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对黄河多沙粗沙区治理的认识与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50多年来黄土高原地区水土保持工作成绩显著。黄河中游水土流失治理应按照“多拦沙、少拦水、兼顾淤地”的原则,继续开展“封山植树、退耕还林”,重点先治理粗泥沙集中来源区。对黄河多沙粗沙区治理提出的建议是:①先彻底治理一个完整的流域示范区;②在黄河的一级或二级支流上修建大型拦沙坝;③大力开展群众性的坡面治理;④拓宽水土保持投资渠道;⑤强化河道管理,实施依法治河;⑥加强内蒙古“十大孔兑”的治理等。  相似文献   

2.
黄河中游多沙粗沙区水土保持减沙趋势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许炯心 《人民黄河》2004,26(5):33-36
在1950~1997年长系列水文资料和面雨量资料的基础上,分析了黄河中游河口镇至龙门区间年输沙量和年降水量的时间变化趋势:1970年以来,在多沙粗沙区入黄泥沙量减少的总体背景之下,出现了1986~1997年间入黄泥沙量增加的近期趋势。这一增加趋势,与20世纪80年代以后淤地坝修建量大为减少,70年代修建的筑地坝与拦沙库已大部分失效有密切关系。此外,20世纪90年代人为增沙量大幅度增加,已占水土保持减沙量的22%左右,部分抵消了水土保持措施的减沙效益,这也是同期入黄泥沙增加的重要原因。因而得出的结论是:①要重视淤地坝的后续建设,实现其拦沙作用的可持续性;②造林种草措施不能代替淤地坝拦沙的作用;③新增水土流失问题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3.
通过产测资料分析了黄河河口镇至龙门区间与黄河下游的水沙关系,并在此基础上计算分析了河龙区间的不同治理程度对下游水资源开发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多沙粗沙区的治理可明显增加下游可供河道外利用水量,减轻下游河道淤积。  相似文献   

4.
经过研究和比较,采用指标法界定了黄河中游多沙粗沙区的区域。全沙漠数大于5000t/km^2的地区为多沙区,粗泥沙模数大于1300t/km^2的地区为粗沙区,既是多沙区又是粗沙区的地区即是多沙粗沙区。在经过内业分析,外业查勘和遥感图片对照修正后,确定多沙粗沙区面积为7.86万km^2。  相似文献   

5.
黄河中游多沙粗沙区区域界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三门峡水库和黄河下游河道主要淤积物是粒径d≥0.05mm的粗泥沙。黄河中游多沙区有11.92万km^2,粗沙区7.86万km^2,两者套绘在一起的多少粗沙区面积7.86km^2。重点治理该区严重的水土流失,是减少黄河下游淤积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多沙粗沙区淤地坝建设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郑宝明 《人民黄河》2003,25(7):33-34
黄河中游7.86万km^2多沙粗沙区是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是造成黄河下游河床逐年抬高的主要原因。多沙粗沙区淤地坝建设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主要作用是:显著的拦沙效果,明显的淤地、增产作用,可促进流域大面积退耕还林还草和自我修复。在淤地坝建设上,有如下几点建议:①布局上要突出重点地区、重点流域,加大布坝密度;②建坝方式上要以中小流域为单元;③大力推广应用水坠筑坝技术;④要沟坡兼治;⑤要重点研究沟道坝系建设中的关键技术问题;⑥管理养护要宏观与微观相结合。  相似文献   

7.
2001—2005年黄河通信工程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银全 《人民黄河》2001,23(6):37-38
把信息技术广泛应用到黄河防洪,水资源管理,水土保持等各项治黄工作中,提高计算机和网络的普及应用程度,促进传统治黄向现代治黄转为,是黄河通信工程建设的工作目标,通信网络是推进信息化的基础,在信息网络化中发挥着主导和骨干作用,“九五”期间黄河通信工程建设取得了显著成就,未来黄河通信工程建设需要解决数字微波通信干扩容改造,交换系统,水文报汛通信等问题。  相似文献   

8.
1988年入汛之后,黄河中游地区连降暴雨,干支流发生洪水,各地受到不同程度的洪水灾害。为了及时了解情况,研究问题,更好地为治黄服务,在1988年8月下旬至9月下旬对中游多沙粗沙区主要支流皇甫川、孤山川、窟野河等流域的雨情、水情、沙情、灾情、水毁工程以及水利水土保持工程效益和存在问题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调查。  相似文献   

9.
黄河中游多沙粗沙区水土流失动态变化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民黄河》2016,(10):111-114
以2011年和2014年黄河中游皇甫川、孤山川、窟野河、秃尾河4条支流涉及的准格尔旗和神木县两期高分辨率遥感影像为主要信息源,提取了流域内植被覆盖、土地利用、土壤侵蚀等信息,结合各支流水沙情况,分析黄河中游多沙粗沙生态环境状况。结果表明:该区植被覆盖度提高,由低和中低覆盖度为主转变为中低和中覆盖度为主;土地利用方式变化主要集中在林地、草地和其他土地,植被面积增大;土壤侵蚀强度减弱,水土流失面积减小;大力实施水土保持措施对减少径流泥沙起到积极作用,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10.
刘立斌  刘红梅 《人民黄河》1999,21(12):25-27
通过对黄河中游多沙粗沙区环境的分析与评价,研究了该区综合治理开发的总方略,即:坚持资源开发与环境治理有机结合的原则,抓住国家在该区的总体发 战略的大好机遇,采取“适度倾斜,总体协调,政策保护,稳步发展”的方针。同时,要消除异议,统一认识,因地制宜地抓好“六项”基本措施,突出“三为主”,实行“三优一促”的区域经济开发战略。  相似文献   

11.
黄河是我国西北和华北地区的重要水源,黄河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有力地促进了沿黄地区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但是,黄河水资源贫乏,承担的供水任务已超过其承载能力,与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很不适应,与黄河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也很不相称,为配合国家下在实施的西部大开发战略,促进沿黄地区社会经济的腾飞和生态环境的改善,开创面向21世纪的黄河水资源管理新局面,合理配置,优化调度,有效保护黄河水资源,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12.
黄河下游河道泥沙淤积与中游多沙、粗沙区的来沙关系非常密切,其中粒径在于0.05mm的粗泥沙是淤积下河道的主要成分。通过重点分析不同年代粗沙区来沙量、粗泥沙模数的变化及水利水保措施对减少粗泥沙的作用,说明黄河中游兴建的水利、水土保持工程对控制水土流失、减少入黄泥沙特别是粗颗粒泥沙发挥了很大作用。  相似文献   

13.
如何搞好2001-2005年黄河基本建设,是黄河水利委员会在进入新世纪后面临的挑战之一,通过分析以往黄河基本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2001-2005年搞好黄河基本建设的关键措施;做好治黄方略研究,严格按照基本建设程序实施项目管理,认真推行一项制度;加强质量管理,推广应用新技术,培育和建立黄河流域有形建设市场。  相似文献   

14.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颁布以来 ,黄河法制建设、水行政执法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绩 ,创造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但是 ,由于我国流域立法滞后 ,流域机构法律地位不明确 ,依法实施流域水行政管理受到制约。尤其是进入2 0世纪 90年代以来 ,缺水断流加剧 ,生态环境恶化 ,随着流域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逐步实施 ,将对黄河法制建设、水行政执法工作提出更高、更新的要求。加强黄河法制建设 ,积极推进依法治河 ,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 ,是加快治黄改革与发展 ,实现从传统治黄向现代治黄转变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5.
周存旭 《人民黄河》1996,18(2):28-30
在分析了河南省黄河流域多沙粗沙区的水土流失现状、危害之后,着重分析了造成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指出当前人不合理活动是造成水土流失发生和发生的主要原因。根据自然状况、水土流失特点和当地近年来水土保持流域治理的经验,提出了土石山区和黄土丘陵区两种类型区的防治地策和治理措施。  相似文献   

16.
根据黄委财务会计工作的现状,抓住国家水利发展和财政改革的有利时机,进一步完善各项财务管理制度,办法,健全会计机构,提高财会人员的素质,加强财务监督,争取到2005年末基本建立适应新形势和治黄新体制要求的财务管理体系。  相似文献   

17.
油气管道建设过程中,山区管道沿线山势险峻、地形复杂多变,致使管道建设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为保护管道沿线生态环境和管道运行安全,做好油气管道水土保持工作至关重要。通过生态水保工程管理技术创新,建立水土保持综合防治体系,创新采用"七统一"方法进行生态水保工程全过程控制,按照"统一标准、统一设计、统一管理、统一施工、统一监测、统一资料、统一验收"方法加强水保工程的质量监督,建设好生态水保工程,使沿线环境指标处于合理状态,并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及建设成果,从而对保护管道生态环境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曹捍 《人民黄河》2001,23(6):25-26
根据黄河水利委员会2001-2005年改革发展五年计划的编制要求,分析了制约黄河水资源保护事业发展的因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今后一段时间内黄河水资源保护事业发展的指导思想,探讨了今后五年内黄河水资源保护监督管理,水质监测以及科学研究等方面要达到的目标。  相似文献   

19.
赵力仪  柏跃勤 《人民黄河》2002,24(8):5-6,25
黄河中游水土保持生态工程科学试验系统建设是一项长期性的基础工作,涉及到水土保持试验研究的长远总体规划和对科学试验系统在宏观布 局上的调整与完善,关系到黄河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工程和“三条黄河”工程建设的顺利实施,针对现状和存在问题,从原型研究和模型研究两个基本方向上提出了建立中心实验室和完善原有试验基地的科学试验系统布局方案,中心实验室的重点是单元模型实验,小流域模型实验和植物组培实验,试验基地以水土流失监测和水土保持技术试验为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