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创新在南工大,创业在高新区。今年1月9日,南京高新区与南京工业大学着眼科技创新、人才为先,携手搭建了"海内外领军人才‘三创’载体"。签约仪式上,南京市市委书记罗志军指出,高新区与南工大联手搭建创新、创业、创优"三创"载体,官、产、学、研一体化,对加速科研成果转化、加速提升企业持续创新能力、加快江北创新、创业、创优生态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称赞其打响了南京跨江发展的"第一枪"。  相似文献   

2.
2009年9月7日,北京中关村清华科技园.刚刚辞去谷歌全球副总裁、大中华区总裁职务的李开复举行新闻发布会,宣布成立自己的投资公司"创新工厂"(www.innovation-works.com),计划在5年中用8亿元人民币打造"青年创业黄埔军校",开辟中国风险投资和创业的一个新模式,旨在培育创新人才和新一代高科技企业.  相似文献   

3.
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无论是国家之间的竞争还是企业之间的竞争,创新型人才都已成为胜负之关键.高校图书馆在培养创新型人才中具有信息资源优势、教育职能优势、"时空"优势和服务优势;高校图书馆培育创新型人才应以人为本,更新服务理念;注重宣传,营造创新环境;循循善诱,提升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4.
"十三五"期间,河南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聚焦"四个一批"汇聚创新资源,推进"四个融合"开展协同创新,创新体制机制,不断激发了创新创业创造活力.然而,基础研究投入较小、创新主体实力不强、创新载体平台较弱等突出短板,使河南推动创新发展面临"低端锁定"、东部发达地区"虹吸效应"和中部省份本地"黏性效应"、市场主体创新压力大等挑战."十四五"时期,河南应抓住构建新发展格局带来的产业链创新链提质升级、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中央支持郑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等机遇,加强基础研究,布局建设一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壮大创新主体,梯次培优做强创新引领型企业群体;集聚科技人才,培育引进一流创新型人才团队;优化创新布局,推动区域间重大创新载体协同联动发展强化;强化协同创新,推动核心技术攻关和产业化;强化体制机制改革,持续优化创新氛围和营商环境,高质量推动创新发展.  相似文献   

5.
创新是知识经济的灵魂,是一个国家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创新的关键在人才,人才的成长靠教育.为此,"两课"教师应更新教育观念、营造创新氛围,培养学生的创新品质;运用创新性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进行创造性思维和科学的学习方法的训练;大力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6.
"黄金累千,不如一贤".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人才资源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国家兴盛,人才为根本;事业发展,人才最关键.大力开发和充分利用人才资源,大量吸引、聚集和培育一大批高级经营管理人才、高水平研发创新人才、高技能实用人才以及高素质劳动者,充分发挥各类人才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是国家高新区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7.
《江苏科技信息》2006,(9):I0005-I0005
<正> 常州市为增强科技创新能力,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对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引领和支撑作用。根据中共常州市委、市人民政府《关于增强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城市的决定》、市政府《关于常州市科技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及到2020年远景目标》,决定启动实施常州市"十一五"科技创新五大工程。常州市科技创新五大工程之四"创新创业人才集聚工程",是常州市在"十一五"期间围绕现代制造业基地建设,加大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引进使用力度,增加创新创业人才的数量,提升各类人才的创新能力,促进人才向企业流动、向产业集聚,真正形成"产业企业集聚人才,人  相似文献   

8.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各种企业、实体经济不断发展壮大.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人才因素日益凸显出来.为了避免人才选择的盲目性,一些企业管理者越来越倾向于采取"订单"方式选拔人才,以较小的投入获取最大的人才收益.与此同时,中等职业教育也在进行相应的教学改革,形成了一套较完善的中等职业教育体系与模式,为定向培养人才提供"订单"教育服务.  相似文献   

9.
浮华的娱乐圈中,葛优大哥有句名言:新世纪什么最贵?人才! 回到踏实的企业界,但凡有点品位和所谓企业文化的企业,都会在工厂大院、员工食堂等处,倡导"以人为本"的企业道德或价值观.然而,又有多少企业把这句"豪言壮语"、"标语口号"落在实处了呢?  相似文献   

10.
"双创型" 人才培养模式是一种融创新与创业为一体的学生培养模式. 高职高专学生特点使培养"双创型" 人才具有对象优势, 多样化的实践教学平台为培养"双创型" 人才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以"实践" 为特征的教学体系是培养"双创型" 人才的基础; "双创型" 人才培养满足了学生自我发展的需要; 高质量的"双师型" 教师队伍是培养"双创型" 人才的关键; 虽然"双创型" 人才培养有着前所未有的有利条件, 但是"双创型" 人才培养也有很长的路, 需要不断地探索、 实践.  相似文献   

11.
文章阐述了泰州市以实施科技"五大工程"为抓手,加快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加大科技成果转化力度,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推进企业创新创业所取得的成效。"五大工程"是,创新型企业培育工程、创新项目带动工程、创新平台建设工程创新人才集聚工程和创新环境优化工程。  相似文献   

12.
人才是经济和企业发展的根本动力所在,尤其是高端人才更是代表着创新的动力和源泉。吸引人才、引进人才、留住人才、培养人才,是江苏省"人才强省"战略的目的所在。文章以江苏省高技术产业高端人才的流动为例,从政府、企业、个人、地理环境、经济环境和文化环境等角度探究了引起人才流动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从政府和企业层面提出了提高江苏省高技术产业对高端人才的吸引力、促进人才合理流动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刘翠  夏小萍 《今日重庆》2021,(12):78-79
"重庆山清水秀颜值高、开明开放前景好、创新创造氛围浓,是个干事创业的好地方."在2021年重庆英才大会举行期间,参会的中外嘉宾如此称赞.众多知名专家表示,将积极推介重庆,让更多的人才到重庆分享机遇、成就梦想. 近年来,重庆坚持智能人才、技能人才引育并重,营造真心爱才、悉心育才、精心用才的浓厚氛围,构建"近悦远来"的人才生态,日益成为各类人才向往之地、集聚之地.如今的重庆,正逐渐形成识才、爱才、敬才、用才的风尚,正以一个接纳、包容、开放的姿态主动迎接八方人才.  相似文献   

14.
校园文化是熏陶学生综合素质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高职院校培养的是企业一线的高素质技术应用型人才,只有把优秀的文化吸收到校园中来,在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的有机融合互动中才能真正实现高职人才的培养目标.建设"吉利"特色的校园文化,实施文化"校企结合",必须在办学过程中,从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到学生的专业素质、行为习惯等都要满足企业的要求,学校的管理包括教学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后勤管理等都要向优秀企业学习.  相似文献   

15.
阻碍我国企业自主创新的内因与外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中国企业联合会、中国企业家协会组织的"中国企业500强科技自主创新问卷调查分析报告"显示,目前我国企业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主体地位并不突出,激励制约机制不完善、高素质技术人才缺乏、创新意识缺乏是阻碍企业进行科技自主创新的主要内因,缺乏创新的社会氛围和技术市场不健全是阻碍企业科技自主创新的主要外因.  相似文献   

16.
"优越优先"就是优秀或卓越的东西需要优先发展,以此带动社会整体的发展."优越优先"的社会发展规律主要表现在人才、产品和环境三个方面,其中人才因素是最主要和最根本的因素."优越优先"是企业的生命力和市场经济的源动力.在我们认识到"优越优先"的社会发展规律后,我们需要扶持和培育"优越"以促成"优先",防止平均主义思想对社会所产生的不利.  相似文献   

17.
建设和谐稳定的企业发展环境,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发展的根本保证.而创建和谐稳定的企业发展环境,工会组织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那就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和"以人为本"的工作理念,积极探索,务实创新,采取用心、真心、诚心、爱心、精心"五心"法,开创新时期、新形势下工会工作新局面,促进企业和谐稳定快速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8.
李晶 《辽宁经济》2020,(2):51-53
"城中村"改造过程中村民和开发企业的利益分配问题成为阻碍其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如何寻找一条有效平衡两者利益的发展路径成为当前"城中村"改造工作的重中之重。在地方性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大背景下,有效开展校企合作,培养适合创新创业发展趋势的应用性人才,已成为地方本科院校的重要任务。本文以"城中村"改造过程中的村民和开发企业两大主体的利益分配问题,结合地方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各主体的内在矛盾和利益冲突点,寻找一条"村集体-企业-高校"协调可持续发展路径,为"城中村"改造工作的顺利推进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9.
企业创新发展,关键在人才。企业是创新型人才的聚集地,人才是创新的载体。企业的发展离不开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和开发,加速创新型人才成长对推动企业创新发展起着关键作用。本文以创新型人才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研究法,探讨创新型人才内在成长动力,得出创新品格、创新能力、创新需求、收益动机、成就动机五个内在成长动力要素,基于此提出加速创新型人才成长的对策和建议,为推动企业创新发展提供建议和参考。  相似文献   

20.
经济新常态"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的科技协同、人才互动与制度资本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的。科技创新引领区域协同发展,人才互动支撑区域协同发展,制度创新保障区域协同发展。新常态下"一带一路"区域协同发展机制的构建以需求为中心,以科技、资金、人才和制度为协同资源,以客户、企业、研发机构和政府为协同主体。搭建制度先行、科技创新、人才互动的协同网络平台是推动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