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运用文献法和比较分析法,研究梳理金融稳定委员会、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等机构发布的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监管的相关文件,分析与评估了当前全球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的评估方法和监管政策。同时,参考美国、英国、澳大利亚以及荷兰在2008年次贷危机后的金融监管改革措施以及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监管制度的设计,结合中国目前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监管的进展以及金融监管的形势,指出中国应改变现有的"一行三会"监管模式,采取"央行+微观审慎监管局+金融行为监管局"监管模式。  相似文献   

2.
运用文献法和比较分析法,研究梳理金融稳定委员会、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等机构发布的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监管的相关文件,分析与评估了当前全球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的评估方法和监管政策。同时,参考美国、英国、澳大利亚以及荷兰在2008年次贷危机后的金融监管改革措施以及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监管制度的设计,结合中国目前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监管的进展以及金融监管的形势,指出中国应改变现有的"一行三会"监管模式,采取"央行+微观审慎监管局+金融行为监管局"监管模式。  相似文献   

3.
时蕾 《大众商务》2010,(16):112-112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爆发于美国的次贷危机迅速演变为一场横扫全球的国际金融危机,在这场危机的背后隐含的是当前国际金融危机的全球化特征。然而,与金融危机全球化相对的是国际金融监管体系的不足,监管体系的不足大大降低了金融监管的有效性。因此,通过对现代金融危机的反思,改革当前国际金融监管体系更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爆发于美国的次贷危机迅速演变为一场横扫全球的国际金融危机,在这场危机的背后隐含的是当前国际金融危机的全球化特征.然而,与金融危机全球化相对的是国际金融监管体系的不足,监管体系的不足大大降低了金融监管的有效性.因此,通过对现代金融危机的反思,改革当前国际金融监管体系更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此次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全球各主要经济体都深刻认识到,维护金融体系稳定迫切需要在现有微观审慎监管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和完善以宏观审慎监管为主要内容的金融监管体系。巴塞尔协议Ⅲ对全球银行业控制系统性风险、维护金融系统稳定提出了更严格的监管要求。文章结合中国银行业的发展现状,通过对巴塞尔协议Ⅲ主要内容的梳理,对金融监管机构如何在遵循巴塞尔协议Ⅲ的基础上构建有中国特色的宏观审慎监管制度框架、充分发挥银行业在促进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提出了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6.
2008年爆发的金融危机显示欧盟原有的金融监管体系即莱姆法路西框架有较大缺陷.本文详细分析了该框架存在的主要缺陷,并从三个方面阐述了欧盟在金融危机爆发后对该框架的修改和完善.结合中国实际,本文提出了欧盟金融宏观审慎监管改革对中国进一步推进金融改革的启示.  相似文献   

7.
随着金融危机的爆发,保险业的监管和发展同样也面临严峻挑战。二十国集团(G20)、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金融稳定理事会(FSB)等国际组织,美国、日本等国家政府和监管机构采取措施应对危机,以维护金融稳定,对在国际和国家两个层面都建立并实施有效的宏观审慎监管框架达成共识。保险业作为金融系统的一部分,也应该调整其监管模式,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本文适应了金融理论发展的趋势,讨论保险监管模式的改变的原因、必要性及其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8.
我国现有金融监管体制存在的问题主要是金融监管法律制度不够健全、金融监管目标与内容及方式存在缺陷、缺乏信息共享机制和统一协调机制以及忽视对金融消费者利益的保护。后金融危机时代,我国金融监管体系改革应该坚持宏观审慎监管原则,建立统一协调的金融监管机构。  相似文献   

9.
防范金融风险是金融工作的永恒主题。商业银行同业业务通过隐匿信贷资产规避微观审慎监管,而宏观审慎监管在理论上能够防止金融机构的监管套利行为。宏观审慎监管对商业银行通过同业业务进行监管套利行为产生影响。本文通过搜集商业银行财务数据构建商业银行同业业务规模指标及宏观审慎监管和微观审慎监管压力指标,以商业银行同业业务规模变动刻画其监管套利行为。首先,分析了微观审慎监管压力对商业银行监管套利行为的影响;其次,在模型中加入宏观审慎监管压力指标,分析了宏观审慎监管压力对商业银行监管套利行为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宏观审慎监管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有效防止商业银行通过同业业务规避监管,但针对同业业务的资金拆出方和资金拆入方的政策效果具有差异性。  相似文献   

10.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世界各国对金融风险压力的测试逐渐从基于微观审慎监管的关注个体金融机构经营风险向基于宏观审慎监管的关注金融体系系统性风险转变,具体表现为压力测试模型融合了偿付能力风险和流动性风险。但系统性金融风险压力测试模型主要采用的还是银行业的微观数据,反映出监管当局希望通过控制银行业的经营行为来防止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发生与传染,是一个从微观到宏观的逐渐上升的监管思路与过程。应进一步明确系统性金融风险压力测试是金融风险管理的工具之一,与其他风险管理工具是互为补充的,也具有其局限性;要基于中国国情完善压力场景的设计,并借鉴最新研究成果设计有效的压力测试模型,进而提高金融风险管理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1.
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危机爆发后,金融消费者保护与审慎监管的关系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和思考。在深刻反思危机原因后,美国出台了《多德—弗兰克华尔街改革与消费者保护法》,设立独立的金融消费者保护机构,实现了金融消费者保护与审慎监管制度上的分离。与此同时,英国也颁布了金融监管改革新方案,计划于2012年前通过立法建立消费者保护与市场管理局,负责金融消费者保护和金融业务监管。加强消费者保护已经成为全球范围内金融监管制度改革和相关立法的重要内容,消费者保护与审慎监管分离并由一个机构集中承担这一职能的新格局正初见端倪,成为整合统一监管与分散监管、功能监管与机构监管等不同模式的监管新体制。  相似文献   

12.
银行业对金融危机反思的重要成果之一,就是宏观审慎监管的原则得到监管层的高度重视,银行作为货币金融业务的特许经营企业,在继续推进完善法人治理和建立现代银行制度的同时,应当用历史和辨证的态度理解新监管要求背后的逻辑,从微观与宏观并重入手来完善和改进风险管理体制和机制,增强抵御全球、区域和周期性系统危机影响能力,提高银行经营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3.
稳妥发展金融科技,加速实现商业银行数字化转型,已成为现阶段及未来一段时间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核心内容。基于金融科技的“赋能”效应和“挤出”效应,考察了宏观审慎监管下金融科技对银行风险承担的影响机制。研究发现:商业银行发展金融科技整体上能降低银行风险承担,但贷款结构调整、银行竞争程度分别在金融科技影响银行风险承担的过程中发挥着竞争性的间接作用,此外,宏观审慎监管对金融科技“赋能”效应有正向调节作用,而对金融科技“挤出”效应有反向调节作用。研究从银行成立金融科技子公司的视角出发,为商业银行发展金融科技和监管部门制定宏观审慎监管政策提供了理论探讨和经验证据。  相似文献   

14.
从宏观审慎政策的来源入手,多角度地全面展示宏观审慎政策的目标,根据不同的标准划分工具类别和内容。结果表明,宏观审慎政策内容丰富、体系完整,需要注重与已有金融监管政策的衔接连贯。中国需立足国情、全面学习,尽快推行宏观审慎监管。  相似文献   

15.
新巴塞尔协议在此次金融危机中暴露出的制度缺陷主要是机构监管模式的失效和微观审理监管理念的不足。在金融创新背景下传统的机构监管模式已不再适应有效监管的需要,微观审慎监管理念也无法有效地防范系统风险的爆发,建立功能监管模式、确立宏观审慎监管理念是防范系统风险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6.
17.
后危机时代,发达国家都通过修改现行的法律加强对金融消费者的保护,“金融消费者”的概念已成为了世界各国的共识。而我国关于“金融消费者”的概念在法学界一直存在争议,法律上更未明确其定义,导致现实中金融消费者的权益受到侵害时无法得到法律的有效保护。在混业经营的大金融背景下,金融商品与服务的综合化使得证券投资者、存款人、保险人的身份具有了共同的性质,将存款人、保险人与证券投资者依据金融领域进行划分,以不同的立法对其进行保护已失去了实际的意义。因此,应借鉴发达国家对“金融消费者”的法律界定,结合我国实际,确定“金融消费者”法律概念,制定《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专门法,以有效保护金融消费者权益。  相似文献   

18.
19.
金融衍生品的国际监管改革及其借鉴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金融衍生品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经过短短40年左右时间的发展,已经在金融经济活动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金融衍生品的出现,主要是为了满足投资者规避风险的需求,同时具有价格发现和繁荣市场的作用,但是其同时也带来了高杠杆程度、容易滋生和传播风险、误导价格和破坏市场等问题。2008年爆发的全球金融危机中,不但使金融衍生品市场受到重创,而衍生品的不当创新更被认为在危机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危机爆发后至今,主要发达国家和巴塞尔委员会等国际监管机构,针对衍生品的监管理念和方法,努力进行变革,核心是使金融衍生品的监管趋于全面、严格,并重视系统性风险。对我国而言,在金融衍生品尚未蓬勃发展的情况下,如何对金融衍生品实现有效监管的同时促进金融创新,是监管改革的重点。  相似文献   

20.
在宏观审慎管理下,防范系统性风险是主要的目标。自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系统性风险防范的重要性日益被各国学界、货币当局所重视。近年来,我国部分地区信贷风险事件逐步增多,不良贷款率有所反弹,区域性的信贷风险防范压力明显增加。作为风险测量的重要工具,夏普模型在银行业系统性风险测量中虽已有所应用,但也存在不能针对区域、非上市银行等问题。因此,将夏普模型的应用进行扩展,创造可以针对区域信贷领域系统性风险的测量方法在当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只有准确测量了系统性风险,才能基于宏观审慎管理的理念,有效防范区域性、系统性信贷风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