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金融电脑》2008,(5):70-71
近几年来,随着中国金融信息化建设的突飞猛进,金融行业的均衡发展备受关注,并引发了对信息存储、金融安全和数据通信等金融信息化能力的重大考验。基于对中国金融领域的深入了解及服务全球客户的实践经验,思科以金融行业业务应用为核心,根据数据集中、网络安全等方面对金融网络服务的需求,提出了全新的解决方案,可使金融企业能够从容应对经济高速发展为金融网络架构和应用服务带来的新挑战。  相似文献   

2.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科技的进步,中国经济发展进入了前所未有的高速发展期,中国金融行业的信息化变革也随之突飞猛进,全社会的经济热潮引发了对信息存储、金融安全和数据通信等金融信息化能力的重大考验。  相似文献   

3.
《中国金融电脑》2008,(11):93-93
9月24日,IBM公司在北京举办了名为“服务金融30年,携手创新共未来”的IBM携手中国金融行业30年庆典暨2008金融展新闻发布会。IBM大中华区副总裁兼金融服务事业部总经理王天羲等出席会议并讲话,与嘉宾一起共同回顾了改革开放30年中国金融行业信息化发展的重要阶段和IBM服务中国金融信息化建设的历程。  相似文献   

4.
记者:在国家“十五”科技攻关“金融信息化关键技术开发及应用示范”项目研究中,有哪些课题为我国金融信息化今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陈静:国家“十五”科技攻关“金融信息化关键技术开发及应用示范”项目为金融行业解决了很多现实问题,促进了金融行业整体服务水平的提升,同时也为金融信息化未来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01课题《金融信息化发展战略研究》。该项课题关注的是我国金融信息化的全局性、根本性、方向性和战略性的关键问题。在此之前,我国还没有系统地对整个金融行业的信息化发展战略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5.
随着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和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我国金融领域正由金融业信息化向信息化金融转变。与此同时,信息化带来的信息安全问题成为影响行业发展的关键。针对这一情况,本文对当前我国金融信息安全进行了研究,首先分析了我国金融行业信息安全现状及主要问题,其次分析了金融行业信息安全面临的新形势和挑战,最后提出了加强我国金融行业信息安全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中国金融电脑》2010,(10):93-93
在为期四天的第十八届中国国际金融展上,柯达全面针对金融行业信息化的建设特点,为银行、证券、保险、基金等金融行业带来了性能更全面、应用更广泛的文档和票据影像管理解决方案,以一流技术和服务力挺中国“绿色金融”的稳继发展。  相似文献   

7.
张学琦 《金卡工程》2008,12(4):70-71
奥运契机为中国金融业带来良好发展机遇,但也对其业务体系、服务水平等提出了较高要求,而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国际金融市场的变化也将直接影响中国金融行业。在信息化趋势明显的今天,中国金融行业业务的转型升级,也对其IT系统平台提出了较高要求。  相似文献   

8.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经济进入新一轮新常态的大背景下,金融行业正在进行着前所未有的深层次的变革。特别是辽宁省GDP持续偏低的情况下,金融行业的发展也对经济的发展起着至关总要的作用。金融行业的深化改革,对金融学专业的人才供求关系有了新的要求,这也要求各高等院校对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做出适当的调整,以适应当前金融行业发展的应用型人才的需求。  相似文献   

9.
随着金融市场的快速发展,跨金融行业的创新产品不断涌现,金融组织的社会经济职能逐渐"进化"。面对形势复杂、充满诸多不确定性因素的2013年,跨国界的金融集团不断涌现和发展壮大,信息化和竞争加剧,意味着中国经济金融将全面融入世界经济金融体系,同时金融市场全球一体化的趋势也日渐明朗。  相似文献   

10.
我们往往把金融业看成是一个典型应用信息化的高端行业.在整个金融业的发展历程中,现代金融业的迅速发展与信息技术的发展密切相关.由于金融行业的特殊性,金融行业的正常运作必须依赖于计算机操作系统的安全可靠.近日,笔者采访了在金融信息化领域有丰富经验的SCO中国总经理贾耀良先生,谈谈中国金融行业操作系统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有消息报道,我国将在2001年11月入世。随着入世的临近,海外金融巨头抢滩中国市场的竞争压力扑面而来,为此金融行业把自身的业务和 IT 建设作为重中之重。信息化建设热潮为服务于金融行业的 IT 企业带来了机遇,也提出了挑战,金融 IT 企业如何正视自我、看清现实、着眼未来、谋求发展?带  相似文献   

12.
陈胜谦 《金卡工程》2005,9(8):72-73
2005年,随着网络安全等信息化热点的新一轮突起,以银行、证券、保险等为主体的金融行业再次被引起广泛关注。那么,在经历了这些年的信息化建设与应用之后,当前金融行业信息化的需求又转向了哪里?行业信息化对于打造金融企业的竞争力又产生了和正在产生着哪些价值?……从本期开始,本刊将以连栽的形式带您走进区域内有代表性的金融企业,向您集中展示区域内金融行业信息化的最新热点。  相似文献   

13.
日前,由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金融委员会和SAP 中国公司联合主办的后 WTO 网络时代金融业知识化管理暨2002金融业管理战略与解决方案研讨会召开。此次研讨会旨在探索一条为中国金融企业构建统一的知识化管理平台,全面提升金融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的信息化之路。国内各商业银行、保险公司及证券公司的高层人士出席了会议并对实施国内金融行业管理信息化战略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作为全球最大的实现企业范围内工作流全面集成,并支持混业经营的金融行业解决方案供应商,  相似文献   

14.
21世纪是网络时代。在信息社会中,计算机的日益普及和网络的日益膨胀为金融行业带来了巨大的便利,促进了金融行业从电子化转变到信息化、并逐步向知识化的方向发展。同时,金融信息安全问题也逐渐显露出来。信息安全基本特征是机密性、完整性和可用性。小而言之,它关系到企业的存亡,大而言之,它涉及到国家的安危。而金融行业是国家经济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行业,金融信息的丢失、泄密或被破坏等将会给金融行业造成严重的危害,势必会影响社会经济的发展,因此可以说金融信息安全性第一。  相似文献   

15.
《中国金融》2006,(18):47-47
《中国金融》杂志从创刊之初就肩负起传达贯彻党的经济金融工作方针政策、宣传报道金融动态和基本知识、交流金融工作经验等为金融业发展服务的使命。56年来,《中国金融》杂志在对中国金融业的诞生、成长、发展、壮大的忠实报道中,做了许多工作.今天的《中国金融》杂志已经在国内经济金融界具有很大影响,在金融行业拥有广大读者,是宣传党和国家金融方针政策的主渠道刊物和全国性的金融政策指导类刊物。  相似文献   

16.
2004年初,当国家“十五”科技攻关金融信息化专项的验收工作进入决定性阶段时,金融服务业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便开始成为业内的又一个热点话题。2004年底,随着各商业银行的“十一五”信息化发展规划先后形成并上报,未来五年我国金融信息化的发展方向已经初现轮廓。对于国内金融行业而言,2006年的新年钟声更具特殊意义。一方面,国家“十一五”发展规划的大幕正在徐徐拉开;另一方面,入世后的金融业全面开放已经迫在眉睫,我们只能以月为单位来计算准备时间了。正是在这样一个背景下,本刊编辑部记者根据来自不同渠道的资料,尽可能地将一些有关金融服务业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和国家“十一五”科技攻关金融信息化专项进展情况的内容整理成文,并走访了一些参与这些项目的专家和学者。我们希望能够帮助读者,无论是金融行业的技术人员、管理人员,抑或关注金融信息化发展的IT企业,了解未来5~15年中国金融信息化发展的基本方向,从中获得对自己有参考价值的信息,把握全局并找准方向,及时地、有目的地储备知识和技能,从而在飞速发展的金融行业和金融信息化领域立于不败之地。[编者按]  相似文献   

17.
唐诗闻  吕智秀 《中国外资》2014,(4):47-48,50
本文结合目前我国经济形势,论述了金融创新对于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并从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优势、风险防范等方面阐述了以互联网金融为代表的新兴金融行业发展空间巨大,未来几年,必将有效推动金融行业的持续创新和不断进步,从而促进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8.
我国经济近年来保持了持续、快速的发展,这与金融行业的贡献密不可分。随着金融市场对外开放的加深,市场对金融业提出了更多的创新需求。金融业务对信息技术手段的依赖性,使得金融创新必须依托高科技手段,在金融信息化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如何带领全行利用信息化手段有效地为金融创新服务?如何让IT投资与业务创新紧密相连?如何建设一个有利于创新的环境等成为银行CIO必须面对的问题。本刊记者带着这些问题走访了深圳发展银行CIO孙涤博士。  相似文献   

19.
<正>近日,由北京金融科技产业联盟、北京金融信息化研究所联合举办的“2023金融科技安全与创新大会”正式召开。众多金融行业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分享先进经验与实践案例,展示最新应用创新成果,助推金融科技高质量发展。大会发布《金融存力基础设施发展研究报告》,旨在为金融行业基础设施建设提供参考,为金融行业智能化发展保驾护航。  相似文献   

20.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金融行业逐渐兴起,而金融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法制观念以及职业技能等因素对于金融行业的稳定发展具有直接影响。文章主要针对培养我国金融从业人员职业素养进行分析,结合金融行业实际情况,从多方面深入研究与探索,进而为强化我国金融从业人员职业素养提供有力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