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面向省级国土空间规划的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思考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研究目的:探索面向省级国土空间规划的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方案,辅助于省级国土空间开发与保护决策。研究方法:文献资料法,比较分析法和归纳演绎法。研究结果:(1)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需要满足国土空间规划提出的"必用性"、"管用性"和"好用性"要求;(2)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的总体框架,可从资源环境禀赋、资源环境承载状态和动态预警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3)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方案设计,需要选择适宜尺度,针对不同区域的主导功能如建设开发、农业生产和生态保护等设定差别化指标权重。研究结论:省级国土空间规划的立足点是高效集聚开发和分类分级保护,基础是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需要识别资源环境本底的"短板"要素、明确当前资源环境承载状态的压力等级、实现对未来资源环境承载潜力的动态预警。  相似文献   

2.
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与国土空间规划的逻辑问题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研究目的:面向国土空间规划,探讨资源环境承载力的理论内涵,揭示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模式与国土空间规划的逻辑问题。研究方法:理论分析法和归纳演绎法。研究结果:(1)资源环境承载力可以由自然系统的承载力、来自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压力以及由于管理及技术进步所产生的润滑力3个力构成;(2)资源环境承载力内涵可以解构为资源的承载功能、环境要素的容纳功能以及生态要素的服务功能3个层次;(3)国土空间规划的主要目标是优化空间开发与保护的关系,对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的核心需求是摸清资源环境本底条件、科学评判当前承载压力的大小等;(4)面向国土空间规划,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存在4个方面的逻辑问题:资源环境承载压力、能力与潜力之间的逻辑不清,生态要素承载力判断的逻辑缺乏,"木桶原理"复合思路与适宜性评价的逻辑矛盾,面向过去原则与面向未来预警之间的逻辑问题。研究结论: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是国土空间规划的基础,只有明确评价对象,厘清评价中的逻辑问题,同时满足评价方案的科学性与实用性,才能为国土空间规划提供有效的决策支撑。  相似文献   

3.
研究目的:介绍欧盟结构基金和区域发展规划环境评价,为中国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提供参考.研究方法:文献资料法.研究结果:欧盟战略环境评价分为6个基本步骤:(1)环境现状评价;(2)确定相关发展目标的可持续发展标准;(3)制定规划草案与替代方案;(4)规划草案的环境评价;(5)确立规划的环境指标;(6)将评价结果与规划和计划的最终决策结合起来.研究结论:欧盟区域发展规划环境评价技术方法对中国开展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4.
选取我国三大垦区之一——黑龙江垦区为研究样本,以1991-2015年的时间序列数据为研究对象,运用以向量自回归模型(VAR)为基础的JJ协整检验与误差修正模型(VEC)检验了我国垦区农业科技教育投入对经济增长的长期与短期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我国垦区农业科技教育投入与经济增长间具有长期均衡关系。从长期看,垦区农业科技总额投入、教育投入、农业机械动力投入与经济增长显著正相关,化肥投入与经济增长呈显著负相关;从短期看,垦区农业科技总额投入、教育投入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不显著,农业机械投入与经济增长显著负相关,化肥投入与经济增长显著正相关。进一步表明我国垦区农业科技教育投入有效推动了经济增长,农业科技总额投入、教育投入的效果存在时滞性,机械投入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潜力较大,农用化肥投入对经济增长的短期效果虽然比较显著,但从长期来看不利于垦区经济的可持续增长。  相似文献   

5.
[目的]作为新兴农业发展模式,农业循环经济是有效促进农业与农村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文章基于"4R"原则对重庆市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水平进行综合分析和评价,以期为重庆市农业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一定的启示。[方法]采用层次分析从资源减量投入、资源循环利用、资源环境安全、经济社会发展水平4个方面综合评价重庆市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水平的情况,得出了权重值并进行分析。[结果]重庆市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整体趋势稳中有进,大体可以分为两个阶段,2012—2014年发展趋势较为缓慢但整体呈上升趋势,2014—2015年发展速度显著提升,2015年后又趋于稳定。在4个影响方面中,资源的循环利用属于核心因素,对农业循环经济的影响作用最大,其主要体现在农业生产生活污水再生利用率、农户沼气池普及率及复种指数等方面;而资源减量投入指标与环境安全指标作用相当,在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过程中应注重对农用药品物品(农药、化肥、农膜)的使用强度控制、农村用电强度、农业能耗指标控制以及人均耕地面积等方面的控制。相对而言重庆市社会经济的发展对农业循环经济的影响较小,推动力较弱。[结论]重庆市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4点对策与建议:(1)建设农业循环经济技术支撑体系,开拓技术型市场;(2)调整农业循环经济产业新政策、新结构;(3)完善农业循环经济相关法律法规体系;(4)建设农业循环经济信息平台,加大信息透明力度。  相似文献   

6.
研究目的:提出经济发达地区土地资源利用战略的几点思考,为保障区域土地资源安全和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政策建议。研究方法:实证调研法。研究结果:(1)经济发达地区面临着世界范围的产业转型与转移的重大机遇,也面临着发展用地紧缺的挑战,应从产业选择着手,尽可能降低土地资源的高成本投入。同时,强化优化发展,寻求新的发展模式;(2)经济发达地区优质耕地剧减,加强对现有优质耕地的保护成为土地利用战略抉择的重要方向;(3)为保障土地生态安全,建议利用生态指标进行土地资源宏观调控,以此提高建设用地利用效率和控制区域建设用地总量;(4)改革土地管理的体制、机制以及财税制度,构建地方政府保护耕地、高效利用建设用地的长效机制。研究结论:优化产业结构、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加大优质耕地保护力度、促进土地生态建设、加快土地管理体制机制改革是未来经济发达地区土地资源利用的战略重点。  相似文献   

7.
生态宜居城市应当是偏重在生态方面的宜居程度。构造出包括资源利用、人居环境、生态维护、污染处理4个准则层共计19个指标的生态宜居城市评价指标体系。运用AHP法,对河南省生态宜居城市建设进行评价,肯定了河南生态宜居城市建设的成就,但也存在资源利用效率不高、生态维护投入资金不足、污染治理力度参差不齐、环境质量有待提高等问题,提出加快河南生态宜居城市建设的对策建议,包括: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实现转型升级;加快城市发展模式转型,实现精明增长;节能减排;加强生态维护。  相似文献   

8.
[目的]在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时期,进行平原地区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是协调平原地区可持续发展、推动资源利用方式转变的重要举措。[方法]构建由水土资源承载力、生态环境承载力和社会经济承载力3个子系统构成的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系统,以山东省平原县2016年国民经济统计资料、土地利用相关数据为数据基础,采用层次分析法和德尔菲法相结合的综合赋权形式,利用模糊综合评价法,测算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结合短板要素分析,对2016年平原县资源环境承载力进行评价研究。[结果](1)平原县资源环境承载力综合评价分值为0. 6051,处于较高等级;(2) 3个子系统中,承载力得分从大到小依次为社会经济承载力、水土资源承载力、生态环境承载力;(3)平原县资源环境承载力指标体系中没有处于危机状态的指标,但人均城镇建设用地状态指数小于0,处于预警状态。[结论]平原县资源环境承载力较好,尚未有短板要素,但城乡建设用地结构不平衡;为提高承载力,从促进水土资源高效集约利用、树立"绿色"意识、加强生态环境治理、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等方面提出相应建议措施。  相似文献   

9.
[目的]陕西省地处西北内陆腹地,其资源环境承载状态和承载潜力是生态中国建设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方法]集成极差变换、均方差和综合评价法,从资源环境压力和资源环境承载力两个方面筛选了34个基础指标建构评价体系,运用2009—2016年的数据对省域及其省内市区的资源环境承载状态进行评价。[结果](1)资源环境压力,陕西省整体较小,铜川市、渭南市和榆林市属于省域的高压力区,咸阳市、西安市为中等压力区,宝鸡市、延安市、商洛市、汉中市及安康市为低压力区;(2)资源环境承载力,陕西省整体较大,西安市为高值区,咸阳市、安康市、榆林市、渭南市、汉中市、宝鸡市、铜川市为中值区,延安市、商洛市为低值区;(3)西安市、安康市、宝鸡市、汉中市和商洛市的资源环境承载处于富余状态,咸阳市和延安市处于临界平衡状态,榆林市、铜川市、渭南市处于超载状态。[结论](1)环境支撑是陕西省的短板,需要更加注重环境保护和绿色发展;(2)铜川市、渭南市和榆林市等需要更加注重资源节约集约型及环境友好型产业发展,承载潜力最大的西安市受经济及人口压力增长因素影响,应更加注重疏解人口、产业向外转移;(3)尽管安康、宝鸡、汉中、商洛也处于富余的资源环境承载状态,但需要适度发展。  相似文献   

10.
松嫩平原自然宜垦性及耕地后备资源开发潜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保障我国粮食安全,为耕地后备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同时完善中国区域耕地后备资源自然开发潜力方面的研究。[方法]文章从自然适宜性的角度出发,选取了地形、气候、土地类型和土壤4个方面15个评价因子,采用层次分析、专家打分等方法确定评价因子权重,构建松嫩平原宜垦性评价指标体系。[结果](1)1980—2015年松嫩平原自然宜垦性整体较好,最适宜垦区与较适宜垦区占松嫩平原面积的5068%,分布在松嫩平原腹地大部地区,中部、中北部、中南部等地;(2)松嫩平原已开垦耕地资源中,持续利用耕地占松嫩平原面积的4814%,空间上与宜垦程度高值区高度吻合;(3)新增耕地占区域面积的126%,以中度适宜垦区和较适宜垦区为主;(4)松嫩平原耕地后备资源占松嫩平原土地面积的1556%,在松嫩平原西部地区、中部和东北部地区均有分布,耕地后备资源中度及以上宜垦区占后备资源总量的7465%。[结论]目前大庆市和白城市可开发耕地后备资源最为丰富,但其中轻度及不适宜开垦区所占比例大,开发难度较大; 松原市可开发资源相对丰富且开垦难度小。  相似文献   

11.
为全面掌握生态旅游对森林公园产生的影响,客观、公正评价其发展状况,文章从我国东部、中部、西部地区共抽取30个国家级森林公园为案例进行实证研究,从生态旅游资源、生态旅游社区、生态旅游环境、生态旅游发展、开发利用条件5个维度构建国家森林公园生态旅游发展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层次熵分析法和多目标线性加权函数法确定指标权重与生态旅游综合计算模型,基于评价结果,对30个森林公园进行了分类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生态旅游资源(0.3408)、开发利用条件(0.2583)权重值之和超过59%,是衡量森林公园生态旅游发展的关键因素;(2)指标层中旅游资源吸引力(0.1157)、生物多样性(0.0877)、区位条件(0.0896)及内外部交通条件(0.0626)权重值最高,是影响森林公园生态旅游发展评价的重要指标;(3)对30个国家森林公园生态旅游发展评分进行聚类分析,得出关注型7个、薄弱型8个、矛盾型4个、发展型5个以及优质型6个。研究认为,发展森林公园生态旅游应按照近期、中期、远期目标分层次稳步推进,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出坚持特色开发与宣传,打造生态旅游品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满足游客需求;坚持保护性开发,实现旅游发展与生态保护相得益彰;构建合理社区格局,强化内生动力等政策启示。研究结果验证了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可行性及其在森林公园生态旅游发展背景下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以云南省蒙自市为例,根据土地、水、生态等资源要素的分析、赋权、叠加,计算出蒙自市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结果,根据对地形条件、区位条件以及限制条件各因素的整理和加权计算,得出蒙自市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结果。对"双评价"研究结果应用到自然资源资产审计工作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蒙自市资源环境承载力和国土开发适宜性高值区域主要重合在蒙自坝区南部和西北部,在进行自然资源资产审计工作的时候应重点关注地方新建、扩建开发区(园区)、城市新区情况,以及区域内林地资源变化情况和水资源保护与污染防治情况;(2)资源环境承载力和空间适宜性评价能够对领导干部在任期间对于自然资源资产和生态环境质量监管与分配的合理性进行客观、科学的评价,评价结果有助于审计工作组在正式建立审计方案前了解各类自然资源资产的现状,发现存在问题并确定重点审计区域,形成有力的审计证据;(3)"双评价"结果对自然资源资产审计工作具有导向作用,为自然资源审计工作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13.
农业可持续发展问题的实质是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生态环境间的关系问题,没有生态安全,系统就不可能实现可持续发展。文章讨论了黑龙江垦区构建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安全指标体系的必要性、基本过程和方法,提出了包括资源生态环境压力、质量和保护整治能力三方面23项指标在内的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提出了从发展循环经济、环境综合整治、流域和区域污染防治、国土绿化、水资源优化配置、生态系统保护与恢复、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推进垦区与地方合作共建、健全生态安全建设领导机制等9个方面推进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安全建设的途径与对策。  相似文献   

14.
研究目的:提出保障河南省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的土地利用战略重点。研究方法:实地调研法,专家咨询法,文献研究法。研究结果:耕地占补平衡压力增大、耕地保护缺乏长效机制、粮食生产致贫影响种粮积极性、提升耕地综合产能的投入不足、资源环境约束增强成为河南省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面临的突出问题。研究结论:河南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的土地利用战略重点是实现耕地保护由数量管控向质量管理和生态管护三位一体的重大转变。具体包括:(1)转变耕地保护思路,丰富粮食安全内涵;(2)完善耕地保护机制,增强耕地保护积极性;(3)全面改善耕地质量,提高粮食综合产能;(4)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提升农业比较效益;(5)探索生态友好型土地利用模式,打造绿色粮食生产基地。  相似文献   

15.
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是实施林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起步工程,在生态环境建设中具有重要作用。据预测,2000年~2010年,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投入将达962亿元,其中中央补助784亿元,地方配套178亿元。如此巨大的投入能否实现预期目的,将直接关系到林业发展的总体布局。这就需要借助一定的方法对其现实的和潜在的投资效益进行科学的评价。一、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投资效益评价指标的设置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建设项目资金主要用于:生态公益林建设、商品林建设以及与之配套的附属项目建设、转产项目建设。评价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建设项目的投资效益,可以…  相似文献   

16.
地质工作是我国实施生态文明建设、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可持续发展等系列国策的基础性、支柱性行业。当前地质工作面临的困境有:资源保障不足,浅表资源缺乏、矿产勘查亟需新的方向;环境问题凸显、产业结构升级,亟需转向环境主导型。未来地质工作发展方向:(1)面向地球深部探测;(2)面向海洋地质调查;(3)面向战略性新型矿产调查;(4)面向城市地质调查;(5)面向综合地质调查。  相似文献   

17.
以梵净山旅游经济区为例,建立PSR耕地生态安全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对研究区域的生态安全进行评价,进而确定影响该区域耕地生态安全的障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1)从研究区域2006—2016年耕地生态安全综合指数走势看,该区域耕地生态安全总体处于改善上升的趋势;(2)研究区域的耕地生态安全综合评价指数从2006年的0.52提升到2016年的0.6315,年均增长率为1.1054%,耕地生态安全等级由临界安全转为较安全;(3)从分类指标看,梵净山旅游经济区压力指标呈下降趋势,从2006年的0.597下降到2016年的0.459,年均递减率为1.25%,说明人类活动对耕地生态系统的影响有所增强;(4)单位GDP占地量、人均耕地面积、单位耕地农药负荷、土地垦殖率、农民人均纯收入、水土流失程度、土地整治强度是阻碍研究区域生态安全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8.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土地资源承载力评价——以宁国市为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试图在保证区域各类用地合理配置、生态良性循环的基础上对宁国市土地资源承载力进行评价,以期为多层次、多指标的土地资源承载力研究提供一种可行的研究方法与思路。[方法]以安徽省宁国市为研究试点,从耕地、建设用地、生态用地等3个方面构建土地资源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利用承载指数法建立宁国市土地资源承载力评价方法。[结果]揭示了宁国市土地资源承载现状为"可载"状态,符合宁国市实际情况。[结论]认为应将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与监测预警工作切实有效地融入政府管理工作当中,需进一步开展资源环境承载力动态监测与评估技术的研发,职能部门需统筹建立动态数据库,实现信息共享机制。  相似文献   

19.
研究目的:聚焦开放环境中本地居民对"本地"耕地的生态占用以及生产活动对耕地生态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改进三维生态足迹模型,提升耕地资源承载力评价的科学性与准确性。研究方法:扩展的三维生态足迹模型、碳足迹模型、贸易调整系数法。研究结果:(1)经贸易系数调整后,开放环境中江苏省耕地生物资源足迹远小于封闭环境中的测算结果;(2)反映人类活动对耕地带来生态负面影响的碳足迹虽逐年递减,但始终高于反映人类食物性需求的生物资源足迹,江苏省耕地破坏性利用较为严重;(3)全省生态足迹呈总体下降趋势,生态赤字逐步缓解,耕地可持续利用不断向好。研究结论:基于承载力系统开放性与耕地利用生态破坏考量的三维生态足迹模型,能够更加准确地评价区域耕地承载状况,为土地耕作方式的优化和生态补偿政策的制定提供更加科学的依据。  相似文献   

20.
<正>科学技术在实践中的不断运用,对黑龙江垦区工农业现代化建设发挥了巨大的推动作用。科技创新体系是科技进步的重要支撑,是垦区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重要推力。下面,对如何深化垦区科技资源开发,挖掘科技资源潜力,进一步强化科技创新体系,推进垦区经济建设又好又快地发展,谈几点想法。一、充分认识科技资源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