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 毫秒
1.
石油危机与日本的产业结构转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凡 《现代日本经济》2000,110(2):12-15
石油危机的打击,不仅迫使日本在政治上改变了对中东的政策,而且也迫使其在经济上墨迹国内主要产业结构。日本放弃了自50年代中期以来实施的以重、化学工业为龙头带动整个国内经济发民展的战略,采取以技术尖端行业为核心,以低能耗、高效益,发挥强大的国际竞争能力,带动整个经济持续发展的路线。  相似文献   

2.
3.
日本技术转移机构(TLO)的营建及对我国的启示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TLO是技术转移中介机构中的重要力量,其主要目标在于发掘(承接)来自于大学、研究机构的科研成果,申请专利,并将实施权转让给企业,然后将转让费的一部分作为收益返还给大学、研究机构(发明者).以日本为代表的发达国家特别重视TLO在提升科技成果转化率中的重要作用,并在TLO的经营上取得了成功。其经验对我国正在实施的科技体制改革有着极大的借鉴意义,是完善我国科技中介体系、创建国家创新系统的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4.
论日本高校技术转移的政策模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首先简要介绍了日本政府为促进高校技术转移而颁布的相关法律,并着重分析了TLO模式的操作流程。另外,文章还介绍了日本政府制定的有关扶植政策和改革措施,以表明政府在高校技术转移活动中应发挥的引导和支撑作用。最后,针对我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工作的现状和问题,提出几点发展建议和实施对策。  相似文献   

5.
薛亮  侯若石 《亚太经济》1990,(5):67-71,66
最近,家计委产业政策司邀清有关专家召开了“日本渡过两次石油危机的对策和产业结构调整”研讨会,讨论了日本渡过经济难关的政策和做法,对我国当前治理整顿的经济政策和产业结构调整提出了积极的建议。一、日本如何渡过两次石油危机日本是世界最大的石油输入国,所需石油几乎百分之百依靠进口,日本又是资本主义世界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石油消费国,1973年和1979年接踵而至的两次石油危机,对于日本经济的打击之大和影响之深,可以想见。但日本很快摆脱了困境,尤其是比较顺利地渡过了第二次石油危机。这不能不说与日本政府稳定宏观经济和调整产业结构的一系列政策措施有密切关系。(一)应付两次石油危机的宏观经济对策1,压缩财政预算,削减公共开支。日本政府1974、1975年连续两年编制以抑制总需求  相似文献   

6.
作为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国际技术转移的典型实践,东亚经济体大都呈现明显的出口导向、激增的外国投资和迅速的技术进步增长。本文从宏观总量层面上分析外国技术供应对东亚地区的技术溢出在多大程度上和东亚地区的进口、外国投资量和技术进步相联系,是否有助于东亚也成为国际技术转移的技术供应方而对外转移技术。并对东亚独有的技术——经济模式演变过程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7.
8.
9.
10.
对美国、欧盟、东南亚、中东等典型国家(地区)的国际技术转移可持续发展模式进行分析,指出其有效运作的关键在于将政策立法、技术推介、中介网络、绩效评价和支撑辅助等要素高度融合,并从服务型政府角度论述国际技术转移可持续发展模式对我国的若干启示。  相似文献   

11.
金融危机爆发后具有一定传染性,先是从少数国家或地区内部爆发,再通过一定的传播渠道快速蔓延到周边国家或地区。本文通过对历史上三次具有代表性金融危机的考察,分析各次国际金融危机的传导机制以深化对危机生成、演化的认识,同时也对中国的金融体制改革及金融发展战略的构建提出了一些设想。  相似文献   

12.
中日双边产业内贸易及影响因素实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利用产业内贸易指数对1988~2008年中日贸易数据的分析结果显示:产业内贸易已成为两国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制成品特别是SITC5+7类资本或技术密集型制成品的产业内贸易特征尤为明显。进一步分析表明,中日产业内贸易比重的提升主要得益于垂直型产业内贸易的发展,且中国在中日垂直型产业内贸易中整体居于贸易劣势地位。对中日产业内贸易影响因素的回归结果显示:中日人均GDP差异、市场规模以及日本对华直接投资与中日产业内贸易正相关,而中日市场规模差异与中日产业内贸易负相关。  相似文献   

13.
区域科技进步及其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首先估算了1996-2001年全国各省份的科技进步指数,然后利用C-D生产函数测算了科技进步对不同区域经济增长的贡献。同经济发展水平一样,中国地区间科技进步指数也呈现明显的地带性差异,科技进步指数从东部沿海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逐次递减。东部地区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份额为1%-1.5%,而中西部地区均在1%以下。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均不超过15%,这远远低于TFP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  相似文献   

14.
对外开放与中国29省市间收入差距:1985~2007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利用1985~2007年期间的省际数据,针对对外开放与地区间收入差距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在影响地区间收入差距的3个因素中,出口差距的作用最大,进口差距的作用其次,外资差距的作用最小;出口差距对地区间收入差距具有显著的、持久的"正向"促进作用,出口差距对收入差距的贡献率最大,贡献率在20%~64.2%之间;进口差距对地区间收入差距具有显著的、持久的"反向"促进作用,进口差距对出口差距的贡献率基本保持在5%~8%之间;外资差距对地区间收入差距具有微小的"反向"促进作用,外资差距对收入差距的贡献率一直小于2%。因此,中国政府要想缩小地区间收入差距,就要高度重视缩小地区间出口差距。  相似文献   

15.
普雁翔   《华东经济管理》2011,25(9):68-71
文章利用塞尔指数和动态分解方法对中国几十年产业集聚变动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产业地理集中程度总体上不断提高的同时,不同产业和区域表现出不同的特征。从区域特征来看,南部沿海的兴起最为显著,而作为“工业基地”的东北经济区地位下降。南部沿海的集聚速度最高,东部沿海次之,而东北部则呈现强烈的流动和分散趋向。从产业特征来看,高技术类产业以及自然资源类产业不仅集中程度高而且仍处于集聚加速的阶段;传统产业如纺织业和一些集中度低的行业则表现出分散化趋向。  相似文献   

16.
中日两国在农业保护政策中有许多相似之处:从指导思想,到政策框架,再到运行模式,演变中的每一个环节都有各自的既相同又相异的深刻原因,在每一个环节上,中日双方既有各自的特点和优势,也有相同相异的问题和局限性,通过对两国的农业保护政策进行比较和研究,可为我国建立一个完善的农业保护体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7.
中日两国产业内贸易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日两国产业内贸易的比重正呈逐年上升的趋势,产业内贸易和产业间贸易并存发展,呈现出较为高级的垂直型分工型态。中日两国的产业内贸易受多种因素共同影响,其中,中国人均收入水平不断提高以及日本对华直接投资规模的扩大是重要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8.
日本劳动力技能形成模式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人力资本投资的角度看,日本以内部劳动力市场为依托的劳动力职业技能形成模式有其合理性,长期雇佣、轮岗等制度降低了投资风险,提高了投资水平,培养了具有较高职业技能的劳动力队伍.同时,也存在着投资成本较高、激励机制弱化、存在市场排斥等弊端.日本二战后形成的职业技能形成模式正处于改革中,其发展趋势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19.
对外贸易与地区经济差距变动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李斌  陈开军 《世界经济》2007,30(5):25-32
本文利用变异系数度量了1981~2003年以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代表的地区经济差距及出口、进口贸易差异程度,描述了改革开放至今三者的变动趋势,认为中国地区经济差距出现了先缩小后不断拉大的趋势,而地区对外贸易差异则一直处于上升状态。为了进一步分析三者之间的长短期关系,本文利用多变量协整分析技术,检验了三个变异系数序列的长期协整均衡关系、基于误差修正模型的短期Granger因果关系,并刻画了其脉冲响应函数,发现地区对外贸易差异是影响地区经济差距变动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20.
本文用1992-2003年SITC5分位数据对中日零部件贸易发展水平、构成及中国零部件在日本市场上,在生产与组装方面的比较优势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发现,这一时期,中日零部件贸易经历了较大程度的发展,而这一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中国对日本零部件的进口增长带动的。中国在日本市场上最具生产比较优势的产品集中于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和普通机械制造业,而电子通信及设备制造业等行业的生产优势不断下降。中国零部件组装在日本市场上具有较强的比较优势,这说明在对日贸易中,中国劳动力成本的比较优势还有很大的利用空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