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汲取周朝实行分封制导致分裂与动乱的教训,以及为了应对来自外部、内部的种种挑战,秦国果敢地选择了郡县制。秦朝采用郡县制是其政治制度客观限定的结果,既有为了加强对六国故地及边远地区政治控制的原因,也有秦始皇及其下属政治家个人的原因。秦国秦朝实行郡县制,适应了当时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发展,体现了历史的合理性和科学性,实践结果是利大于弊:秦国实行郡县制,为秦国的富强和兼并统一作出了制度保障;秦朝实行郡县制,大大巩固和稳定了秦朝中央集权统治和全国统一。秦国秦朝郡县制奠定了中国地方政治行政体系的基础,构建了两千多年中央集权封建王朝的基本框架,而郡县制支撑的国家民族统一的思想一直深深地影响着后世。  相似文献   

2.
在重农思想的指导下,秦政府设置了地方农官机构,县、乡、里都设置了相应的农官,形成了严密的、卓有成效的农官体系。这为秦国及秦朝农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制度与组织保障。文章考证了秦国及秦朝地方农官的建置,介绍了地方农官的职责,分析了地方农官的特点,阐述了地方农官对秦国及秦朝农业、军事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秦国在商鞅变法中,通过建立什伍制度,将整个国家置于高度军事化的基础之上;实行分户令,以分割宗族组织,增加兵员和赋税收入;鼓励农业生产,为军事活动奠定坚实的经济基础。这些改革都是从战争的目的出发的,经济社会的各方面均服从于战争,具有鲜明的军国主义导向。商鞅变法彻底改变了秦国的经济社会结构,实现了经济社会的转型,影响非常深远。战争目的无疑是秦国经济社会转型的主要动力。  相似文献   

4.
秦国及秦朝开发西部的基本模式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国家政权有组织地开发西部,是从战国时期秦国开始的.秦襄公立国至秦朝秦二世期间秦政府曾不断地全方位地开发西部.从开发模式而言,既有军事征服、设置郡县、移民实边等军事、行政层面的开发,也有发展交通、发展农业和移风易俗等产业及文化层面的开发.正是这些开发行为,使得秦国由弱变强,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专制皇朝的统治者.而且这种开发模式,成为中国封建政权对边疆开发的基本模式.  相似文献   

5.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经济基础不能是国家资本主义性质的公营企业,同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也不能以混合所有制企业为经济基础,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虽然基本经济制度规定允许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但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经济基础只能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包括社会主义农业集体经济和社会主义公有制企业。而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建立经济基础的社会主义公有制企业必须是成功改革后的国有企业。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完成国有企业改革的历史使命,不仅需要精准的顶层设计,更需要有科学的理论指导。缺乏创新理论指导的实践,只能是盲目的实践或重复的实践,不可能是可取得重大改革成果的实践。制造飞机需要先有理论,进行国有企业改革同样需要先有理论。中国经济理论界必须认识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经济基础必须而且只能是改革成功后的社会主义性质的国有企业。没有国有企业的社会主义改革取得成功,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完善和发展。  相似文献   

6.
秦国及秦朝持续不断地兴修了大量的水利工程。这些水利工程的修建,反映了秦文化重农、重功利的文化价值观。秦水利工程修建反映出的秦文化功利观是分层次的:国家“功利”居于首要地位,“百姓飨其利”仅次之,最后才是个人功利;注重实效和实事求是的态度,以及科学的设计是秦文化功利观的重要体现;注重质量和严格管理是秦文化功利观在水利工程中的具体落实。秦国及秦代兴建的诸多水利工程在促进农业经济发展,造福当地人民的同时,还担当了文化媒介和载体的作用,有力地促进了秦文化的扩散和与其它文化的交流、融合。  相似文献   

7.
在以农业为主的中国古代社会中,国力的竞争实质是农业经济的竞争。秦国在秦简公时为了抵御强大的魏国侵凌,在井田制的基础上实行"初租禾"政策。秦孝公任用商鞅进行变法,实行土地制度变革和奖励农耕的政策,通过发展农业,增强了秦国的争霸实力。秦汉以后,中国历代封建政府所推行的农业政策,实质上是战国时期秦国农业政策的延续和发展。  相似文献   

8.
中国在春秋战国时期出现区域市场经济,由于秦朝统一了文字、度量衡、修建了贯通全国的驰道,形成了全国性市场经济——"农业手工业市场经济"。汉承秦制,巩固了全国市场经济。这就为中国的长期统一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这也是中国历史上统一的时间比分裂的时间长的根本原因。在历史上的十个超级大国中,有五个是中国的王朝(汉唐元明清)。大约有1 800多年的历史,这五个朝代又与当时亚非欧的五个超级大国通过丝绸之路有着紧密的经济联系,促进了东西方的文化交流。  相似文献   

9.
基于制度有效性和稳定性视角,将经济制度纳入异质性企业理论模型,推导出经济制度对出口二元边际的影响机理。在此基础上,采用2002—2019年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出口贸易数据,将中国出口增长进行结构性分解,并实证检验经济制度对出口二元边际的影响。研究表明,在制度有效性一定的条件下,制度稳定性越强,越利于中国出口二元边际扩张。同时,制度稳定性也是制度有效性影响中国出口二元边际的门槛条件,只有制度稳定性保持在一定的门槛值之内,制度有效性提升才能显著促进拓展边际扩张、阻碍集约边际下降。因此,为实现出口贸易持续稳定增长,需要通过不断深化改革提升经济制度质量,同时在改革过程中也要注意维护制度环境的稳定性,以此保证制度质量的循序渐进和前后衔接。  相似文献   

10.
改革、开放和发展的不同思路与流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中国改革中,已形成若干经济学派别,主要有:原生马克思主义经济思潮、创新马克思主义经济思潮、新自由主义经济思潮等。创新马克思主义经济思潮认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经济基础是“四主型”经济制度,即公有主体型的多种类产权制度、劳动主体型的多要素分配制度、国家主导型的多结构市场制度和自立主导型的多方童开放制度。  相似文献   

11.
封建社会初期的统治者面对种种错综复杂的矛盾不得不把廉政建设提上政治日程。秦汉时期的廉政制度建设主要体现在监察权与行政权相分离的监察制度、君主集权的职业官僚设置制度、选贤任能的官吏选拔任用制度、提升政绩效能的官员管理制度和惩防并重的廉政制度体系等几个方面。秦汉所创立的廉政制度不仅在当时的政治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而且对中国传统廉政制度的形成与发展具有奠基意义,对于我们当前廉政建设仍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2.
秦关中是华夏祭祀文化的重要发源地;秦的祭祀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自古以雍州积高,神明之映”,使郊祀文化获得了得天独厚的优势。秦人关中祭祀文化体系是逐步完善和发展起来的:首先,“秦襄公始封为诸侯,作西畴用事上帝”,建立了“畴祭”文化体系;其次,保持关中“唯雍四畴上帝为尊,其光景动人民唯陈宝”的民间信仰发源地地位;最后,建立了“皆在雍州之域,近天子之都”的全国祭祀文化核心地带。总之,秦奠定了中国封建时代祭祀文化的基础,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秦文化是秦人先民在立国、强国、实现大一统的过程中形成的以物质文明为主要标志的区域性文化,具有实用主义、功利主义和开放性、创新性等特征。秦文化中"开地千里"的农耕文化,圜道一统的思想文化,雄伟壮阔的建筑文化,融合中外的佛教文化,保健养生的医学文化,太虚气本的哲学文化以及崇尚修身观念、精神文明等精粹,已演绎为当代秦人务实开放、变革进取、包容互补、协调和谐等文化因子,在陕西社会经济发展中发挥着愈来愈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秦胡”,见于传世史籍和汉代简牍。文章以考古材料为主,结合河西简牍和民族史材料,对秦的西戎政策,部分西戎部族向河西的迁徙,先秦时期六盘山区域与河西走廊民族通道的畅通,汉代河西“秦胡”民族共同体形成等问题进行了分析。秦对西戎的政策在开发西部历史过程中发挥了积极作用,秦在对“秦胡”的管理中积累了丰富的管理少数民族事务的经验。  相似文献   

15.
秦文化具有鲜明的集权主义倾向,对稳固秦朝封建政治统治,维护国家的统一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而且对后来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重视法治而轻视德治,是导致秦朝灭亡的重要原因,也是后世的一个警鉴。秦文化追求浩大,追求奢华,使秦王朝兴建了不少浩大的工程。这些工程一方面加强了全国政治、经济、军事的统一,客观上也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但另一方面也加速了秦王朝的灭亡。  相似文献   

16.
移风易俗对秦文化变革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秦人历史上曾发生过两次大规模的移风易俗运动:商鞅变法和秦始皇"匡饬异俗"。前者是以知识精英为主体自上而下的改革,产生了以"功利""尚武"为主要内容的新时代精神,大大优化了秦文化,对秦国强盛,"横扫六合",最后统一中国起了决定性作用;但后者即秦统一后秦始皇的"匡饬异俗",由于秦始皇面临着更复杂的形势:六国鄙视与抵抗,部分知识精英由君主的同盟者变为敌对者,分化瓦解了文化改造运动阵营的力量,因此,其远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且因此加速了秦帝国的灭亡。  相似文献   

17.
区域经济视域中秦文化研究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区域经济视域中的秦文化研究亟需在文化经济学层面开辟出一些相对具体的研究领域。一是秦文化在市场经济中的价值挖掘与重塑问题,应从现代性角度挖掘秦文化的内在人文精髓,正视其深层中的秦文化圈与区域经济视域下的大关中经济圈具有内在契合性;秦文化的相关研究应该立足于大关中经济圈的现实,从文化资本角度为大关中经济的腾飞打造坚实的文化根基;三是秦文化自身的产业化问题,秦文化圈具有文化产业的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应从经济与文化交叉的角度深入作域文化产业发展模式问题;四是区域间跨文化经济交流合作问题,秦文化研究应在跨省际、跨区域的横向文化交流合作中对其内在关系进行宽领域、多视角的全面研究;五是在研究中引入新范式问题,应有效借鉴文化资本、社会资本、人力资源、企业文化与企业家精神等一些新的分析范式,推动相关研究的深入拓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