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基于上海财经大学2015年“千村调查”的微观数据,运用信息熵法衡量我国农村地区普惠金融发展程度,并运用空间计量模型验证普惠金融在村庄之间的空间传染效应,以空间的视角分析影响普惠金融发展的因素.研究发现:我国农村普惠金融的发展普遍偏低,东部相对较好,中部最差;农村普惠金融发展存在明显的空间传染效应,地理矩阵下的空间传染效应尤其突出;东部地区显著的HH型村庄较多,中部地区显著的LL型村庄较多;空间滞后模型是分析地理矩阵空间特征下普惠金融影响因素的最佳模型,经济发展水平、基层民主、科学技术和快递点均影响我国农村地区的普惠金融发展.  相似文献   

2.
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法的SBM模型,从环境约束视角切入,对中国区域旅游业效率的空间分异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显示,(1)从区域差异特征来看,环境约束下中国区域旅游业效率呈现出"东部地区大于中部地区,中部地区大于西部地区"的空间格局;从分类特征来看,低效率类型的省份占全国比重最大。其次是中效率类型和高效率类型;(2)环境约束下中国区域旅游业效率受到技术水平影响比较显著,经济发展水平和服务发展水平对其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3.
金融发展规模主要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特定时期内金融市场的发达程度和规模的大小,主要受经济因素、经济结构因素、政治因素、社会环境因素和资本投入的影响。而代表金融发展规模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便是"麦氏指数"。据此,针对我国GDP影响因素建立了计量经济模型,并利用E-views软件对数据进行相关回归分析,建立GDP影响因素更精确的模型,分析了影响金融发展规模主要因素及其影响程度,探讨扩大我国金融发展规模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4.
随着金融在现代经济中的地位日益凸现,区域金融发展的不平衡无疑会增大地区间的经济和社会差异,经济发展的失衡与社会矛盾随之而来,这与构建和谐社会相悖。利用泰尔指数测算后发现,中国金融发展的区域差异性,与四大区域相比,更多体现在各地区之间的差异。同时,从内生、外生、内外因素对金融发展区域差异性的形成原因进行分析。研究表明,市场化步伐的加快促进了差异化竞争和金融机构分化;而区域开放程度加大反倒缩小了区域金融发展差异。  相似文献   

5.
金融活动一方面通过金融机构自身的资源消耗与排放影响环境,另一方面更广泛地通过融资的社会经济资源配置功能间接影响环境,因而金融与环境保护的关系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并正在逐步形成环境金融的概念。环境与金融发展状况均受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等区域性因素的影响,具有区域性特征,这种区域性特征在区域差异较大的中国表现较为明显。从中国区域视角的实证检验中发现,区域金融发展状况与区域环境质量存在较为显著的关联性,区域环境金融投资尚未对区域环境质量做出显著性贡献,区域间环境金融发展存在较为显著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6.
深入全面地研究交通基础设施的空间溢出效应,有助于更好地了解中国各地区间的发展不平衡因素,从而使其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发挥作用。利用中国30个省份2000-2019年间的多个指标数据,通过构建不同权重矩阵下的空间计量模型,实证测度了中国交通基础设施(公路、铁路)对区域经济增长的空间溢出效应。研究发现:交通基础设施对区域经济增长的空间溢出效应非常显著,若不考虑空间溢出效应,会高估交通基础设施对区域经济增长的作用;不同种类交通基础设施在区域经济增长中的作用存在差异,一个地区公路的建设不仅对本地经济发展有直接的促进作用,同时也有益于周边地区的发展;而铁路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更多地体现在其自身的网络属性,加速地区间的要素流通,使得生产要素主要向经济发达地区流动。  相似文献   

7.
目前,我国中小企业发展存在明显的空间差异,由东至西形成了较为典型的圈层式空间结构。本文以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空间差异特征分析为起点,定量考察其发展空间差异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除要素禀赋、运输成本、区域开放度、政府作用力有显著影响外,集聚经济、空间依赖对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空间差异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应从城市集群发展、创造要素自由流动的市场环境,及完善区际交通网络等方面,重塑我国中小企业区域协调发展环境。  相似文献   

8.
地区生产服务业发展差异的空间计量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借助空间经济计量模型,在考虑到空间因素影响的条件下,探讨了生产性服务业空间差异影响因素。在纳入空间因素的前提下,揭示出显著影响地区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差异的因素,以及相邻地区生产性服务业有一定的空间依赖性。全域空间自相关分析表明,江苏生产性服务业的空间集聚特点逐渐强化,局域空间自相关显示了各地区服务业空间分布的不同特点,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已经形成以苏南为核心,以苏中和苏北地区为外围的发展格局。江苏生产性服务业区域发展不仅表现出空间依赖和集聚特性,其背后的影响因素也表现出空间集聚特征。  相似文献   

9.
中国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关系的空间计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吕健 《财贸研究》2011,22(4):1-7
通过空间计量分析方法,实证中国内地31个省域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省域经济增长存在全局空间自相关和局部空间自相关;废渣污染的减少可以在较大程度上推动经济增长,且这种作用逐年增强;废气污染大的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较大,并有不断增加的趋势;废水污染大的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不显著,说明经济增长摆脱了对其的依赖。另外,在实证中还发现,与空间计量模型相比,普通回归模型由于忽略了空间因素,低估了环境污染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作用。  相似文献   

10.
通过利用我国1978-2013年29个省、市、自治区的面板数据,实证分析了不同时期不同区域经济发展对金融集聚的影响。分时期的样本回归结果表明:1978-1995、1996-2000、2001-2013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三个不同的发展时期经济发展对金融集聚的影响系数分别为负、正、负,说明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金融集聚程度呈现出了先下降后上升再下降的态势。分区域的样本回归结果表明:东部地区经济增长显著促进了金融活动的空间集聚,中西部地区经济增长则阻碍了金融活动的空间集聚,不过西部地区这种阻碍作用从统计学意义上不显著。在经济发达地区,金融集聚和经济增长易形成良性循环。  相似文献   

11.
利用中国2000年人口普查数据中各省市的人口出生性别比数据,定量检验了经济、教育、医疗及计划生育政策等因素对人口出生性别比的影响。人口出生性别比在地理上存在集聚现象,空间地理因素对其影响显著;教育和医疗水平对出生性别比的直接影响较小,但它们会通过空间地理因素、经济和计划生育政策等因素间接影响出生性别比。计划生育政策对人口出生性别比的影响最显著。经济及医疗水平越高出生性别比越低,教育水平越高出生性别比越高,计划生育政策越宽松出生性别比越低。  相似文献   

12.
基于长三角地区2000至2010年第三产业相关数据,本文运用空间探索性数据分析方法,对长三角地区第三产业的空间分布格局进行探讨,认为长三角地区第三产业在总体上存在显著正全域空间自相关性。局域自相关分析揭示了该地区空间分布的异质性,特别是沪宁一线体现出显著高值空间集聚特征,苏北地区存在显著低值集聚特征,浙江大部分地区具有空间分散特征且不显著。  相似文献   

13.
知识溢出是解释集聚、创新和区域增长的重要概念之一,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取得很大进展,并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逐步将研究单元从企业转向空间。本文以转向空间研究的知识溢出为主题,考察了知识溢出的空间约束、影响机制及其对地方经济的影响等问题,在此基础上分析了该领域有待进一步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我国保险业呈现出显著的地区差异,本文以我国寿险市场的地区差异作为考察重点。基于2009年我国各省区寿险市场的截面数据,从空间计量经济学角度,采用Moran I指数以及Moran散点图考察我国寿险市场区域差异的空间特性。在此基础上,利用空间滞后模型结合空间误差模型实证分析导致空间格局差异的成因。  相似文献   

15.
旅游空间组织中的点、线、面、网等区位要素在一定的区域空间呈有机组合状态,在功能上的理想状态为空间一体化网络系统。区域旅游时空战略宜从空间梯度和时间雏度两方面入手,从空间结构、发展时序等角度构建一定区域旅游发展的时空目标。从近期、中期到远期,从增长极战略、等级扩散战略、圈层战略到空间一体化战略,区域旅游空间组织呈现出单极、等级、层级到多极的空间结构变化趋势,区域旅游时空战略显现出时序渐进的空间目标。  相似文献   

16.
财政分权、空间溢出与经济增长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骆永民 《财贸研究》2008,19(3):66-72
相关研究发现,邻省间存在明显的政策模仿和基础设施的空间溢出作用。而财政分权作为影响地方政府政策和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因素,也必然对经济增长具有较强的空间溢出作用。在经典财政分权模型的基础上,建立考虑空间相关的拓展模型,以此模型的结论为基础,利用中国大陆31个省份1998—2005年的面板数据进行空间计量分析,结果发现,我国的财政分权对经济增长有着显著的促进作用和空间溢出效应。  相似文献   

17.
以人类发展指数(HDI)为测度指标,利用HDI计算公式及ESDA方法,对关中-天水经济区65个区县的人类发展水平进行空间差异分析及空间关联分类。关中-天水经济区人类发展水平大多数处于中下水平,且区域差异明显,呈现由市辖区向周边区县递减的分布特点;构成人类发展指数的三个指标中预期寿命指数和教育指数的区域差异较小,而GDP指数区域差异大;关中-天水各区县的人类发展指数存在较强的正的空间相关性,西安市的雁塔区、未央区、莲湖区、碑林区等9个区县成为高-高聚集型区县的显著性聚集区,而天水市的张家川、清水县、秦安县和宝鸡市的陇县等6个区县成为低-低聚集型的最显著区域。针对关中-天水经济区人类发展水平的区域差异,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文章以长三角25个地级以上城市为样本,利用空间计量学方法对其1991-2008年的FD I区位决定进行实证分析。结果发现:近20年来长三角城市FD I区位决定因素及其作用发生了动态变化,一些传统因素如市场规模、城市化水平、产业发展、工资水平、与上海距离等影响不再显著或有弱化趋势,取而代之的是外资集聚经济和工资效率因素上升为主导地位,其作用不断增强,基础设施因素影响日趋重要。值得注意的是,邻域空间关联效应一直是影响长三角城市FD I区位分布的重要因素,城市吸引FD I不仅取决于自身区位条件,还受周边城市FD I聚集的影响。上述发现对于长三角各城市利用FD I和跨国公司投资都具有重要政策意义。  相似文献   

19.
文章基于网络分析和QAP方法,利用中国省际面板数据,对我国碳排放的空间网络关联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样本期间内,我国碳排放空间网络整体结构较为稳定、联系较为密切;上海、北京、天津等处在网络的中心位置,发挥着中介作用;环渤海等地区属于“双向溢出”板块,江浙沪等属于“净受益”板块,新疆等资源丰富地区和中部地区为“净溢出”板块,东北和西北等地区属于“经纪人”板块;碳排放的溢出效应具有传递特征;空间邻接关系、能源消耗差异和城镇人口差异对碳排放空间关联关系产生显著的影响,产业结构差异和消费水平差异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着该网络的关联关系;区域间能源消耗和城镇人口相似性越高,省份之间碳排放的空间关联和溢出越大。最后,针对实证研究给出结论和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