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奇迹震撼了世界,其根本原因在于:中国不相信任何教条,从国情出发走出了一条适合自己的现代化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国奇迹的根本保障.新中国前30年的经济建设成就则为后来的经济起飞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现实依据,其形成经历了新中国的社会主义改造、中国特色计划经济和改革开放三个阶段。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了决定性胜利。新中国在全面恢复国民经济之后,随即从新民主主义经济转向社会主义经济,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造。中国特色计划经济虽然有一定的理论指导,但主要还是在摸索中前进。“只争朝夕”成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一个写照。随着时间的推移,传统体制日益僵化。到中美、中苏关系的改善与缓和,中国经济发展迎来历史机遇期。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了改革开放方略。到2010年中国经济总量已经跃居世界第二位,随后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这是中国经济规模发生质变上了台阶的标志。  相似文献   

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我们党在长期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历经艰辛探索而逐步开辟出来的,是一条实现中国繁荣富强和中国人民幸福安康的正确道路。这条道路从经济、政治、文化、党建等方面坚持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体现出了鲜明的中国特色。因此,这条道路是我们必须长期坚持的发展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构成内容。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国际化,有助于打破西方经济理论话语霸权,扩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影响力;有助于澄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及其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性质认识误区;有助于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不断繁荣发展,并使之充满生机活力。为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国际化,有必要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学术研究国际化;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传播渠道国际化;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实践成果国际化。  相似文献   

5.
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发展道路问题一直笼罩在西方中心论的话语体系中,"向西看"一直是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主要的经济发展路径选择.然而,中国改革开放40年来创造的中国奇迹向世界宣告中国道路的科学性和先进性.中国在现代化道路的前进过程是不断打破西方中心论的过程.中国对西方的超越,表面上看是经济的成功超越,本质是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的超越.中国在未来的发展中,不能受控于西方中心论,要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维护和坚持民族自尊和民族自信;要通过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推进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  相似文献   

6.
党的十七大报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进行了科学的概括。根据十七大精神,按照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人五个方面的划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基本特征可概括为通过改革开放发展社会化生产力等十个方面。  相似文献   

7.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由之路,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前提是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的前提是加深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知、认同;并认清新自由主义的本质,坚决遏制其对道路自信的消解。  相似文献   

8.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是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逐步确立起来的。党的十七大报告科学地界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的内涵,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内在统一。我们要深刻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定不移的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胜利努力奋斗。  相似文献   

9.
回顾20年来我国改革开放的实践,是邓小平理论指导我党开辟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所有制结构改革的新路。我国的非公有制经济就是从无到有,经历了由对立到“有益补充”、再到“共同发晨”的过程。坚持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是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要认真学习并势力掌握以提高认识,使非公有制经济走上稳定、健康的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10.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形成和发展的内在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深入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科学内涵和理论体系,需要准确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形成和发展的内在规定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形成和发展,是一次又一次的思想解放、理论突破与实践探索互动的过程。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及学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形成和发展的理论源泉,改革开放条件下的中国经济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形成和发展的实践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形成和发展还借鉴和吸收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许多现代文明成果。  相似文献   

11.
毛泽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创建奠定了基础,邓小平创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江泽民、胡锦涛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们党在新时期的理论主题和实践主题,是科学社会主义的一次历史性飞跃,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伟大创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我们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创造性地提出的科学理论和选择的正确道路。  相似文献   

12.
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是从中国国情出发推进的城镇化发展道路,是世界城镇化道路的一般性和特殊性的统一。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是城镇化与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城镇化与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城镇化与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统筹发展,市场推动和政府导向相结合,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完善中国社会经济结构,促进中国现代化进程的道路。  相似文献   

13.
由中国经济规律研究会和南京财经大学联合主办,南京财经大学经济学院、科研处承办的中国经济规律研究会第十七届年会于12月1日在南京财经大学召开。开幕式上,南京财经大学副校长许承明教授主持会议,中国经济规律研究会会长杨圣明致开幕词,南京财经大学校长徐从才致欢迎词,江苏省委常委、省委宣传部部长孙志军出席并讲话,著名经济学家刘国光与会发表主题演讲,来自全国各地的80余名专家学者围绕“创新、发展、和谐”的主题,从多方面、多视角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对如何实现科学发展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我国当前经济中的热点问题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创新与中国化等问题进行了广泛、深入、具体的研究和探讨。一、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1.中国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刘国光教授从目前贫富差距扩大的形势,强调了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性。他指出,改革开放以来,实行让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带动大家共同富裕的方针。经过近30年的改革实践,社会阶层分化,收入差距大大拉开,但还没有来得及进行先富带后富,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这对于经济的大发展,暂时是有利的;同时也带来深刻的社会矛盾,引起公...  相似文献   

14.
<正>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重大战略部署,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全面推进小康社会建设的必经途径与重要任务,既涉及亿万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及农民增收,又关系到广大城市居民切身利益。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作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组成部分,坚持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就必须走出一条符合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所以选择走中国特色城  相似文献   

15.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在这条道路探索过程中所形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提出的科学理论和选择的正确道路。这条道路之所以能够引领中国的发展进步,关键在于它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根据中国实际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  相似文献   

16.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对世界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与模式的丰富与完善,为当今世界两大时代主题的解决提供了新的范本和路径,是对传统现代化道路的超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对广大发展中国家具有极大的借鉴意义和示范效应。  相似文献   

17.
历史上的九个经济强国可分为三种类型,按其特色大致分为四种崛起模式;改革开放以来,形成中的有中国特色的经济发展模式创造了世界经济发展史上奇迹;正在形成中的有中国特色的经济发展模式的已具有六个方面的本质特征;重视中国经济发展模式成长中的困境;加大制度创新,突破发展障碍。  相似文献   

18.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创新中不断丰富和发展起来的。实践创新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理论创新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制度创新则构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创新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焕发出勃勃生机。  相似文献   

19.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个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三位一体"所构成的科学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来源于实践、指导实践、在实践中不断创新和发展,具有鲜明的实践特色。  相似文献   

20.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比较优势集中在三个维度:从历史维度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人民创造历史的实践之路,具有与时俱进的优势;从中西比较的维度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复兴之路,具有执政党的宗旨优势;从未来的视野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共同理想和远大理想的结合,具有凝聚人心、整合社会力量的优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