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信用、信用体系与信用管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2.
3.
4.
正视信用缺失 重建信用体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经济社会信用缺失非常严重,已严重困扰企业经营和金融市场秩序,成为目前制约经济发展的突出矛盾。解决此问题,需要分别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三个因素、当代经济社会的三个因素进行分析,找到中国经济问题症结的病因所在,对症下药,建立信用体系。  相似文献   

5.
文章从信用的角度进行出发,分析了信用缺失的类型及其危害、原因,呼吁信用意识、矫治信用缺失、重建信用体系。  相似文献   

6.
信用支点     
  相似文献   

7.
8.
信用谋生     
陈蓉 《环球供应链》2005,(3):134-135
在美国这样的发达国家中,信用卡早已深入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中,成为平常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9.
拯救信用     
阳春三月,读到两个关于信用的小故事,颇有一番感慨在心头。第一个故事说:有个在俄罗斯做生意的中国商人(倒儿爷),刚到哈巴罗夫斯克的时候没有皮帽子,可当地冬天的温度在零下30摄氏度以下。他外出送货时冻得不行,只好捂着耳朵在雪地里跑。突然,“啪”的一声,一顶皮帽子扣在了他的头上。一位俄罗斯男子站在他面前,用生硬的汉语说:“明天。”同时又指指手表,再指指脚下。可是,在约定的第二天,这位倒儿爷不仅没去还人家的帽子,甚至还得意洋洋地跟自己的朋友嘲讽那个俄罗斯人:“你猜‘傻帽儿’这个词是怎么来的?傻瓜等帽儿—…  相似文献   

10.
信用重建     
  相似文献   

11.
信用知识库     
一、基本知识 1.信用是一种建立在信任基础上,不用立即付款就可获得资金、物资、服务的能力。 2.信用包含两个重要因素:时间和信心。前者是指受信方必须在一定时间内为所获得的资金、物资或服务而付款或还款,且此时间期限必须得到授信方的认可;后者指授信方对受信方的付款承诺必须相信,且对信用风险做了判断。 3.早在19世纪,德国经济学家Bruno Hildbrand就从经济学的角度提出了“信用”概念,认为若以交易方式划分经济时期,信用  相似文献   

12.
信用缺席     
想到当今泛滥于大小商店中的假冒伪劣产品,就知道我们离有信用的社会还相距很远。说评书的人讲笑话,说到武松过孟州到十字坡……他为什么要醉打酒店?原来酒店卖假酒,用“烧刀子”冒充景阳冈“透瓶香”好酒,还拿驴子肉冒充黄牛肉。店家向他推荐虎肉脯,说这虎是武都头上景阳冈时打死的。账单送上来一看,武都头和两个公差一共吃了588两8钱8厘。 武松打店打得好,只是,能打出一个信用制度来吗?  相似文献   

13.
通过企业信用与法律信用的双重建设,培养全社会的法治与信用意识,进而开发信用消费。  相似文献   

14.
信用之本     
朱伟 《中国海关》2013,(11):82-82
信用记录的公开和共享是诚信体系建设的重点。  相似文献   

15.
21世纪,中国正在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信用经济浪潮的冲击:一方面,信用危机和基础管理落后问题已经成为我国企业发展的瓶颈;另一方面,信用方式在全世界范围内广泛应用,已使各国企业获得了新的增长点和竞争力。因此,构建我国社会信用体系,重塑企业基础管理,已成为我国迫在眉睫的重大课题。鉴于此,本刊特组织了本期的“信用经济“专题,供有关人士参考。──编 者  相似文献   

16.
信用的博弈分析及信用缺失治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信用的本质是契约关系,而契约的遵守是需要保证条件的,这种条件的实现无论是从个人还是企业主体方面讲,都显现出政府信用的影响。本文试图通过对信用主体的博弈分析,指出我国经济转轨过程中出现的信用扭曲和信用危机等问题的根源是制度性的,提出改善我国信用状况的路径选择是发挥政府的核心作用,并就信用缺失问题提出了治理机制安排。  相似文献   

17.
<正>近年来,税务部门积极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一系列战略部署,以评价指标为核心,以流程管理为抓手,依托金税三期工程,建立了全国统一的纳税信用管理体系;以明晰公布标准为重点,以规范惩戒程序为手段,完善了"黑名单"公布和联合惩戒制度,不断培育诚信风尚,树立价值导向,构建"守信激励、失信惩戒"的信用监管大格局,全力助推信用中国建设。  相似文献   

18.
19.
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特别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近年来加快信用建设的呼声越来越高,尤其是近年来的失信事件此起彼伏:华南虎事件让三秦父老  相似文献   

20.
资本制度作为公司信用基础的在实际操作中,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因此,从资本信用向资产信用的转变应成为中国公司法改革的核心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