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互联网金融快速发展,网上银行、支付宝、微信支付等移动支付手段层出不穷。毋庸置疑,我们已经进入一个互联网金融时代,在这样的背景下,对于传统商业银行的发展,既是一个巨大挑战,又是一个前所未有的机遇。本文在基于互联网金融时代背景下,阐释了互联网金融和传统商业银行的相关特征,并且为互联网金融背景下商业银行的竞争策略进行了一些论述。  相似文献   

2.
洪娟 《武汉金融》2014,(3):8-10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互联网金融模式迅速兴起,给商业银行发展带来"鲶鱼效应"。互联网金融给国内金融市场带来的影响是一把双刃剑,对商业银行传统业务模式意味着既是挑战,也是机遇。本文比较了互联网金融和商业银行在国内金融市场上的竞争优势,揭示了互联网金融背景下,商业银行的竞争短板与战略契机,并提出了商业银行应对的竞争策略。  相似文献   

3.
周刚 《河北金融》2016,(10):39-40
互联网金融依托大数据和云计算技术,以便捷支付、小额借贷、稳健理财及多平台服务等优势,近年呈爆发式增长,在小微企业、个人借贷领域与商业银行形成明显的竞争态势.本文分析现阶段国内互联网金融与商业银行的优势及不足之处,一定时期内商业银行与互联网金融将处于竞争合作状态,商业银行应充分利用自身优势,积极应对,通过良性竞争不断完善金融产品与市场层次,持续改进客户服务体验,增强小微企业金融服务,通过适度合作实现资源优势互补,互助共赢,促进金融服务质量的不断提高.  相似文献   

4.
自2013年开始,中国互联网金融发展迅速,并凭借其大数据及平台优势,不断从网络购物、手机支付、供应链服务、资金清算等多方面对传统商业银行的金融中介地位造成挑战和压力.为应对互联网金融兴起所带来的金融生态的改变,商业银行需要清醒地认识到互联网金融的优势及其特点,并广泛借鉴互联网的大数据思维和平台策略对现行商业银行的技术手段、数据挖掘、精准营销以及信用体制等多方面进行改进,借以适应金融生态的变革,稳固商业银行的金融核心地位.  相似文献   

5.
本文总结了互联网金融的渠道特性,分析了互联网企业与商业银行的渠道竞争格局,并就商业银行未来渠道建设得出若干启示。研究结果表明,互联网企业在支付结算特别是线上小额支付结算领域将对商业银行形成较大挑战;在代理理财和负债业务领域对商业银行造成分流,带来成本效益压力;在资产业务领域更多起到对银行信贷的补充和少量替代作用,难以撼动银行主导地位;最值得关注的是互联网企业软硬件结合竞争客户入口对银行客户资源的持续分流。商业银行已对互联网企业采取竞争性措施,但仍显不足,未来需在渠道建设方面采取更具针对性的措施。  相似文献   

6.
7.
近年来,以互联网金融为代表的现代信息金融技术,尤其是社交网络,电子商务,移动通信等把人类社会带入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大数据时代"。通过云端存储技术把社会上的各种基础信息进行整合分类调配,形成新的产业经验与价值模式。从2013年互联网金融元年开始至今,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和成熟对线下传统的实体行业及各大商业银行带来史无前例的冲击。在互联网金融急速发展与进步的背景下,如何发挥线下商业银行优势,提升竞争力值得探讨研究。  相似文献   

8.
《时代金融》2019,(6):15-16
随着大数据和云计算等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我国互联网金融获得了巨大的发展,并促使人们增加了对农村商业银行的关注。农村商业银行在面临巨大发展机遇的同时,也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在这样的背景下,农村商业银行想要获得进一步的发展,就需要重新审视互联网金融,进而制定新的发展战略,不断为客户提供更为优质的服务。本文主要就互联网金融下农村商业银行发展战略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9.
"互联网+"的发展趋势下要求各行各业都要进行创新,新的经济形态的出现必然是技术发展的结果,互联网金融的产生是"互联网+"与金融业结合的产物,互联网金融的出现是互联网技术对于传统金融业的一种改造。互联网金融的出现使得商业银行传统的金融市场垄断地位受到极大的挑战,商业银行面临着来自互联网金融企业的巨大竞争压力。互联网金融借助互联网大数据,在支付领域、消费信贷、融资理财等领域对商业银行的基础业务与表外业务都产生极大的竞争威胁,因此通过分析互联网金融背景下商业银行面临的竞争情况,从而提出具体的合作对策,为我国商业银行的发展提供对策建议,促进我国商业银行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0.
中国互联网的普及率已经高达89%,网名数量超过了5亿人。大数据和金融势必以后会出现交叉发展,论文对我国传统金融盈利模式和现在互联网金融的盈利模式进行了综合的分析和对比,运用博弈论分析大数据情况下商业银行对于互联网金融机构的选择问题,分析出当前商业银行和互联网金融只有合作才能达成共赢。并指出了当下实施互联网金融模式创新的瓶颈,并给出了创新模式相关的建议,提出了新型的盈利模式,旨在为以后我国互联网金融模式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1.
随着互联网技术和电子商务的迅猛发展,互联网金融模式应运而生,对传统银行的核心业务与盈利能力带来颠覆性、系统性、综合性、持续性影响;鉴于互联网金融自身的特殊性和政府介入的不断加强,短时间内,互联网金融还无法撼动和颠覆商业银行,面对来势汹汹的浪潮,传统商业银行应运用自身强大的资金优势,借鉴互联网思维模式,聚焦大数据信息处理和产品服务创新,实现二者的优势互补,顺势再起的同时,推动金融业进一步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12.
随着互联网技术和电子商务的迅猛发展,互联网金融模式应运而生,对传统银行的核心业务与盈利能力带来颠覆性、系统性、综合性、持续性影响;鉴于互联网金融自身的特殊性和政府介入的不断加强,短时间内,互联网金融还无法撼动和颠覆商业银行,面对来势汹汹的浪潮,传统商业银行应运用自身强大的资金优势,借鉴互联网思维模式,聚焦大数据信息处理和产品服务创新,实现二者的优势互补,顺势再起的同时,推动金融业进一步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13.
本文对互联网金融发展的模式及优势进行了分析,指出互联网金融的普惠性、融合性、高效灵活,将弱化商业银行的中介作用,对商业银行的盈利模式等产生影响。对此,本文从培养互联网思维、“应用端+云服务”的模式、加强大数据应用等七个方面阐述了商业银行的变革之路。  相似文献   

14.
农业银行“科技先行”战略符合互联网金融和大数据发展需要。“科技先行”需要银行具有更加前瞻性的技术研究和应用的观念以及战略思维,银行科技部门职能范围和工作内容也要随之主动前移。即:战略要前移,形成与全行发展战略相匹配的IT战略;规划要前移,实现业务和技术深度融合,展开具有前瞻性、实用性和稳定性的IT专项规划;标准要前移,大力推进企业级流程和数据标准建设,彻底解决重复创新、低效创新问题;需求要前移,确保业务需求先进性和时效性;服务要前移,推动科技服务由单纯的技术实施向IT全流程服务转变。  相似文献   

15.
适应互联网金融是商业银行产业升级的必然趋势,商业银行需要适应这一趋势,通过服务升级、业务转型等途径,谋取生存和发展之道。然而,当前我国商业银行在经营过程中尚存在诸多问题,与互联网金融发展趋势不适应。本文对这些问题进行系统梳理的基础上,提出了商业银行改革之方与发展之道。认为需要服务理念、管理模式与组织功能等方面切入,实现我国商业银行的功能转型。  相似文献   

16.
舒兰农村商业银行自2011年8月改制挂牌后,紧紧围绕人才战略、科技战略、法制战略和文化战略,坚持“农民致富银行、社区兴业银行和微企成长银行”的市场定位,扎根“三农”领域,积极探索差异化、特色化的创新发展之路,各项业务取得长足进步。但随着农村金融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在市场竞争中如何立于不败之地,竞争战略的选择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就舒兰农商行竞争战略选择进行重点分析论述。  相似文献   

17.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互联网金融在人们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而商业银行作为金融市场长期以来的主流部分,与互联网金融有着密切的联系.本文以互联网金融与商业银行的演进作为研究核心,先分析了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演进的影响,然后提出了推进互联网金融和商业银行良性发展应采取的具体措施,希望能为互联网金融与商业银行的演进提供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随着移动支付、大数据、云计算等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成熟,以互联网企业为代表的非金融机构快速介入金融领域,给以商业银行为主体的金融机构带来了严峻的挑战。本文以互联网金融的概念界定为切入点,结合互联网金融的发展现状,运用SWOT分析方法对商业银行在互联网金融时代的发展环境进行分析,探究商业银行在互联网时代的转型策略。  相似文献   

19.
2008年1月16日,《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经国家批准正式实施,自此北部湾经济区正式纳入国家的战略规划中。作为支撑、带动西部大开发的战略高地,深刻探讨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建设的重要性、必要性、存在的问题以及对策,对于提升广西对外开放开发合作水平及广西参与"一带一路"的建设都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20.
商业银行是我国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创新又是银行发展的生命线,在互联网金融的大背景下,一批批的互联网金融产品应运而生,使得商业银行的大量存款外流,使得商业银行的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商业银行必须对此做出回应,本文在此基础上运用规范的研究方法,结合我国商业银行的特征,探讨我国商业银行的金融创新能力的发展现状,以及相应的解决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