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农村市民社会建构对农村法治建设的价值意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法治的缺失不仅阻碍了农村社会的进步,而且制约了整个国家和社会的发展,既不利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立,也不利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创建.随着市民社会理念的复兴,市民社会思潮表现出全球化趋向,探讨市民社会的本质成了普遍关注的课题.鉴于此,本文探讨了我国农村市民社会的建构对农村法治建设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现代社会被称为市民社会,但市民社会的生成机理需要探本溯源,这是理解市民社会的初始根据。从根源上追索,市民社会内生于市场经济的自我建构。市场经济在运行过程中,通过其固有的经济制约机制,将所有社会成员整合为有机的市民社会,因此市场经济的发展过程即是市民社会的形成过程,任何非经济因素能够干扰它的演进但无法决定它的形成。  相似文献   

3.
本文认为,西部市民社会与国家的良性互动是西部法治社会生成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发展市场经济、建设法治政府、宣传权利话语是培育和建构西部市民社会的有效途径,并且西部市民社会的发育将有助于实现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人治社会向法治社会、全能型政府向有限政府的转型.  相似文献   

4.
市民社会在西方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概念和社会形态,对于中国而言,还比较新颖。试图从市民社会在中国的初始形态和我国理论界对市民社会的相关研究入手,提出在构建我国市民社会时,需要怀有必要的乌托邦精神,并在实践中从法的角度开始努力去构建中国的市民社会。  相似文献   

5.
邹玉政 《商业时代》2007,(24):62-63
建构一个相对独立自主的市民社会是中国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实现这种建构的基本路径只能是法制建设的推进。作为一种推动社会现实的工具,我国的行政许可法确立的有限政府、法治政府、民主政府、诚信政府等立法理念无疑契合了市民社会生长的基本要求,对建构中国市民社会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曾晓晖 《大经贸》2007,(9):76-77
经济增长须有相应的社会公正作为保障 中国当代的经济是在生产关系为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而主动进行改革的前提下出现的一种混杂型经济,是一种权力与市场紧密结合的"权力型市场经济".这是一种过渡的经济形态,经济发展内在的客观规律将使它最终过渡到市场经济.也就是说,经济每增长一步,就使政治体制改革的紧迫性增加一分,对社会公正的要求也就更深入一层;经济的增长强烈地要求挣脱权力的桎梏,寻求社会公正的保障.  相似文献   

7.
王改玲 《商》2014,(41):70-70
近几年来市民社会问题已成为一个理论界热门的话题,马克思的市民社会理论在市民社会理论谱系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对于当代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我国学者对此作了大量的研究。本文就马克思市民社会概念的内涵和形成过程、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的内容、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的现实意义及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启示进行梳理。  相似文献   

8.
胡江 《华商》2008,(18):184-185
法治信仰是公众内心对法律的一种真诚、自愿地信服和尊崇。在中国古代社会,封建统治的高度集权与专制统治使得中国传统社会的法律普遍忽视对社会公众权利的保障,缺乏法治社会应有的人文精神。儒家文化已经深入地影响到普通民众的居家生活、日常琐事,要形成所谓的法治信仰也就几乎成为不可能。在现阶段,所谓的法治信仰依旧是无数学者所憧憬的一个目标,在培育法治信仰的过程中,依旧充斥着这样那样的不和谐因素。因此,要重视和加强立法机关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地位,坚持公正执法、严格依法办事,继续在全社会宣传和普及法律知识,切实加强党的自身建设,提高党的执政水平,妥善处理各种社会问题,有效解决在社会转型过程中所出现的各种矛盾。  相似文献   

9.
包雯 《商》2014,(42):85-85
市民社会这一概念最先是从古希腊开始使用的,哈贝马斯对当代市民社会相关理念做出了一定的阐释。他把公共领域以及生活世界这两个概念引到市民社会相关讨论之中,对市民社会的内涵与作用进行了探讨。他在很多个方面获得了较好的成就,但是这一理论还存在很多的问题。本文就针对哈贝马斯的这一理论进行探析,首先对其理论进行了解读,之后对其指导意义和缺陷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0.
开发区市场经济的扩张、中产阶层的兴起、社区政治的发展以及契约关系的形成,为增进开发区走向市民社会提供了现实基础;为了加快推进开发区走向市民社会。政府必须作三个方面的改革,即加强培养城市开发区居民的市民意识、革除弊政和法治化及大力发展民间组织。  相似文献   

11.
《商》2016,(8)
市民社会理论问题是一个经典的哲学命题,对这个问题进行研究在理论和实践方面都很有必要,在西方哲学史上马克思之后,市民社会问题仍然被西方理论界和学者所关注。这其中,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者葛兰西突出强调了市民社会的文化意义,对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发展作出了新贡献,推动了市民社会理论的新发展。本文对葛兰西市民社会概念进行分析,在对葛兰西的市民社会理论进行系统论述的基础上,进一步挖掘其中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在中国,”市民社会”是一个显得弱势的概念,学术界甚至存在”中国有过市民社会吗”之类的疑问。这是可以理解的。由于长期封建集权政治的统治,使得个人之间主要为一种”公”而不是”私”的关系所制约:当然牢固的中央集权也不是铁板一块,在明清之际就有过相当的资本主义萌芽,以”三言两拍”为代表的那一时期的学作品,即包含了某些市民社会概念。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在对前人研究成果批判继承的基础上尤其是对黑格尔理论的批判继承中创造性的发展了市民社会理论。马克思摒弃了黑格尔的那种从绝对精神与伦理精神角度出发阐述市民社会缘起的方法,并对黑格尔所认为的政治国家高于市民社会的论断进行了批判。马克思从唯物史观的角度出发,认为市民社会既是一个社会阶段,同时也是以私人交往关系为主的一个与政治国家相对的私人领域,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市民社会也将与国家一道消亡。  相似文献   

14.
任俊颖 《商》2013,(7):151-151
市民社会培育了宪政文化,法治精神,构建了法治社会的良法。是法律普遍遵守的基础,形成了社会权力,消除了国家压力。本文先以市民社会三种不同的用法着手。进一步阐述市民社会在宪政建设中的基础作用。市民社会不仅培养了宪政文化,形成了社会权力,而且形成了与政治国家良性互动的局面。为此,提出市民视野下如何铺垫宪政基石的几点建议,力求使我国市民社会建设更加完善。  相似文献   

15.
在马克思看来,市民社会具有经济基础的同等含义,不存在一般意义上的、始终奉行个人主义的市民社会。市民社会伦理与国家伦理的对立是人为的界划。市民社会伦理与国家伦理的关系,是应然的道德要求与实然的道德现实的关系,而不是两种不同的道德规范体系之间的矛盾。  相似文献   

16.
《商》2015,(33)
市民社会作为一个历史性的理论经历了三次大变迁,早期西方思想家将其视为独立于自然状态的社会,黑格尔、马克思等学者将其独立出政治国家,而自葛兰西以后,市民社会开始逐步脱离出政治国家与经济社会而呈现出非官方公域这一状态。当代市民社会理论以葛兰西,尤其是以哈贝马斯的理论为基础,更加注重志愿性社团这一市民社会的主体。市民社会的发展对中国的法治建设意义重大,它不仅可以克服政府推进型法治道路的内在悖论,也可以提高公民的法治意识,实现社会的自我管理。  相似文献   

17.
黑格尔的<法哲学原理>一书把市民社会的特殊性与国家的绝对性相统一,实现了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这种建构国家和社会关系的模式,对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18.
《商》2015,(43)
本文尝试从治理的角度分析看待市民社会与公民社会的差异性,并结合我国社会现实,论述公民社会下志愿服务组织的意义所在。  相似文献   

19.
邓正来先生曾被人誉为“学贯中西的大师”.对市民社会的研究,尤其是对“中国市民社会”的研究,是其多项“填补中国社会科学空白”的研究之一.但是,经过研究发现,所谓“市民社会”其实质就是资本主义的政治、经济制度.其研究的目的,在理论上,试图否定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否定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和意识形态;在实践上,将台湾作为中国大陆的学习典范,像东欧和前苏联那样“和平演变”,用所谓的国家与市民社会模式取代社会主义的政治、经济制度.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的市民社会理论随时代的发展在当代开始演化.各时代的哲学家的市民社会理论基础在于其所面对的现实历史,是对其时代之现实的理论抽象.因此,市民社会理论并不是一个终极的理论,它内含广阔的理论发展空间.本文通过对理论的梳理发现,市民社会理论从马克思向西方马克思主义者的演化过程彰显了双重性格:随社会结构的变迁而嬗变的同时蕴含着"政变世界"的永恒主题,这也正是市民社会理论演化的内在逻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