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邓大鸣 《西南金融》2007,(12):17-18
随着人们对金融监管全球合作模式弊端的反思不断加深,金融监管区域合作模式的重要性、现实性正在日益显现。我国领导人曾反复表明要积极开展包括金融监管在内的东南亚区域的金融合作。本文将从比较的角度出发,从经济学和法学两个方面对金融监管的全球性国际合作与区域合作模式进行研究,从而为金融监管区域合作机制的建立探索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随着人们对金融监管全球合作模式弊端的反思不断加深,金融监管区域合作模式的重要性、现实性正在日益显现。我国领导人曾反复表明要积极开展包括金融监管在内的东南亚区域的金融合作。但是,我国金融学界和法学界对此却研究甚少。本文希望通过对金融监管区域合作产生的背景、价值的探讨,引起学界对此问题的进一步重视。  相似文献   

3.
自从1997年金融风暴席卷东南亚以来,曾经给许多亚洲国家带来过经济奇迹的“东亚经济模式”受到了严峻的挑战。国人在对于“东亚经济模式”失败原因探索的过程中,对于政府过多干预金融以及金融监管不力等因素对于东南亚金融危机负面影响力的认识,给我国的金融改革敲...  相似文献   

4.
中国金融监管的有效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郭力 《重庆金融》2001,(8):26-28
1.提高金融监管有效性是发挥金融监管作用的本质体现,从监管实践看,中国金融监管的行为目标就是要维护金融秩序,维护社会公众利益。促进金融业稳健发展。提高金融监管有效性,通过及时采取监管措施,规范金融企业的经营行为,不但可以建立公平竞争机制,维护金融秩序,而且可以促使金融企业改善经营管理,有效提高金融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因此,提高金融监管的有效性就是最充分地发挥金融监管的作用,实现金融监管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金融协调监管意义何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有效的金融监管是国家金融安全的基本保证.实现金融监管的高效率运作是一个复杂性的系统工程。中国人民银行在“十一五”规划中,明确提出了建立金融协调监管机制,为金融监管体制改革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6.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经济金融运行环境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这给金融监管工作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如何建立市场经济发展和商业化经营的有效金融监管机制是一个值得探究的重大课题。本旨在对健全和完善我国金融监管机制的对策作浅析。  相似文献   

7.
1996年,南平市金融监管工作在人行省分行的正确领导下,努力改进金融调控手段与方法,加强金融风险监管,建立健全金融监管网络,在营造金融监管氛围、整顿金融秩序方面取得良好成绩,为促进全市金融业健康发展做出了贡献。一、加强金融监管网络和制度建设。人行南平市分行于1996年3月在全省率先成立了金融监管领导小组。1996年6月根据人行省分行的要求进一步调整充实监管领导小组及办事机构,成立了“金融监管工作领导小组”,建立例会制度,确定监管目标任务和工作重;戈,制定了分支行两级金融监管领导责任制。各部门监管工作职责、金融…  相似文献   

8.
刘佳宁  黎超 《新金融》2023,(4):48-53
跨境金融监管是促进金融稳定发展与防范化解风险的重要制度安排。随着粤港澳大湾区金融合作向纵深推进,如何弥合粤港澳三地金融监管制度、法律差异,建立与金融融合合作相适应的跨境金融监管制度成为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本文通过深入梳理分析欧盟、新加坡、中国香港和上海等地的跨境金融监管经验,总结启示,为探索粤港澳三地金融规则衔接、机制对接、融合发展的金融监管模式,筑牢大湾区金融风险防火墙,维护区域金融安全与金融市场稳定提供政策参考。  相似文献   

9.
葛中旺 《山西金融》2002,(10):37-38
为了加强对金融监管工作的开展,支行成立了由行长任组长,分管行长任副组长、各监管部门负责人参加的金融监管领导小组和金融风险处置领导小组,并紧密结合辖区金融发展实际,认真研究和把握有关金融政策和监管规律,不断探索和改进金融监管的方式方法,着力构建全方位的大监管框架,主要建立了“三大监管系统”。一是金融机构的自律系统。就是要按照创建金融安全区的目标,  相似文献   

10.
金融监管沙箱是境外金融监管创新的最新成果,是境外试验性金融监管模式下典型的试验性质的金融监管方法,是金融监管主体应金融科技发展对现行监管模式做出的调整,旨在提升监管弹性和灵活度。目前许多国家和地区建立了金融监管沙箱制度,推行金融监管沙箱试验,并对金融监管沙箱试验的推行进行法律规制,适应和支持金融科技和金融创新的发展。境外金融监管沙箱试验及其法律规制告诉我们,试验性金融监管是国际金融监管变革的新动向,我国应建立试验性金融监管法律制度和相关理论,金融监管试验的规范有效运行需要健全的法律规制。  相似文献   

11.
建立省际边界地区联合互动金融监管机制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前省际边界地区经济、金融运行中呈现的特殊性,迫切要求建立联合互动的金融监管机制,以适应加强金融监管、创建金融安全区工作的需要。  相似文献   

12.
金融改革目标与金融监管目标总体上是一致的。两存在差异性的原因主要是实现金融改革目标与实现金融监管目标的手段和方法的不同。为保证金融改革目标和金融监管目标的顺利实现,必须利用好两互动关系中的积极因素并有效克服其消极因素。金融监管立法在授予监管权力的同时应当建立起完善的责任制度。  相似文献   

13.
自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以来,金融安全问题已成为全球经济的焦点问题。戴相龙行长在去年8月份举办的中国人民银行二级分行行长金融监管培训班上的讲话中提出,各省、地市分行要排除万难,把所辖地区建成金融安全区。为认真贯彻落实总行的要求,笔者结合当地的实际情...  相似文献   

14.
综合信息     
《中国工会财会》2013,(11):46-47
金融监管协调部际联席会议制度建立 国务院批复了中国人民银行提交的《关于金融监管协调机制工作方案的请示》,同意建立由人民银行牵头的金融监管协调部际联席会议制度。其主要职责是:货币政策与金融监管政策之间的协调;金融监管政策、法律法规之间的协调;维护金融稳定和防范化解区域性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协调;交叉性金融产品、跨市场金融创新的协调;金融信息共享和金融业综合统计体系的协调;国务院交办的其他事项。  相似文献   

15.
对当前金融监管有关问题的认识及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滨 《济南金融》2001,(4):26-28
经过多年的改革和发展,中央银行的金融监管取得了很大进步,稳定了金融秩序,但是受种种因素影响,金融监管工作目前在监管理念、监管方式、方法等方面尚有许多不完善之处。因此,今后金融监管的目标与原则要随经济金融环境的变迁作出适当调整,并从内部自律性监管入手,建立和完善市场化的风险处置机制,以提高监管效能。  相似文献   

16.
我国现行金融监管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缺乏有效金融监管的条件;二是多元化监管主体缺乏必要的信息交流与合作;三是证券业、保险业的监管资源与行业发展不匹配;四是金融监管缺乏科学的实务操作系统。建立有效金融监管体系的重点,一是建立与完善以监管当局、内控制度和行业自律为主要内容的金融监管组织体系;二是建立与完善以金融监管制度体系、金融监管信息系统、金融风险减震机制、金融风险预警系统、金融监管合作制度为主要内容的金融监管操作系统;三是培育以稳健的宏观经济环境、完善的公共金融基础设施、有效的市场约束、完善的系统性保护性机制和金融问题高效处理机制为主要内容的有效金融监管条件。  相似文献   

17.
加强中央银行金融监管工作初探陈莎当前,金融改革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把中国人民银行办成真正的中央银行,建立强有力的中央银行宏观调控体系。而金融监督管理作为中央银行首要职能,如何充分发挥金融监管作用,本文就此谈些粗浅的看法。一、金融监管工作存在的薄弱环节...  相似文献   

18.
金融监管体系弱化,金融机构负债急剧膨胀,是日本金融危机爆发的重要原因。我国金融业也存在巨大的风险隐患,如金融监管不力,混业经营严重等,因此必须加强金融立法,完善金融监管,树立风险意识,加快商业银行改革,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建立良好的金融环境。  相似文献   

19.
建立和完善省级金融监管协调机制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杰  卫功琦  黄兰 《金融纵横》2003,(12):49-50
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提出“建立健全银行、证券、保险监管机构之间以及同中央银行、财政部门的协调机制,提高金融监管水平”。贯彻《决定》的要求,建立和完善省级金融监管机构之间的金融监管协调机制.对于顺利推行货币政策、有效开展金融监管、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维护金融稳定和促进金融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的逐步建立和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中央银行的主要职能已由过去的管理资金为主转变为实施宏观调控和金融监管,在实施金融监管中,执法监察的职能优势更加突出出来。1995年以来,白山市人民银行结合本辖区实际,紧紧围绕金融体制改革和金融中心工作,研究和探索执法监察工作的新思路和新途径,发挥了执法监察的职能优势,取得了明显成效,在此,笔者结合工作实践,就如何在金融监管中发挥执法监察职能优势,谈一点粗浅的看法和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