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和按劳分配,都是以生产资料的公有制为基础的。这一点,从根本上决定了它们二者之间的相容性。在社会主义制度=公有制+按劳分配+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这一公式中,按劳分配和商品经济“相安”地相合在一起,共同成为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属性。从动态上讲,商品经济的运行,对按劳分配的贯彻和实现,发挥着积极的机制作用,而不是相互排斥、相互否定的水火关系。商品经济对按劳分配的机制作用,最主要的表现在:只有商品经济的运行机制,才能使劳动者向社会提供的劳动得到检验和净化,把劳动所得的报酬和所提供的劳动量一致起来。我们知道,按劳分配的核心内容是,以劳动作为分配个人消费品的尺度,多劳  相似文献   

2.
作者认为,把社会主义看作是一种商品经济,是关于社会主义观念的一个根本转变。这一转变的全部涵义,不是将商品经济看成是附在社会主义本质规定上的一个中性或外在的东西,而是将商品经济看作是社会主义全部生产关系的基础,它和公有制,按劳分配等本质属性隔合在一起,构成了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有机整体。  相似文献   

3.
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还是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由此触发了一场关于按劳分配原则是存是废的争论。最近有些同志撰文认为,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所阐述的按劳分配,是以产品经济为实现条件的,由此推论,社会主义按劳分配同商品经济不能两立。要实行按劳分配,就必须是产品经济;是商品经济,就不能按劳分配,而必须另择其他分配原则。我认为按劳分配作为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的分配原则,它的本质特征即它的内核只是同社会主义公有制相联系,而不以公有制经济是按产品或商品的形式进行组织和运行为转移的。后者只能制约按劳分配的非本质方面,即制约按劳分配原则实现的具体  相似文献   

4.
1、社会主义按劳分配的矛盾性我们需要在下面研究的是在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条件下,在全民所有制范围之内,按劳分配的实现问题。也就是说,从纯粹的公有制条件下,研究按劳分配的特点。理解按劳分配的关键,在于理解按劳分配的劳是什么。当然,我们这里分析的是在物质生产领域范围,这样可以排除一些枝节的干扰。有人认为,必须区分潜在形态的“劳”,流动形态的“劳”,凝结形态的“劳”才能认识按劳分配,其实,这只是对  相似文献   

5.
一、调节工资的规律应是整个社会主义经济规律体系在计划商品经济条件下,调节社会主义工资的,只是单一的规律,即按劳分配规律,这似乎已成定论。然而笔者认为,这个观点失之偏颇。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马克思在《资本论》里已经详细地证明,调节工资的各种规律是非常复杂的”(《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28页)。因而调节社会主义工资的不能只是单一的按劳分配规律,而应是以按劳分配规律为  相似文献   

6.
<正> 劳动计量是一个十分复杂而又非常实际的问题,它关系到按劳分配的可操作性和实现的程度。多年来,经济工作者在贯彻按劳分配过程中,经常遇到劳动量如何计算,不同岗位的劳动如何比较等问题。他们在实际工作中也在不断地想方设法,解决矛盾。但是,理论界对这些问题似乎重视不够。我们没有下功夫去总结和概括实践经验,认真研究劳动计量中的一系列理论问题,这应该说是按劳分配讨论中的一个薄弱环节。 1986年以来,我国理论界出现了几种否定按劳分配的论点。一是,把按劳分配与商品经济完全对立起来,认为在商品经济条件下不可能实行按劳分配,建国以来从未实行过按劳分配,今后也不可能实行。二是,主张社会主义制度下,劳动力仍然是商品,劳动者仍然是按照劳动力价值和价格出卖自己的劳动力,自然也就不存在按劳分配。三是,认为在发达的社会分工条件下,劳动是无法计量的,科学技术越发达,劳动越无法计量,按劳分配也就没有实  相似文献   

7.
在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条件下,分配问题不在于要不要贯彻按劳分配,而在于如何贯彻按劳分配。要贯彻按劳分配,很重要的一点,是弄清楚劳动者所创造的劳动价值总量中,哪一部分是用于按劳分配的。这首先涉及到扣除的理论问题。按照马克思所设想的按劳分配,在对生产者进行消费资料的分配之前,要作六项扣除。  相似文献   

8.
(一)党的十五大报告提出并肯定了按生产要素分配,这在杜会主义分配理论上确实是一个突破。因为我们过去承认按劳分配。在一段时间内,甚至说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条件下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唯一原则和规律;或者说社会主义是按劳分配,资本主义是按资分配,把二者在形式上对立起来。实际上,按劳分配和按资分配所分配的并不是同一的产品部分,按劳分配所分配的产品是V,即可变资本部分,而按资分配所分割的是剩余产品,即m。二者是对应不起来的。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实践的推动,特别是由于吸引外来私人投资,而投资是要获得回报的,我们才不…  相似文献   

9.
刍议按劳分配中的“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按劳分配既是社会主义经济的基本特征,也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个人收入分配方式的主体。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深入探讨按劳分配中的“劳”的基本内涵,对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具有重要意义。我读了何伟同志发表在《经济研究》1991年第10期上的《在有计划商品经济条件下实现按劳分配的两个问题》一文(以下简称《何文》),受益非浅。然而,《何文》认为,马克思设想的按劳分配中的“劳”是抽象劳动,这种抽象劳动在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条件下实质上是社会必要劳动。对此观点我持不同看法,在此略陈管见并向何伟同志请教。  相似文献   

10.
一、商品经济中按劳分配的特点弄清商品经济中按劳分配的特点,实质是弄清商品经济条件下的按劳分配和马克思当初设想的按劳分配有什么区别。由于马克思当初的设想,人所共知,故这里不再赘言,但为了叙述方便,还有必要提到。1、按劳分配所实行的经济条件或环境不同。马克思所设想的是与商品经济不相联系的按  相似文献   

11.
传统的社会主义经济理论认为,社会主义社会的分配原则是按劳分配。按劳分配是指以劳动为尺度,对社会总产品中作为个人消费资料的那部分产品的分配。这种观点长期以来被广泛接受。按劳分配是对个人消费品分配的说法目前也仍然被广泛使用。对我国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现实分配关系进行考察,很清楚的是,作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体分配方式的按劳  相似文献   

12.
按劳分配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一个重要原则,是社会主义经济的本质特征之一。马克思的按劳分配思想是以社会主义阶段具有较高的生产力水平为起点,以不存在商品货币关系为前提的。而我们当前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商品经济不仅存在而且亟待充分发展。  相似文献   

13.
《略论社会主义按劳分配的空想性》一文(发表于《山西大学学报》1989年第一期,下称《空想性》)认为,按劳分配作为社会主义的经济规律和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在理论上是难以成立的,在实践中是难以实行的。它基本上属于,前人固于历史条件仍带有空想因素的个别论断,具有空想的性质,随着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发展,按劳动力价格分配个人消  相似文献   

14.
<正> 近年来,特别是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经济学界对社会主义商品经济问题进一步展开了讨论,提出了一些不同的观点。一、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存在的原因关于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存在的原因,在过去讨论中有所有制决定论、按劳分配决定论、社会分工决定论等等。在近年讨论中主要有如下一些提法:1.认为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存在是由于存在着物质利益差别。但在具体论述中,又有不同的侧重点。(1)强调生产者之间的利益差别。林子力认为:“只要社会分工以及由此引起的生产者之间利益差别普遍存在,不论一个国家的经济制度即生产关  相似文献   

15.
将近半世紀前,列宁根据馬克思的提示,分析过社会主义社会存在資产阶級法权这个“有趣的現象”。近年来,我国学术界依据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指示和社会主义的实践,对这一問題作了不少的探討。在討論中,大家的认识基本上是一致的,但也存在一些不同的看法和說法。許多作者指出,按劳分配的平等权利仍然是資产阶級的法权;也有作者认为,这种法权只应称为資产阶級式的法权;有的作者认为,按劳分配既有資产阶級法权的属性,又有无产阶級法权的属性;还有作者认为,按劳分配是在表現形式  相似文献   

16.
在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条件下,应通过建立劳动市场而不是劳动力市场来分配体现人的因素的生产要素和实现按劳分配。  相似文献   

17.
本文认为,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是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充分发展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发展不可逾越的阶段:大力发展社会主义的商品经济,认真重视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建设,就不仅不会导致资本主义,恰恰相反,它必将为最终实现共产主义创造出所需要的重要条件。这就是有计划商品经济发展的历史趋势。  相似文献   

18.
<正> 一、我国个人收入分配新体制的内涵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个人收入分配新体制,就是指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其他分配形式为补充的多种分配形式并存的分配体制.证确理解这一分配体制,必须把握住以下三点:(1)必须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体制与社会主义分配体制严格区别开来,后者是指按劳分配,而前者则显然包括非社会主义分配形式,我们所说的中国特色的个人分配体制是指前者.如果把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多种分配形式并存称作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19.
根据简单商品经济、自由竞争资本主义经济和垄断资本主义经济的相关特点,井将这些特点代入交换价值基本公式,可以得出简单商品经济、自由竞争资本主义经济和垄断资本主义经济的交换价值模型。这些模型与经济现实是一致的,由此证明交换价值理论是正确的。假定在社会主义经济关系中实现的是“按劳分配”,将此假定代入交换价值基本模型,可以得出社会主义经济关系中的交换价值模型,并将其称为“按劳分配”模型。  相似文献   

20.
<正> 胡瑞梁同志是我所敬重的老经济学家。近年来《经济研究》先后发表了他的三篇有关劳动力商品问题的力作:《论社会主义劳动力商品》(载1987年第12期,以下简称《一论》)、《论劳动力价值、按劳分配和劳动力商品化的历史意义》(载1988年第1期,以下简称《二论》)、《关于劳动、所有制和等价物交换的一些理论问题》(载1989年第1期,以下简称《三论》)。再三研读以上“三论”,我感到作者在学术界关于社会主义劳动力商品问题的讨论中独树一帜,既坚持社会主义公有制基础上的商品经济和按劳分配,又肯定社会主义条件下劳动力的商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