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目前,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与全球性国际金融中心相比还有较大差距,能否抓住低碳经济以及碳金融所带来的发展机遇,如何通过金融创新推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已显得非常迫切。本文认为上海要以碳金融的发展为契机,推进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提升上海金融中心的国际地位,并从加快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增加金融业产值、提升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服务能力、带动地区经济发展、促进产业结构改善等方面着重分析碳金融发展对于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影响,最后从商业银行、相关金融机构以及政府部门法律法规等视角对于发展碳金融推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提出了相应建议。  相似文献   

2.
该文在比较分析世界主要国际金融中心形成模式的基础上,总结了国际金融中心的形成规律和发展模式,得出了启示性的结论,并提出相关的对策建议:政策推动型是上海金融中心建设初期的主要模式;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中要加强风险管理;推动人民币国际化是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客观要求;应同时推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与国际航运中心的建设。  相似文献   

3.
上海如何成为APEC国际金融中心之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上海是一个国际化大都市,并与国际金融中心有着特殊的渊源,因而上海必须尽快建成APEC国际金融中心。但是,对于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发展战略选择必须兼顾“常规”和“超常规”两方面的优势同时进行。因为尽管依托于经济发展开放基础上的金融中心发展是不能适应加快上海APEC国际金融中心发展的需要,但中国不可能在短时间内达到美、日等发达水平,只能一步一步地开放国内金融与经济;另一方面,尽管单纯的新加坡与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发展模式不适合中国国情,中国也没有竞争优势,但它的发展能够迅速缩短上海与国际的差距,尽量增强上海…  相似文献   

4.
专家观点     
<正>易纲:大力支持上海加快国际金融中心建设6月13日,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易纲出席"第十一届陆家嘴论坛"。在主题演讲时表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核心是使得上海成为全球人民币金融资产配置和管理中心。"将来一定是基于人民币资产形成的国际金融中心"。他说,未来全球的金融增长点在于金融科技,国际金融中心的竞争点也在金融科技。  相似文献   

5.
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的挂牌成立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带来了新的发展契机。然而,上海在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方面仍然面临着困难和挑战。上海应借助自贸试验区金融改革创新与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联动机制,大力实施金融产品创新,进一步吸引金融机构的汇集,培育实力雄厚的金融机构,加快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步伐。  相似文献   

6.
上海国际集团将紧密跟踪实体经济的需要,及时拓展新兴金融业态,努力建成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金融服务机制今年年初,国家发改委正式发布《"十二五"时期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规划》(简称《规划》),再次强调了上海有别于国内其他区域性金融中心的重要地位和责任使命,并对"十二五"时期乃至以后更长时期的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做出了规划和部署,对于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各级参与者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在新征程上,国际集团将积极践行地方金融国资平台的社会责任,为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添亮点,  相似文献   

7.
《上海经济》2012,(9):38-40
2009年,国务院出台了"关于推进上海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的意见,提出了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总体目标:到2020年,将上海基本建成与我国经济实力以及人民币国际地位相适应的国际金融中心。随后,国家"十二五"规划以及上海"十二五"规划陆续出台,也将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视作重要推进的工作之一。作为重要的金融市场主体,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为商业银行的业务拓展及创新改革提供了历史机遇,同时伴随着金融一体化、金融脱媒、利率市场化、监管趋严等现象,商业银行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相似文献   

8.
作为区域性国际金融中心的香港与作为内地最大经济和金融中心城市的上海之间的金融关系令世人瞩目。探索世纪之交的沪港金融关系对于进一步稳定和提高香港的国际金融中心地位、加速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步伐、推动中国金融进一步对外开放乃至于实现中国经济的增长目标,都具有重要意义。一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沪港之间  相似文献   

9.
上海金融创新试验区建设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从研究如何进一步认清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建设上海国际金融中心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进一步发挥金融创新在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中的作用,如何研究并发展金融创新、金融期货与商品期货产品设计、加大力度吸引与培养高级金融服务人才,如何进一步推进国际金融中心软环境和良性循环的生态体系建设等方面入手,探索出一条不同于其他国家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经验的独特发展道路。在研究国家宏观战略的基础上,结合上海实际情况,提出当前和近几年的可操作的具体工作目标和工作抓手,力求每年工作有所推进和突破,以加快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  相似文献   

10.
上海与国际金融中心的差距及其缩短思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尽管上海金融中心建设取得了可喜的成就,并且是国内最有希望成为国际金融中心的城市,但差距还很大,不仅金融市场价格发现功能扭曲、而且众多金融机构盈利能力低下,整个市场在开放中显得十分脆弱。目前,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又处在“十字”路口,是“弱化”国际金融中心定位,还是继续坚持扩大开放;是坚持扭曲的市场定价中心,还是强化市场约束功能;是继续坚持简单的机构集聚,还是注重竞争力的提高;是继续坚持中心之一,还是明确一个中心。不同的选择直接关乎成败。本文认为,上海要想真正缩短与国际金融中心的差距,必须找到支点,尽快按照国际规则和金融市场的本原进行运作,同时促进全国金融业均衡发展。  相似文献   

11.
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SWOT分析及若干政策性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9年3月25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关于推进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意见。本文运用SWOT分析法对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优势、劣势、机遇和挑战进行深入研究,并且结合全球金融危机的背景,提出了加快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若干政策性建议。  相似文献   

12.
国外历史经验对中国国际金融中心合理定位的借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朴 《特区经济》2008,(9):99-100
目前最有希望成为未来中国国际金融中心的地区有北京、上海、深圳/香港,三地各有优势。本文回溯了英国伦敦、美国纽约、新家坡和巴哈马四个著名国际金融中心的历史变迁。以史为鉴,来指导我国的国际金融中心的定位和建设。  相似文献   

13.
沈晗耀 《上海经济》2012,(3):24-28,6
如果没有总部经济,就没有经济中心,经济中心的影响力主要靠总部经济来体现.不难想象,像伦敦、纽约、东京等国际中心城市如果没有国际级的大银行、财团、跨国公司等"总部"机构,也就不能成就其国际经济中心地位。  相似文献   

14.
闫星 《上海国资》2004,(3):45-46
资本市场是国际金融中心的核心与枢纽,产权市场是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基础板块,具有带动资本链的“龙头”功能。由于我国资本市场的结构缺陷,产权市场对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后危机时代,国际货币体系多元化的趋势不可逆转,美国的金融模式亦面临严重挑战。中国的经济大国地位需要大国金融的支撑。中国金融发展的战略目标是构建新的全球性金融中心。人民币国际化是新的全球性金融中心形成的前提,而金融市场特别是资本市场的开放和大发展则是金融中心建设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本文对全球金融中心做了科学分类,对国际金融中心的概念做了界定。对几个重要金融中心的区位以及国家政体做了一些比较分析,涉及到经济地理因素、各国历史背景、经济政策、金融机构因素;做出了上海将会成为中国国际金融中心的推断。  相似文献   

17.
上海地处中国经济和贸易最发达的长三角中心,根据党中央国务院的部署,上海将在2020年基本建成与我国经济实力和人民币国际地位相适应的国际金融中心、具有全球航运资源配置能力的国际航运中心。文章在回顾上海建设"两个中心"的历史进程基础上,提出了加快上海"两个中心"建设进程的政策措施。  相似文献   

18.
瞿兵 《特区经济》2007,(12):50-51
进入21世纪,我国的经济与金融业飞速发展,为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奠定了基础。上海的定位应以内需型国际金融中心和类似伦顿城的集中型模式较为适合。在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过程中应当注重提高金融市场化程度,加强金融信息化建设和金融人才的培养,在强调金融创新的同时完善金融监管体系。  相似文献   

19.
建设国际化创新与创业中心是深圳实现国际化先进城市发展战略目标的重要途径。对比深圳与北京、上海、香港、新加坡、纽约、伦敦等国际化城市在创新与创业方面的关键指标,深圳在研发投入、国际专利申请、创业活跃程度等方面领先,体现出深圳打造国际化创新与创业中心的发展潜力。为突破资源瓶颈,深圳应致力于持续打造适宜创新与创业的友好环境,建设服务型政府,推动深港合作,吸引智力资本、金融资本、信息资本、实物资本从全球向深圳汇聚,提升国际影响力。  相似文献   

20.
中国国际金融中心崛起与沪港竞合关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全球性金融危机和中国经济崛起为基本背景,探讨了中国可能出现全球性重要国际金融中心的理论依据,并且认为,虽然当前香港的微观金融市场条件超过上海,但从长期看,在宏观基础性因素和政策性因素等基本因素的作用下,上海可能成长为比香港更为重要的国际金融中心。同时以上述分析为基础,进一步研究了沪港未来金融发展可能出现的基本竞合结构及双方各自的战略取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