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新农村建设中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体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保障和增加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成为有效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关键所在,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是推动国民经济发展的不竭动力。为完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体制,必须建立有效的投入投融资体制,推进基层政府机构改革,形成科学的需求表达和决策机制,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公共产品供给机制。  相似文献   

2.
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滞后的体制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滞后的体制因素有很多,主要有城乡二元体制对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制约;农村行政管理体制对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制约以及不完善的激励体制与利益保护体制对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制约。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基于我国农村税费改革制度的不断实施,农村居民的负担逐步减轻,但是税费的改革也使得地方政府的财政因出现了资金缺口,进一步使得乡镇财政的运转变得困难,在没有充足的资金来源的形势下,地方政府只能通过减少公共产品的数量来缓解这一困难,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又面临着新的挑战,本文拟通过分析我国当前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体制,针对存在的问题及原因进行具体分析。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基于我国农村税费改革制度的不断实施,农村居民的负担逐步减轻,但是税费的改革也使得地方政府的财政因出现了资金缺口,进一步使得乡镇财政的运转变得困难,在没有充足的资金来源的形势下,地方政府只能通过减少公共产品的数量来缓解这一困难,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又面临着新的挑战,本文拟通过分析我国当前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体制,针对存在的问题及原因进行具体分析.  相似文献   

5.
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体制效率分析及模式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现行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体制实行的是公共产品供给的制度外筹资机制和自上而下的公共产品供给决策机制,供给效率低下,供给不平衡,严重影响了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为了纠正上述偏差、弥补不足,借鉴公共产品最优供给理论,根据我国农民的行为特征,按照兼顾效率与公平的原则,构建一个符合我国农村实际情况的公共产品供给模式已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6.
农民负担与农村公共产品供给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多年来,农民负担过重问题一直是困扰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村社会稳定的难题.为解决这一问题,各级政府做了不少努力,但至今收效甚微.究其原因,就在于这些努力还未涉及到本质性的问题,即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问题.  相似文献   

7.
陈晖  王丹丹 《现代商业》2012,(21):88-89
在长期的重工轻农及城乡二元结构下,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严重缺失,制约着农业的发展、农村的繁荣和农民的增收。要真正的实现又好又快的农村可持续发展,就一定要进一步完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本文通过实证分析和理论分析相结合的方式,提出了完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建议和对策。  相似文献   

8.
改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体制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不足,是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非常严重的障碍之一。原有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体制落后,已不能适应农村发展的新要求。如何有效地改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体制,增加农村公共产品的供应量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关键。本文结合相关理论,提出了改善农村公共产品体制的思路。  相似文献   

9.
我国现行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体制实行的是公共产品供给的制度外筹资机制和自上而下的公共产品供给决策机制,供给效率低下,供给不平衡,严重影响了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为了纠正上述偏差、弥补不足,借鉴公共产品最优供给理论,根据我国农民的行为特征,按照兼顾效率与公平的原则,构建一个符合我国农村实际情况的公共产品供给模式已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10.
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其关键就在于增加和保障农村公共产品的长效供给,新农村建设的难点和重点也在于如何增加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针对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只有健全公共产品需求表达机制、理清中央和地方政府的职责权限和理清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才能保证农村公共产品的有效供给。  相似文献   

11.
论社会世俗文化对中国农村公共产品提供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红 《财贸经济》2006,(6):69-72
公共产品提供受到文化因素的影响.西方各国不同的公共产品实践说明了这一点.中国在农村公共产品提供过程中,同样要考虑到文化因素的影响,其中特别是中国社会世俗文化的影响.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政府提供最基本的农村公共产品.政府同时要考虑到作为非正式制度的社会世俗文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公共品概念的价值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马珺 《财贸经济》2005,(11):23-29
"公共品"的概念正经历着它历史上最为尴尬的境遇.一方面是它在公共政策话语中日益普及,另一方面,其理论和现实价值却面临着被解构的危机.作为一篇关于公共品概念的综述性文章,本文通过解读当代公共品理论的若干重要文献,回顾了"公共品"概念的发展历程,试图通过阐明"公共性"的确切含义,重新认识公共品概念的理论及政策含义.本文认为,尽管"公共品"的概念不应再被视为政策标签,或者政府干预的充分条件,但这一概念对于集体行动之潜在收益的显示,依然是一个必要的分析工具,它为建立在相容利益基础上的集体行动开拓了地盘,赋予人类以积极进取、改善自身福利的动力和能力.  相似文献   

13.
中国财政分权与地方公共品的供给   总被引:42,自引:3,他引:42  
财政激励与预算外收入是密切相关的.我们考察了财政分权背景下财政激励对地方公共品的供给满足当地真实需要的敏感度(responsiveness)的影响.中国的财政分权依然存在一些问题:首先,规模巨大的预算外收入会扩大地方政府的规模,从而加重当地居民和农民的负担;其次,地方政府预算外支出的规模效应递减;第三,城市化水平(以非农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来衡量)和地方政府对城市维护方面的支出负相关,表明中国的工业化进程和城市化进程并不一致.  相似文献   

14.
文章基于Fischbacher和Gachter(2010)实验方法,以中国被试为研究对象,探讨了个体社会偏好异质性、预期形成方式,以及两者对公共品自愿供给的影响。研究发现,个体社会偏好的异质性与预期的动态调整共同决定了实验被试的公共品投资行为,具体而言,异质性的个体基于自己的观察不断地更新对他人公共品投资的预期,进而调整自己的投资行为。文章不仅为国际研究提供了来自中国被试的证据,同时,也为完善我国公共品供给体系提供了有益的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5.
This paper examines the concept of global public goods (GPGs) and in that context explores the extent of aid (ODA) presently being diverted to GPG provision and whether such diversion skews aid‐flows towards some recipients. These are examined on the basis of OECD data for the late 1990s. The main argument of this paper is that ODA should not be used for financing GPG provision by developing countries. Instead, it is suggested that other sources of financing the provision of GPGs should be developed keeping in view the various technologies by which the GPGs can be produced and design principles for supra‐national institutions. Various arguments from Sandler, Barrett and Kanbur are considered. In particular, Kanbur's suggestion of two tensions involving the principles of economies of scale, subsidiarity, economies of scope and specialisation, is explored further.  相似文献   

16.
Common to most theoretical and empirical research on public goods is the assumption that the parameters of the game are common knowledge. Recent theoretical and empirical studies have questioned this assumption by arguing that many public goods situations are characterized by uncertainty regarding various aspects of the situation. In particular, Suleiman (1997) argued that members of production groups of step-level public goods are often uncertain about the value of the provision threshold. For this type of uncertainty he proposed three distinct models to account for the individual's contribution.The present study reports the results of an experiment designed primarily to test and contrast the predictions derived from two of these models – a subjective expected utility model and a cooperative model – regarding the effects of threshold uncertainty on contribution for the provision of step-level public goods. Other goals of the study were to test the joint effect of the threshold uncertainty level, and its mean (low vs. high), on contribution, and to examine the effect of threshold uncertainty on the individuals' estimates regarding the contributions of other group members.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effect of threshold uncertainty is moderated by the threshold mean: Contribution to the public good increased as a function of uncertainty for the lower threshold mean, and decreased (though not significantly) for the higher threshold mean. In contrast, for the two threshold means the subjects' estimates of the mean and variability of others' contribution increased with threshold uncertainty.The models' comparison revealed that the cooperative model was superior to the subjective expected utility model. This result adds to a substantial body of research on social dilemmas showing that under conditions of social (strategic) uncertainty, group members tacitly coordinate their choice behavior by anchoring their decisions on rules of fairness.  相似文献   

17.
区域经济增长模式业已成为当今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主导趋势。跨行政区的经济合作引发了大量的跨行政区的公共治理问题,对公共产品"单一行政区供给模式"发出了挑战。研究跨区域公共产品协同机制不仅是一个实践问题,在理论上对于公共产品供给的"集体行动逻辑"与"公地悲剧"困境的突破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收入差距扩大问题成为我国当前严重的社会和经济问题,本文利用我国内地30个省(市)1994-2008年的数据,研究我国在分税制背景下,地方政府与人力资本相关的公共产品供给对地区收入差距的影响.本文发现,人力资本在提高人均收入时依赖于物质资本存量水平,只有人均物质资本存量水平较高时,政府增加与人力资本相关的公共产品供给才能显著提高人均收入;由于劳动力具有流动性,地区存在一个最小的人均物质资本存量水平,超过这一水平的地区可以分享邻近地区提供的与人力资本相关的公共产品,以提高当地的人均收入,而低于这一水平的地区却不能够.为缩小地区收入差距,我国应改革地方政府支出责任与受益性不匹配的税制问题,中央政府和经济发达的地方政府应当承担更多与人力资本相关的公共产品供给责任.  相似文献   

19.
公共支出与农民主观幸福感——基于CGSS数据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胡洪曙  鲁元平 《财贸经济》2012,10(10):23-33,122
本文利用中国一般社会调查(CGSS)数据分析地方政府公共支出对我国农村居民主观幸福感的影响,结论发现:(1)增加公共支出有利于促进农民的主观幸福感。公共支出对农民主观幸福感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增加农民的消费来实现,在控制了消费之后,公共支出的作用显著下降;(2)对公共支出进行分解发现,教育、医疗卫生和社会保障支出等社会性支出是促进农民主观幸福感的主要支出,其他支出对农民幸福感并没有显著影响;(3)公共支出对不同收入等级农民主观幸福感的影响有显著差异。它对低收入农民幸福感的影响最大,穷人的消费水平较低,他们更加依赖于政府的公共支出,这进一步证实了公共支出确实是通过促进消费来影响农民幸福感的。鉴于此,  相似文献   

20.
试论流通产业的贡献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本文分别从GDP或GNP、经济增长、三次产业、社会就业、国民福利及城市形成和发展等维度,分析了流通产业的贡献及相关测度方法;并结合中外流通产业发展的实践,对流通产业在某些方面的贡献进行了国际比较分析;最后给出了相应的结论及促进中国流通产业发展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