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祝继高  岳衡  饶品贵 《金融研究》2020,475(1):88-109
基于2005-2015年我国城市商业银行的样本,本文研究省级地方政府财政压力是否对商业银行信贷资金投向和信贷资源配置效率产生影响。研究发现,地方政府财政压力是影响城市商业银行信贷资源配置的重要因素。具体而言,省级地方政府的财政压力越大,省内城市商业银行投向地方国有经济部门的贷款比率越高。然而,信贷资源更多投向地方国有经济部门的银行有更高的不良贷款率和更差的会计业绩。进一步研究发现,在财政压力大的省份,城市商业银行投向地方国有经济部门的贷款比率越高,则贷款拨备率越低,这表明城市商业银行会通过盈余管理行为来应对监管压力。本文研究结论对商业银行监管以及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2.
李浩  孙兆东 《投资研究》2023,(5):109-125
本文采用2009年至2020年我国36家上市银行的季度数据,研究了政府外部治理效应对商业银行风险承担水平的影响作用。研究发现,政府监管能够降低银行风险承担,主要来源于银行权益资本比率提升;政府持股一般会提升银行风险承担,主要来源于银行业绩波动性上升,但如果政府为银行的第一大股东,则会降低银行风险承担;政府公共治理改善对银行风险承担的影响具有正反两方面效应;政府对银行绝对控股可能会削弱监管和公共治理改善对银行风险承担的作用,主要由于银行权益资本比率变化。基于研究结论,本文提出了进一步发挥政府外部治理效能促进银行风险管控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2010—2020年商业银行为研究样本,构建面板回归模型,实证检验盈余管理对银行风险承担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表明:(1)盈余管理对银行风险承担具有促进作用。相对于国有银行、股份制银行,盈余管理对城农商行风险承担的影响力度更大;相对于上市银行,盈余管理对非上市银行风险承担的影响力度更大。(2)信贷配置在盈余管理与银行风险承担的关系中承担着中介作用,盈余管理通过提高银行信贷配置规模促进银行风险承担,“盈余管理-信贷配置-银行风险承担”的传导渠道有效。(3)审计师变更对盈余管理与银行风险承担关系具有负向调节作用,即审计师变更会减弱盈余管理对银行风险承担的促进作用。(4)银行监管对盈余管理与银行风险承担关系具有负向调节作用,即银行监管力度的提高会减弱盈余管理对银行风险承担的促进作用。本文结果为规范银行盈余管理行为及防控银行业信贷风险提供了理论指导与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4.
乔海曙  张贞乐 《金融论坛》2006,11(11):48-52
对于银行突发事件,若处理不当则会演变成银行危机,乃至会对社会金融和经济产生严重影响。本文从内生性突发事件和外生性突发事件出发,探讨了“蝴蝶效应”导致发生局部银行危机的可能性;运用外部性经济学原理,对银行突发事件的负外部效应和风险溢出进行了探讨。对于突发事件与银行危机的解决,可以从监管机构与商业银行两个方面加强治理:对于监管机构而言,央行要发挥金融稳定职能实施外部援助,银行监管部门加强对商业银行的外部监督;对于商业银行而言,应加强内控机制建设,增强管理层对突发事件的预防和处置能力,防止工作人员道德风险的产生。  相似文献   

5.
本文选用2004~2014年我国宏观层面数据,建立模型实证研究银行业结构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研究发现:我国政策性银行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不显著;大型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和外资银行的发展会促使我国城乡收入差距的进一步扩大;城市商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非银行金融机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和邮政储蓄银行的发展在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过程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将股权结构纳入市场结构与银行效率关系的研究框架中,从公司治理角度分析市场竞争影响银行经营效率的作用机理,并采用2005~2015年78家城市商业银行的数据,研究市场竞争作为我国银行公司治理外部机制的作用效果。研究发现:市场势力越强的银行其经营效率越高;市场势力对银行效率的影响程度不因股权结构而异。研究表明:市场竞争未能发挥我国银行公司治理外部机制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本文基于2004~2009年城市商业银行数据,分析了我国城市商业银行的公司治理结构对其信贷行为、不良贷款和银行业绩的综合影响。本文研究发现股权结构是影响我国城市商业银行信贷行为和经营业绩的重要因素。第一大股东的控股能力越强,银行的不良贷款率越高,贷款集中度越高,经营绩效也越差;银行的大股东同样存在的"掏空"动机,第一大股东股权性质为地方政府的银行不良贷款率更高。而银行中的独立董事对银行大股东的"掏空"行为有着显著的抑制作用。我们还发现,股权结构会通过影响城市商业银行的贷款集中度和贷款流向影响银行经营业绩,从而揭示了股权结构影响银行绩效的作用途径和机制。本文的研究为银行公司治理与银行绩效之间关系提供了新的证据,同时对于加强我国城市商业银行的贷款风险控制、防范金融风险和加强金融安全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陈超  魏静宜  曹利 《金融研究》2015,426(12):46-63
本文研究我国不同类型的商业银行计提贷款损失准备的影响因素及其盈余平滑行为。我们发现当期贷款损失准备的计提与下一期不良贷款的变动存在显著的正相关性,同时,贷款损失准备被用来作为盈余平滑的工具,城市商业银行和非上市银行的平滑盈余现象更为明显。对于非上市的城市商业银行,发行债券或发行总量越多,使用贷款损失准备进行盈余平滑的程度越大,而新会计准则的实施对商业银行使用贷款损失准备进行盈余平滑的行为没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9.
准确量化商业银行风险承担,是有效防范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的首要前提和重要保障。基于2007-2022年中国377家商业银行微观数据,利用双边随机前沿模型分析方法,本文实证测度了风险管控效应和利润追逐效应对银行风险承担的影响程度。研究发现,风险管控效应和利润追逐效应的叠加作用最终导致银行实际风险承担高于前沿风险承担24.63%,即银行存在过度风险承担状况。通过细分样本分析发现,样本期间银行一直处于过度风险承担状态,且表现出较强的类型及规模异质性,即农村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以及小规模商业银行过度风险承担程度相对较高。本文研究还发现,银行竞争程度加剧会显著增加银行过度风险承担,支持“竞争-脆弱性”假说;金融创新能够削弱银行过度风险承担程度,验证了“金融创新促进论”假说。本文研究不仅有助于科学地评判商业银行风险承担状况,且对于当前维护金融系统稳定以加快建设金融强国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10.
本文探讨了贷款损失准备在商业银行风险管控中的作用,以及盈余管理行为对这种作用的有效性的影响。研究发现,贷款损失准备能够有效应对商业银行风险:在当期贷款质量保持不变的前提下,商业银行的贷款损失准备越多,其未来一期的个体风险和外溢风险就越低。而盈余管理行为则削弱了贷款损失准备的风险应对能力:商业银行受盈余管理行为影响而未足额提取的准备越多,其未来一期的个体风险和外溢风险就越高。本文的结论对于会计准则和监管规则的优化都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1.
对于银行突发事件,若处理不当则会演变成银行危机,乃至会对社会金融和经济产生严重影响。本文从内生性突发事件和外生性突发事件出发,探讨了“蝴蝶效应”导致发生局部银行危机的可能性;运用外部性经济学原理,对银行突发事件的负外部效应和风险溢出进行了探讨。对于突发事件与银行危机的解决,可以从监管机构与商业银行两个方面加强治理:对于监管机构而言,央行要发挥金融稳定职能实施外部援助,银行监管部门加强对商业银行的外部监督;对于商业银行而言,应加强内控机制建设,增强管理层对突发事件的预防和处置能力,防止工作人员道德风险的产生。  相似文献   

12.
韩珣  李建军 《金融研究》2021,495(9):131-150
基于2006-2017年非金融类A股上市公司数据,本文考察了非金融企业影子银行化对社会责任承担的影响,并进一步研究了政策连续性对非金融企业影子银行化与社会责任承担之间关系的影响。研究发现,非金融企业影子银行化会抑制社会责任承担行为,且这种效应在市场套利动机强、公司治理水平较低、外部融资能力弱的企业中更为明显。政策连续性程度提高会减弱非金融企业影子银行化与社会责任承担之间的负向关系。因此,本文提出抑制经济“脱实向虚”,增强政策稳定性和连续性,促进实体经济平稳发展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以2013―2020年中国122家中小银行为研究对象,基于文本挖掘和机器学习方法,创新性地构建了银行数字化转型指数和外源性金融科技发展指数,检验了银行数字化转型对信用风险的治理效应以及外源性金融科技的调节效应。研究发现,银行内部的数字化转型通过优化贷款结构、提高盈利能力来抑制信用风险,外源性金融科技能够强化这两条影响渠道,进而增强数字化转型的治理效果。门槛效应和异质性分析表明,在治理过程中,规模较小的银行和信用风险压力较高的银行对外源性金融科技更加依赖,城市商业银行比农村商业银行更擅长吸收外源性金融科技创新。本研究对政府引导金融科技发展、推动银行数字化转型、提高国家金融风险治理能力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4.
郭斌  张帆 《西南金融》2012,(8):61-63
本文选取2007-2009年我国A股上市银行数据,运用利润平滑Jones模型,验证了新会计准则实施以来,我国商业银行盈余管理的存在性.并实证分析了金融工具的公允价值计量方法对我国银行盈余管理产生的影响.研究发现,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处置损益与操纵性应计利润显著正相关,表明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成为商业银行盈余管理新的有效工具.但没有证据表明交易性金融资产和衍生金融工具与银行盈余管理有显著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5.
本文基于2010—2021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数据,以我国融资融券制度和转融券制度为准自然实验,从卖空的事前威慑和事后惩罚视角,系统考察了卖空机制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影响效应、传导机制及经济后果。研究发现,卖空机制引入、卖空进一步放松和实际的融券交易量均显著促进了企业社会责任。机制检验发现,卖空机制引入和实际的融券交易通过提高股价信息效率(信息效应)和降低盈余管理程度(治理效应)对企业社会责任发挥促进作用。进一步研究发现,卖空机制引入和实际的融券交易对企业社会责任的促进作用提升了长期的企业价值。研究结果表明,卖空机制对企业社会责任具有外部治理效应,支持了企业社会责任的“股东主义”观点。本文为卖空的外部治理效应提供了新证据,并对资本市场改革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16.
选取我国A股上市的商业银行2005年至2010年的年度盈余数据,利用直方图和统计检验来研究我国上市商业银行的盈余管理行为,探索银行管理当局是否会为了避免负盈余而进行盈余管理.每股收益的直方图显示,银行管理当局会为了避免负盈余而进行盈余管理;统计检验也进一步支持了这个结论.我国上市商业银行通过把小额负盈余转变为小额正盈余来进行盈余管理  相似文献   

17.
机构投资者是对上市公司进行外部监管的重要力量,对公司治理意义重大。传统意义上的盈余管理是对应计项目进行盈余操控。但目前市场机制和政策越来越完善,应计盈余管理的空间越来越狭窄,企业管理者开始寻求更加隐蔽的盈余管理方法,也就是真实盈余管理。那么外部的机构投资者对真实盈余管理会产生何种效果?为了对以上问题进行研究,本文选取2012~2015年中国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和样本。本文的研究表明:机构投资者对上市公司的真实盈余管理行为具有一定的制约作用。  相似文献   

18.
社会资本、法律保护与IPO盈余管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引入"社会资本"这一社会学概念,首次从微观视角实证研究我国各省社会资本水平差异对上市公司IPO盈余管理行为的影响,并进而深入探讨社会资本与法律保护这两种外部约束机制在影响公司盈余管理决策方面的相互替代作用。结果发现:在社会资本水平较高的省份,上市公司更不可能进行IPO盈余管理,而且社会资本与法律保护在公司IPO盈余管理决策中所起的作用是可替代的,即在我国法律保护比较薄弱的地区,社会资本对IPO盈余管理行为的约束作用更加显著;反之反是。本文的研究不仅拓展了盈余管理的研究领域,而且丰富了社会资本与法律保护替代作用的研究。  相似文献   

19.
以沪深两市上市银行2006~2009年数据为样本,分析财务业绩、CEO薪酬与商业银行社会责任之间的关系,揭示商业银行社会责任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上市银行财务业绩显著影响其社会责任,但对社会责任的不同衡量指标影响方向相异;CEO薪酬对社会责任具有显著的正向激励作用,但对财务业绩好的银行的激励作用显著小于财务业绩差的银行;资产规模与社会责任之间具有显著的负向相关性;控股股东性质显著影响上市银行社会责任。  相似文献   

20.
本文研究了股权结构在货币政策银行贷款渠道中的异质性作用。就贷款基准利率而言,国有控股大型商业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的贷款规模会随其上升而显著下降,而城市商业银行对其变化反应并不敏感;就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而言,国有控股大型商业银行信贷规模对其变化反应最不敏感。进一步研究发现:不同股权结构银行的房地产贷款对货币政策反应也存在差异;对于上市银行而言,货币政策不易传导至银行贷款渠道;股权集中度与第一大股东性质在银行贷款渠道中不具有异质性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