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些地方由于管理不善,不少公车司机与不法汽车修理厂家互相勾结,利用公车修理吃回扣,虚报修车费用,从而造成公车修理的费用极其高昂。一些公车司机利用汽车修理捞取好处的经济违法犯罪案件频频发生。有人算了一笔帐,一辆公车1年多花1000元,一个中等城市拥有公车都在1万辆以上,那么就意味着将有10O0万的国有资产无声无息的流失了。对于公车修理上的回扣等不正之风已到了价合理不可的时候了。公车修理回扣现象面面观——百货商品变零件。一些修理厂家挖空心思稳住汽车司机勤上门修理车,司机需要什么就回扣什么。在沿海Y市,到个体或…  相似文献   

2.
伫立国道之旁,只见车流如织,尤其是那些各式各样的铮光闪亮的轿车,风驰电掣,穿梭奔忙,更为引人瞩目,令人不由得感叹“汽车文明”给我们带来了快捷、舒适和高效。然而稍加观察,就会发现:这些轿车,十之八九是公家车,而在这一辆辆南来北往的公车中,有不少却是在忙私活。这种公车私用的问题,以及公车制度中存在的种种弊端,产生了严重的负面效应。在各项改革日益深化的今天,公车改革已经成为一个绕不开的话题,亟须摆上议事日程。  相似文献   

3.
从1998年国家体改委提出公车改革计划至今,陆续有一些地方试点改革。这些改革多是以现有的公车实物福利为基数,将其折算为货币收入,发给机关干部。于是,不断有人指责,公车改革怎么成了变相给公务员涨工资?原来小汽车只有少数人经常使用,现在发补贴却人人有份……  相似文献   

4.
维嘉 《中亚信息》2005,(12):7-8
哈萨克斯坦汽车市场经历了上世纪90年代的一段波折后,呈现出持续发展的态势。以小汽车为例,1991年小汽车占哈国汽车总量的61%,20世纪90年代中期小汽车销售量的年均增幅为5%,1996~1998年出现下降,从1999年起小汽车的销量又开始增长。目前,仅在阿拉木图地区小汽车就早已超过了30万辆。专家预计,到  相似文献   

5.
据全国政协十届一次会议[第0225号提案]显示,“八五”期间,我国公车耗资720亿元,年递增27%,大大超过了GDP的增长速度。20世纪90年代后期.我国约有350万辆公车.包括司勤人员在内耗用约3000亿元人民币,公车的不合理消费已成为各级财政的沉重负担,公车消费还成为财政支出的一个黑洞,成为滋生腐败的温床。目前,全国许多省份、地区已经兴起了公车改革,以缓解地方财政压力和抑制官员腐败。公车是国家行政机关和社会团体用公款购买、用于公务活动的车辆,司机工资、用油、修理等全部由公款支付。中国现行的领导干部按级别配备公务用车的制度,产生于计划经济时代。这一制度确立的本意是为了节约领导干部办公的时间或交通费用(即降低交易费用,这是政  相似文献   

6.
公车改革要达到什么目的?回答这个问题,先要看现行公车制度存在哪些弊端。以笔者之见,最大弊端有二:一是太多公车成为私家车,让一些地方财政不堪重负;二是公车不是从方便工作的角度配置,而是成为一种  相似文献   

7.
传媒精点     
时评从北京封存公车说起背景:中非论坛期间“,北京城市交通顺畅,秩序井然”。据北京市交通委副主任刘小明介绍,这完全得益于诸如“封存49万辆公车、增加公交运力、错峰上下班”等措施。他表示,论坛结束后,对一些市民普遍欢迎的措施,北京市准备经过研究调整使之长期化。(《华夏时报》11月7日)应该说这些临时应变措施,对缓解北京市交通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当然,由封存公车引出的公车改革,从根本上说是一件知易行难的事,这其中必然会因为牵涉到许多部门、特别是许多官员的利益,而受到不少部门的无声抵制。但事实胜于雄辩,49万辆公车被封存,…  相似文献   

8.
汽车工业必须走规模经济的道路。一辆汽车由几万个零部件组成.每种零件其生产几百个、几千个。甚至几万个也都不会达到经济批量。只有选到几十万、几百万个的批量生产,规模经济潜在效益才会充分发挥出来。以小汽车为倒,根据技术评估测定.小汽车生产的临界经济规模是200万辆。  相似文献   

9.
前段时间,新华网报道了山东省级机关9000多辆公务车在一个星期中排号轮休一遍,并没有明显影响到办公效率。并分析指出,公车改革深入其实大有天地。  相似文献   

10.
正日前,《关于全面推进公务用车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和《中央和国家机关公务用车制度改革方案》出台,由此标志着覆盖全国的公车改革全面启动。公车改革势在必行本无疑义。我国公务用车即使不考虑滋生腐败、激生民怨等衍生"灾害",仅从最窄口径的经济视角观察,其弊端起码还体现在:一则总量增长过快,公车耗费已经严重挤占其他更为必要的财政支出;再则公车支出效率太低,有资料显示,我国公车平均使用率仅为出租车1/5,但运输成本却要高出6~7倍。正因为公车之弊人皆可见,自上世纪90年代起,已经在不同层级、不同地区持续试行公车改革。不过这些改革试点用意虽好,但多囿于一时一地。如今回过头来总结这些改革试点的经验教训,最突出的启示当在于不要想当然地以为公车改革不触及基本制度框架,而且改革的目标也相对明晰,因此只要上级决心下定,成功只是旦夕间事,即使自上而下  相似文献   

11.
2007年上半年俄罗斯市场的小汽车销售额为206亿美元,同比增长51%;销售量为116.5万辆,同比增长28%,外国小汽车的销量再次超过国产汽车。2007年1~6月俄罗斯市场上进口的外国新小汽车的销售量达到51万辆,销售额达到132亿美元;俄罗斯产小汽车的销售量为30万辆,销售额为24亿美元;俄罗斯产外国品牌小  相似文献   

12.
王有祥 《走向世界》2008,(14):58-59
⊙性格测试: 1、面对压力你会找人倾诉还是自己解决? 2、在您还需要依赖公共交通的时候,先后来了两辆您要乘坐的公车,前面一辆拥挤,后面一辆空闲,坐哪辆? 3、成功和快乐会选哪个? 4、你习惯据理力争吗?  相似文献   

13.
俄罗斯汽车市场现状及发展前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生产2006年俄罗斯共生产汽车1 498 149辆,比2005年增加10.8%。其中,生产本国品牌小汽车1 173 624辆(2005年为1 068 764辆),货车248 233辆(206 997辆);组装外国品牌小汽车276 185辆(157 727辆),货车8 937辆(2 944辆)。  相似文献   

14.
刘佳伊 《开放潮》2003,(6):42-43
公车,即由社会集团公款购买、使用的轿车,在中国曾占到90%以上的绝对优势。今年“两会”期间,一些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在提案发言中纷纷呼吁:治理公车使用中存在的腐败现象,公车改革势在必行。沉重的负担 轿车在新中国成立初期一度是严格按官阶分配使用的“官车”,只由高级干部享用,县团级以下的官员只能配用吉普车和自行车。1984年,这一规定撤消,干部用车的基数陡然上升。第二年,中国一下子进口轿车、面包车20万辆,超过前30年的总和。 据报道,公车无限膨胀急速地把经济拽进一个可怕的“怪圈”。国家一只手投资造轿车,一只手掏钱把轿车几乎全部买下,随着“公车”数量的激增、档次的攀升,财政日益不堪重负。  相似文献   

15.
公车不改不得了在河南某国家级贫困县,该县交通局办公室的一位同志告诉记者:“我们局有7辆小车,局长一正四副,一个书记外加工会主席,一人一辆,都配有专职司机。”和这个局的领导一样,该县正科级干部是每人一台高档小车。而这个穷县的教师和机关干部,工资动辄被拖欠数月。  相似文献   

16.
南方 《走向世界》2014,(27):16-29
时下的烟台,正被色彩包裹着:红砖绿瓦,蓝天白云,碧色海水,骄艳太阳……看不见的数字信号以无线电波的形式,在港城上空穿梭交织,带来远方的消息,送出这块土地最新鲜的资讯;一辆辆小汽车在繁华的街巷里穿行疾驰,将这里的山海相连,把这里气息带到所能去到的每一个角落……  相似文献   

17.
宋圭武 《发展》2014,(9):5-5
正面对公车诸多问题,如何改,社会各界都进行了积极讨论。从我国各地车改试点看,大致有三类模式:一为公车货币化,二为公车集中管理,三为两者模式的结合。在国外,一些国家在配备公车的导向上,总的原则是:一是坚持方便工作,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二是坚持尽量为纳税人节省开支。在具体规定上,各国有所不同。客观看,本次公车改革的积极意义是十分明显的,尤其是有利于大幅度减少公车消费支出,但也有许多不足之处。一是有些公务员为  相似文献   

18.
日前,《关于全面推进公务用车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和《中央和国家机关公务用车制度改革方案》出台,由此标志着覆盖全国的公车改革全面启动。公车改革势在必行本无疑义。我国公务用车即使不考虑滋生腐败、激生民怨等衍生"灾害",仅从最窄口径的经济视角观察,其弊端起码还体现在:一则总量增长过快,  相似文献   

19.
央企用车现状:国资委开会,大院停满奥迪;某央企领导班子“一人一车一司机”2016年底前完成;主要负责人保留公用,副职责任人可选公车或公务交补,退休离任等取消配车“没想到退休前,还是赶上了(公车)改革。”开了一辈子车的58岁央企司机李军说。在中央国家机关公车改革全面完成,公车改革逐步深入之时,2月17日,中央公务用车制度改革领导小组  相似文献   

20.
春节期间,笔者回乡探亲。沿途四通八达的乡村水泥公路上,不时驶过一辆辆新颖别致的小汽车、摩托车……农村交通的巨变,给笔者留下了难以磨灭的深刻印象。 但许多农民朋友和基层干部也纷纷反映,乡村公路在改变农村面貌、提升农民生活质量的同时,也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一是路幅偏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