区经济体制改革,发展商品生产,振兴农垦经济的重大步骤和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粮食生产是垦区的第一性生产,是主要产业,也是调整产业结构中最重要、最突出的问题。削弱粮食生产是历史和现实都不允许的,以“绝不放松粮食生产”为借口去搞“以粮为纲”也是一种下策。只有稳定粮食生产,逐渐发展和提高,同时促进各业的全面发展,使经济、社会、生态效益三者统一起来,才是一条正确的发展方向和致富之路。  相似文献   

6.
1984年全国粮食大丰收后,农民“卖粮难”之声不绝于耳;1996年粮食又是大丰收,“卖粮难”之声在局部地区也有耳闻。多年以来,我国粮食一直是在紧张状态下的平衡,尽管1984年、1996年粮食丰收,但粮食供求关系没有发生根本性变化,之所以出现“卖粮难”,主要原因是粮食市场化程度低,流通不畅,宏观调控乏力。粮食工作一要保障供给,稳定市场,稳定粮价,保持一定数量的粮食储备;二要保护农民的利益,保证种粮有一定的效益,促进粮食生产的发展。要做到这些,必须及时、准确地掌握粮食信息,通过国内外粮食市场采集粮食生产与供求的信息…  相似文献   

7.
我国人口多,耕地面积少,在粮食没有过关的情况下,粮糖争地、以粮挤糖的矛盾十分尖锐,这是糖料作物长期发展缓慢的重要原因。其它经济作物发展不起来,也主要是这个问题。现在,经济作物国内不能自给的状况日益严重,糖、棉花、油料进口的数量越来越多。不摆脱这种局面,对农业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是很不利的。小平同志最近提出,在今后一个时期内,宁肯进口粮食,扶植国内糖料和其它经济作物的生产,若干年后做到不进口糖,并争取出口。这是发展我国糖料和其它经济作物的一个大政策,具有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8.
建国以来,我国粮食生产连续上了三个台阶,目前粮食总产量已突破5亿吨大关,对国民经济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但由于种种原因,仍存在年际间生产不稳定,具体表现为供需失衡。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粮食供需曾出现三次“卖粮难”和三次“买粮难”。根据国家计委农经司、国家统计局农调总队对我国粮食供需的分析结果,认为我国的粮食供需矛盾一般是由粮食生产波动引起的。因此,一旦生产滑坡,就引起需求紧张;而一旦大丰收,消费又不能适应,很容易导致卖粮难。针对我国的实际国情,科学地分析我国粮食生产的波动特征,掌握我国粮食生产波动规律,便于…  相似文献   

9.
研究目的:基于福建省丘陵山区的农户调研数据,探讨耕地细碎化对耕地“非粮化”的影响。研究方法:有序Probit模型和Tobit模型。研究结果:(1)耕地细碎化促进了耕地“非粮化”的种植意愿和种植规模;(2)由于粮食的生活保障作用,当耕地细碎化程度增加时,农户同时种植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的概率要高于仅种植经济作物的概率;(3)户主年龄、土壤肥力、承包地梯田占比、耕地分散程度、机械化程度、村庄到县城的距离也是影响耕地“非粮化”种植意愿和规模的重要因素。研究结论:耕地细碎化促进了耕地“非粮化”,应该在严格把控耕地“非粮化”底线的基础上,明确耕地利用优先序,通过缓解耕地细碎化,优化细碎化耕种方式的手段促进粮食生产,从而达到稳固粮食安全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
“决不放松粮食生产,积极开展多种经营”,已经作为农业经济发展的战略问题提到了我们面前。我们正面临农业发展的新转折。怎样认识多种经营的战略意义,目前还存在一些需要讨论的问题。有人认为,过去提“以粮为纲,全面发展”和现在提“决不放松粮食生产,积极开展多种经营”并没有区别,或者有区别,那也仅仅是文字表述上  相似文献   

11.
月谈会     
粮饲分流促进种养业复合发展刘敬照胡泽林(湖北省襄阳县委办公室)近几年来,襄阳县通过调整农村产业结构,以粮饲分流为突破口,大力发展饲料粮生产,不仅促进了传统种植业中的以粮为主、以经为辅,粮饲不分的二元结构向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和饲料作物生产协调发展的三元...  相似文献   

12.
介绍一种“粮专资金”的会计核算方法林久福发展粮食专项资金项目(简称"粮专资金项目")是国家为了稳定粮食生产而设立的农业综合开发项目。1991年四川省将西阳县定为该项目的受援县。为了加强项目管理,我们根据现行预算会计制度和新的企业会计制度,制定了"粮专...  相似文献   

13.
鉴于我国国情、粮情特殊,粮食又是特殊商品和重要的战略物资,为了稳定粮食生产,粮油商品流通特别是在购销环节,应有特殊的政策。笔者的基本思路是,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基础上,实施稳购稳销稳定农民负担的“三稳”政策。在稳购方面,建议取消现行定购办法,在农村以耕地面积和常年产量为基础,制定具体标准,重新规定一定五年不变的公粮任务。凡可种粮食的耕地,都应规定有公粮任务。除批准种植经济作物的部分外,一律交纳粮油实物。在公粮总任务中包括应交国家财政的农业税和乡镇村社必须的提留两部份。其中,属农业税部份,由财政同粮食…  相似文献   

14.
如何解决农民增产不增收的“卖难”问题 ,把作为生产主体的千家万户融入千变万化的市场 ,是农业经济结构调整能否顺利进行的关键。内蒙古赤峰市喀喇沁旗旗委、旗政府结合本地特点 ,立足农业经济结构调整增收目标 ,通过开拓培育市场 ,并以此作为桥梁纽带 ,把“粮袋子”转化为财政和农民增收的“钱袋子”。1999年 ,该旗以市场为导向 ,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力度 ,粮经比例由上年的8∶2调整到6 9∶3 1,有的乡镇达到6∶4。全旗粮食种植面积在比上年下降10 7万亩 ,又遭受严重雹灾、旱灾情况下 ,产量仍达到1 7亿公斤 ,而新增经济作物…  相似文献   

15.
声音     
所谓农业“走出去”,主要是指在国际合作的进程中建立稳定、可靠的进口粮源保障体系,这个粮食是广义的,包括大豆、食用植物油。当然,国家政策也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去根据不同国家、地区的条件,以多种方式在当地开展一些油料作物种植、粮食生产、蔬菜水果生产,但绝对不是让中国的农民或者企业大规模地到海外去购买或者长期租用其他国家的土地,大量地种植粮食,相应地依靠它来保障中国的粮食安全。  相似文献   

16.
家庭劳动力约束下经营规模对农户种植结构选择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目的:剖析不同农地经营规模下农户种植行为选择,分析经营规模与种植结构的关系。研究方法:门槛效 应模型。研究结果:经营规模扩大对种植结构的影响是非线性的,其过程会受到家庭劳动力禀赋的制约,即存在门槛 效应,当家庭劳均经营规模小于门槛规模时,经营规模扩大会促进农户种植经济作物,导致种植结构变化呈“去粮化”, 反之当家庭劳均经营规模超过门槛规模时,经营规模扩大会促进种植结构“趋粮化”。研究结论:规模经营不必然引发 非粮化生产,因而可以进一步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通过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缓解农业生产的家庭劳动力约束,并 以多种方式提高种粮收益以稳定粮食生产,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相似文献   

17.
为解决耕地流转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非粮化”问题,文章基于中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2011—2020年的面板数据,利用静态面板数据模型与中介效应模型探讨不同类型耕地流转去向对耕地“非粮化”的影响,并探寻实现粮食产业规模化经营的有效主体。结果表明:2011—2020年,中国耕地“非粮化”率在0.285~0.305之间波动且呈现上升态势,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平均耕地“非粮化”率大致呈现由北向南逐渐升高的格局;流转入专业合作社与企业的耕地面积比例分别对耕地“非粮化”率产生显著正向和负向影响,其中流转用于粮食种植的耕地面积所产生的中介效应发挥重要作用;控制变量中单位耕地面积有效灌溉率与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例显著负向影响耕地“非粮化”率。研究认为,推动粮食生产规模化经营是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必然趋势,专业合作社是粮食产业化、规模化经营的现实选择,应兴办粮食类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农村土地流转、完善粮食补贴制度以抑制耕地“非粮化”。  相似文献   

18.
去年以来,从中央到地方,从业务工作部门到理论工作部门,都十分关注粮食问题,广泛地探讨稳定发展粮食生产和流通的新途径。 为了调动农民、地方和企业在粮食生产和流通中的积极性,今年中央和国务院采取了以下几条措施:一是减少合同定购数量,扩大议购,增加粮农收入;二是“粮肥挂钩”,合同定购内的粮食供应一定数量的平价化肥,适当降低粮食生产成本;三是“以工补粮”,缩小种粮的与工副业的收入差距;四是提高粮食调拨经营费用,解决地方和企业调粮吃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笔者在调研中发现,鉴于不少地方和部门已广泛使用“粮经比”这一概念来衡量种植业结构调整的程度,我们对粮经比概念的内涵进行了研究,觉得它存在着很多不够规范之处,不能准确反映种植业结构调整的效果。概念的提出与广泛应用粮经比是指某地区在特定年份里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之比,包括面积比和产值比,一般多用面积比表示。粮经比这个概念因其表达经济作物种植比重和收入来源(一般认为经济作物产值高于粮食,经作越多意味着收入越高),简单明了,逐步被接受了。一些地方政府用它来反映本地区结构调整的步伐,新闻媒体用它描述土地利用…  相似文献   

20.
近几年,有些人忽视抓粮食生产,甚至对过去抓粮食生产的同志冷嘲热讽,讥之为“粮食书记”、“粮食县长”、“粮食乡长”,认为这些同志跟不上改革开放的步伐,缺乏市场意识等等。 我们要问,发展市场经济与抓粮食生产有何矛盾?粮食生产不发展,就谈不上农业经济的发展,没有农业经济的发展,城市所需的农副产品从何而来?又怎么能有市场经济的繁荣?邓小平同志在1986年就说过:“农业问题,主要是粮食问题”。人们不会忘记,我国六十年代初的三年困难时期,有多少人因吃不饱而患浮肿病!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农村实行了联产承包责任制,解放了生产力,粮食生产上了几个新台阶。无粮不稳,无粮则乱。当“粮食书记”、“粮食县长”、“粮食乡长”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