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货币政策是一国央行实现经济稳定和发展目标的重要举措,最优货币政策能在实现目标的同时,将社会福利损失降到最低.但是伴随着经济环境的日益复杂,特别是金融危机的巨大冲击,使得一成不变的货币政策难以达到预期的最优效果.本文在分析和评述了国内外货币政策关于目标、工具和政策操作的选择,以及如何应对经济开放所带来的危机的基础上,探讨了最优货币政策理论的未来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2.
对货币政策理论包括货币政策工具理论、目标理论、传导机制理论等的研究及其各国对货币政策理论的实践或运用,都隐含着一个基本前提:货币政策是有效的,即货币政策非中性。但近二三十年来,这一基本前提却不断受到西方经济学者们的置疑,并在西方经济理论界形成了一股从根本上否定货币政策有效性的思潮。在我国自80年代引入西方货币政策概念,并逐渐将货币政策作为宏观经济调控重要手段的情况下,这思潮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极大关注。  相似文献   

3.
货币政策不确定性可以定义为公众未预期到的货币政策调整,并表现为货币政策目标不确定性、货币政策工具不确定性及货币政策传导的不确定性。基于TVP-SV-FAVAR模型,我们从货币政策目标、工具和传导三个方面选取指标,采用主成分分析和马尔科夫链蒙特卡洛(MCMC)方法,测度了2007-2020年期间的中国货币政策不确定性。进一步研究发现,在一定程度上中国货币政策不确定性外生于经济波动,其成因在于货币政策决策的不确定性、内外部环境不确定性和外生突发事件冲击。政策建议是:(1)精简和优化货币政策目标、工具和传导机制;(2)保持货币政策决策人员、沟通、信息发布、政策调整的稳定性,特别是在国内外货币政策分化严重时期;(3)降低宏观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对国外货币政策进行科学的解读,防止不确定性的共鸣效应;(4)避免重大突发外生事件冲击对货币政策预期造成太大压力。  相似文献   

4.
货币政策最终目标评价与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对我国二十年来的货币政策理论与实践进行研究,并引用了理性预期学派的一些观点,认为在我国微观经济主体的理性预期因素日益加强的条件下,旨在促进经济增长的货币政策必然导致通货膨胀倾向。结论是我国货币政策目标应坚持"币值稳定"的单一目标。  相似文献   

5.
简单的最优货币政策是促使通货膨胀与产出二者之间达到“神奇巧合”的货币政策.本文立足于最优货币政策共识和预期的异质性,全面分析了中央银行预期管理.通货膨胀预期形成中的问题主要是信息问题,透明度与交流是预期管理的关键货币政策工具,着重于信息提供和中央银行的意图表达,能够盯住更多的目标.传统的货币政策工具主要是依靠中央银行的政策行为作用于价格稳定目标,比较而言,通货膨胀目标制能够形成预期管理的内生机制.本文建议,当下中国在经济疲弱、价格剧烈动荡之际,应率先推出“准通货膨胀目标制”,管理经济下行风险,从而推动宏观经济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6.
在复杂经济形势下市场信心易波动,对稳定和引导公众预期的要求更高。随着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经济结构性矛盾进一步凸显,货币政策兼顾总量与结构调控、货币政策调控框架转型、经济运行复杂多变等多重因素增加了货币政策预期管理的难度。当前,我国尚未形成比较完善的公众预期管理体系,需借鉴国外经验并结合我国实际情况,逐步构建和完善货币政策预期管理体系。  相似文献   

7.
在开放经济条件下,货币政策是由货币数量政策和货币价格政策(利率政策和汇率政策)组成的、对宏观经济进行控制和调节的系统。本文以货币政策操作目标的属性及我国货币政策操作目标构成的分析为基础,联系金融调控的实际,阐明了在利率和汇率未完全市场化前,动用货币政策工具的组合无法实现货币政策操作目标。最后建议加大利率和汇率的市场化改革,货币数量政策和利率、汇率政策协调一致加以考虑,并改革货币政策操作目标。  相似文献   

8.
货币政策的制定、实施和传导是中央银行与市场利益各相关方博弈的动态传导过程,预期是其中的关键.通过构建包含预期管理的货币政策博弈模型,可以研究中央银行实施预期管理的宏观效应、预期引导和货币政策主动性.预期管理可以降低通胀水平和波动幅度,货币政策透明度与预期引导效果正相关,信息披露的准确程度直接影响中央银行政策的主动性.因此,中央银行应重视对货币政策操作的事前沟通和事后解释,探索实施通胀目标制,赋予中央银行更高的独立性,并应提高中央银行对经济形势的判断和预测水平.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借用了一个简化的非完全信息的动态博弈理论,分析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的有效性。本文认为,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关键在于中央银行的声誉,而要想建立起中央银行良好的声誉,就必须增加货币政策的透明度,进而保证公众对货币政策预期的一致性,一直将公众的通货膨胀预期保持在一个较低的水平上,那么就可以不仅仅是固定在一个通货膨胀目标上,而是保证通货膨胀率在一定范围内波动的基础上实现对经济波动的调控,兼顾稳定物价和稳定产出波动双重目标。  相似文献   

10.
同其他事物一样,货币政策目标也有一个质和量的规定性。其质的规定性就是判别货币政策目标是与非的原则、标准,其量的规定性则是货币政策目标的数量界限。无论是从其质的规定性来说,还是从其量的规定性来说,都面临着一个选择问题。因此,在货币政策的设计中,能否较为准确地把握这一质和量的界定,从而作出较为合理的选择,将对货币政策目标的实现以及货币政策效应的充分发挥产生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货币政策会通过货币供应量的变动发挥其政策效果,并借助一定的传导机制,影响一国经济的各个层面,其供应量的变动对资产价格的变动也会造成一定的影响。应用VAR模型,选择一定的变量以及对数据进行整理,对货币供应量对我国上证指数的影响力进行实证分析,发现货币供应一般通过进入经济实体和股市两种途径影响股票市场,M1的增减方向与股市涨跌方向基本同步,M2对上证指数波动的贡献率最大。  相似文献   

12.
From 2010 to 2017, with interest rate liberalization and capital market development in China, the impact of monetary policies on China’s financial markets underwent continuous evolution. Using the DCC-GARCH model, this study investigates the transmission process of monetary policies from the money market to capital markets (stock and bond markets). The results show that in the early stage the instability of the money and stock markets and the downturn in the bond market are primarily caused by the block of monetary policy transmission and the paucity of fund sources in the capital markets. Subsequently, the outbreak of the 2013 money shortage and the 2015 stock market crash are also closely related to monetary policies. In the later periods, the money and stock markets maintain a low degree of correlation for a long time, reducing the impact of destabilizing factors on the stock market. By contrast, with the advancement of interest rate reform and the optimization of bond market structure, the bond market is highly relevant to the money market. The central bank regulates the bond market more effectively using both traditional and innovative monetary policy tools.  相似文献   

13.
后金融危机的货币供给过剩及其效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针对我国货币政策的操作特征,使用阈值协整方法扩展现有的货币需求模型,度量后金融危机时期的货币供给过剩及其对通胀与经济增长的非线性调节效应,并进而设定广义脉冲响应函数揭示货币供给过剩对通胀与经济增长的冲击效应。主要结论为:2009年第三季度以后,我国货币供给过剩且过剩幅度快速增加,其中名义M1过剩12.56%,名义M2过剩11.31%。2009Q3—2010Q3我国处于货币供给过剩机制下,在该机制下,央行谨慎地实施从紧货币政策,从紧货币政策对通胀和经济增长的调节效应相对较强。货币供给过剩对通胀和经济增长的冲击在前2年为正值,在随后近3年为负值。这说明我国现阶段适度宽松货币政策的退出必须谨慎,退出速度不宜过快。  相似文献   

14.
本文回顾了2011年中国货币政策操作的主要措施和金融运行情况,分析了2012年货币政策运行环境,提出了货币政策建议。本文认为,2011年,面对不断上升的通货膨胀压力,中国人民银行实行了稳健的货币政策,货币信贷条件向常态水平回归,有效遏制了物价过快上涨的势头。2012年,在经济增长下行压力和物价上涨压力并存的局面下,中国人民银行需要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进一步增强货币政策的针对性、灵活性和前瞻性,根据经济形势的变化,适时适度进行预调微调,保持货币信贷总量和社会融资规模的合理适度增长,更好地服务于实体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15.
论股票市场对扩张性货币政策效力的影响及相应对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谢赤  吴丹 《当代经济科学》2002,24(4):21-27,43
面对我国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的通货紧缩状况,货币当局实施了一系列扩张性货币政策。由于我国股票市场在发展过程中的一些问题、银行体制上的缺陷以及宏观经济环境的影响等因素,股票市场并不能在货币政策和实体经济之间有效地发挥传导作用;货币政策本身也受到了股票市场发展的重要影响。为解决问题,应当在股票市场、企业投资环境和货币政策本身三个方面进行完善。  相似文献   

16.
伴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发展,与之相适应的宏观调控机制不断完善。货币政策体系作为其中重要组成部分,在持续深化改革的进程中逐渐演进,成为构建更加系统完备、更加成熟定型的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内容。在货币政策最终目标及中间目标、货币政策工具、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等方面正在形成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相适应的政策体系,并且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本文讨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货币政策体系的形成、演变过程及特点。  相似文献   

17.
伴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发展,与之相适应的宏观调控机制不断完善。货币政策体系作为其中重要组成部分,在持续深化改革的进程中逐渐演进,成为构建更加系统完备、更加成熟定型的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内容。在货币政策最终目标及中间目标、货币政策工具、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等方面正在形成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相适应的政策体系,并且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本文讨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货币政策体系的形成、演变过程及特点。  相似文献   

18.
我国外汇资产迅速扩张,外汇占款取代再贷款成为我国中央银行基础货币投放的主渠道。经济开放程度高的发达区域不仅基础货币投放量远远超过其他区域,其区域货币乘数也高于其他区域,导致货币政策内部传导的区域效应非对称性。实证分析认为,我国基础货币变化对开放程度最高的东部发达区域货币供应量的影响最大,其次是经济不发达的中部区域,对开放程度低的西部不发达区域的影响最小。建议采取适度差别的区域货币政策,缓解区域货币供给的非均衡性,提高我国货币政策内部传导的整体效率。  相似文献   

19.
关于货币供给与通货膨胀的关联性,学者们还没有形成一致的看法.理论上,货币供给与通货膨胀具有一定的关联性.通货膨胀有需求拉动型和成本推动型,在通货膨胀的原因中有“货币因素”,也有“非货币因素”.实证检验表明:中国货币供应量与物价指数不存在长期的稳定均衡关系,但货币供应量是物价指数的格兰杰原因,反之则不然.事实上,中国通货膨胀或通货膨胀压力一方面是与货币供给有关,另一方面还与结构性因素有关.因此,要实现中国经济的低通胀运行:一是实行总量均衡和结构合理的货币供给模式;二是采取更有效的货币政策;三是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实现国际收支平衡;四是深化金融体系改革,增强中央银行货币控制能力;五是进行汇率机制改革;六是通过财政政策调整供需结构.  相似文献   

20.
A dynamic Nelson–Siegel model is adopted to estimate three time‐varying factors of yield curves, the level, the slope and the curvature, and a vector autoregressive model is built to study interactions between macro variables and the yield curve. Results show that, first, money supply growth is a more effective instrument to curb inflation than the monetary policy interest rate; however, the central bank also adjusts the interest rate to stabilize money supply. Second, investment is an important measure to stimulate the Chinese economy, but it also pushes up money supply growth, which results in higher inflation. Third, the yield curve reacts significantly to innovations to investment growth and money supply growth. The segmentation of China's bond market hinders the efficient implementation of monetary policy, and the monetary policy transmission mechanism is still weak in China. Finally, interactions between the yield curve and the macroeconomy in China are nearly unidirectional. Macroeconomic variables reshape the yield curve, but direct adjustments of the yield curve do not significantly change macroeconomic variables. Due to the incomplete liberalization of financial markets, there exists a wide disjunction between the real economy and financial markets in Chin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