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Abstract: Recent research has demonstrated that active learning techniques improve student comprehension and retention of abstract economic ideas such as rent seeking. Instructors can reinforce the concept of rent seeking with a classroom game, particularly one involving real money. The authors improve upon a game first introduced by Goeree and Holt (1999) and later expanded upon by Bischoff and Hofmann (2002). The authors present a version of the game in which students participate in an all-pay auction, risking their own money, and discover first hand the potential inefficiencies of rent seeking. The authors suggest extensions of the rent-seeking game, including discussions of social welfare effects, equity, campaign finance reform, tax simplification, and congressional reforms designed to limit the influence of rent seeking in the economy.  相似文献   

2.
In this article, the authors describe a simple classroom game that demonstrates the advantage of tradable emissions permits in regulating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Students take on the role of polluters who must consider the costs of complying with a uniform reduction and a tradable permits program. The class is divided into high-cost polluters and low-cost polluters so students can observe the gains from trade as high-cost students purchase pollution rights from the low-cost students in the tradable permits scenario. A major advantage of the game is that it can be conducted within as little as 20 minutes and does not require that students have prior knowledge of economics or regulatory policies. This makes the game appropriate for economics and noneconomics courses alike.  相似文献   

3.
In this classroom experiment, students develop a price index based on candy-purchasing decisions made by members of their class. They use their index to practice calculating inflation rates and to consider the strengths and weaknesses of the consumer price index (CPI). Instructors can use the experiment as an introduction to the topic of inflation and how it is measured. The exercise also provides a concrete example of the sources of bias in the CPI, promoting discussion of the measures the Bureau of Labor Statistics has taken to reduce bias. The experiment, including follow-up discussion, fits into a 50-minute class period. The authors and other professors have used the exercise in introductory and intermediate macroeconomics courses, in classes of 10 to 135 students.  相似文献   

4.
Abstract: The authors' aim in this article was to show how the use of classroom experiments may be a good pedagogical tool to teach the Nash equilibrium (NE) concept. The basic game is a version of the beauty contest game (BCG), a simple guessing game in which repetition lets students react to other players' choices and converge iteratively to the equilibrium solution. The authors perform this experiment with undergraduate students with no previous training in game theory. After four rounds, they observe a clear decreasing tendency in the average submitted number in all groups. Thus, the findings show that by playing a repeated BCG, students quickly learn how to reach the NE solution.  相似文献   

5.
基于植被净初级生产力的生态承载力评估方法,采用MOD17A3数据并结合分区统计、空间自相关和锡尔指数等方法,研究大连市中心区绿地系统生态承载力的空间特征、格局和机制。结果显示:大连市中心区整体NPP平均值为197.68 gC/m2,Moran’s I指数为0.73,空间差异指数为0.13;生态承载力具有"极低"和"极高"级分化的特征,聚类特征和空间分异主要表现在甘井子区;生态承载力呈现出"西高东低"的网格格局、"乡村型高城市型低"的社区格局和"内低外高"的圈层格局。文章首次分析了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共同作用下,生态承载力空间格局的作用机制,研究结论对城市绿色空间可持续发展和绿地系统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中国的城市化:从空间到人口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城市空间的扩张仅仅是城市化进程加速的前提,城市社会关系的和谐、福利的公平分享才是城市化的本质所在。我国城市化在经历了空间的快速扩张之后,今后要解决的重点问题是加速人口的城市化进程,进一步协调利益分配关系,实现城市福利的分享和城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7.
从人口流动对区域差距影响的视角出发,运用空间经济学理论,将我国东、西部地区作为两个独立的经济体,构建了劳动力人口流动向量模型,分析了人口流动对区域差距的影响及作用机制。得出结论:人口流动对区域差距的影响呈阶段性变化。最后,结合阶段规律和当前经济危机背景提出缩小区域差距的人口流动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本文运用马克思地租理论分析中国城市房地产经济现象,得到结论:城市房地产价格由生产过程中凝结的抽象劳动和地租资本化的加总决定;房地产价格可转化为成本价格、平均利润、城市地租的购买价格三个部分,其中城市级差地租决定了房价趋势的形成;同时在城市的不断发展和扩张中,级差地租受单个城市规模的限制给城市房价设定了一个运行区间。可见稳定房价需拉平城市房地产区位差异并对土地价值增值部分进行收入再分配。  相似文献   

9.
应用区位商和贸易比率理论,通过对安徽各产业进行计算和分析,确定以现代农业,以煤炭、电力为主的能源产业,以汽车等交通运输设备、机械设备为主的装备制造业,以冶金、化工、建材为主的原材料产业,以农副食品加工业、饮料制造业、纺织业、服装及其他纤维制品制造业为主的食品轻纺产业,以电子信息、生物技术等为主的高新技术产业以及现代服务业为安徽的特色产业。安徽要大力发展这些具有地方特色的特色产业,实施特色产业集群发展战略,加速推进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10.
根据中心地理论及空间经济学的基本原理,首先通过引入冰山运输成本建立了一个以重庆、川南、川东北、成都平原四个城市圈为支撑点的空间菱形经济模型,然后分析了不同的运输成本对产业集聚的影响,最后将成渝经济区城际轨道交通网的空间布局与城市圈的空间菱形模型相结合,阐释了城际轨道交通网规划的合理性。结果表明,城际轨道交通网的空间布局可降低各城市圈之间的运输成本,从而促进经济区内专业化分工和产业集聚、加快成渝城市群一体化进程。  相似文献   

11.
单许昌 《财经研究》2012,(8):135-144
空间经济学研究的兴起,主要有两条理论路径:第一条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到"马克思主义地理学"的研究路径,第二条是以马歇尔、克鲁格曼等为代表的空间要素模型分析研究路径。文章认为这两条路径有内在关联,前者是关于经济空间的动力机制的理论,后者是关于经济空间运动形式的理论。空间经济的深层逻辑和具体规律互为表里,为当前中国空间经济学发展提供了启示。  相似文献   

12.
针对国内外对非正规经济空间研究的不足,以广州大学城南亭村为例,通过实地调查和空间分析等方法,分析了城中村非正规部门空间集聚及其功能分化特征,进而探讨了其对土地利用的影响。研究表明:非正规经济在城中村集聚与碎片化现象并存,并产生了明显的空间分异现象。微观非正规经济空间集聚与分化行为,导致了城中村土地利用结构和强度的变化,进而使得城中村中心迁移,空间发生重构,土地利用冲突明显。非正规经济空间形态及格局的演化在大学城城中村表现出明显的路径依赖和双向建构关系。  相似文献   

13.
郑伯红  钟延芬 《经济地理》2020,40(5):118-128
以2016年腾讯位置大数据人口迁徙数据为基础,通过节点指标、网络指标、空间结构三方面,分析长江中游城市群人口迁徙网络空间结构特征,得出主要结论:①通过节点对称性与节点重要度分析,得出城市群节点等级性明显。武汉城市圈节点等级联系特征为"强核心城市—边缘城市",环长株潭城市群为"核心城市—次级城市—边缘城市",环鄱阳湖城市群为"弱核心城市—边缘城市"+"非核心城市—边缘城市"。②通过平均点权与网络结构熵分析,得出城市群网络连通性存在差异。三子城市群分别表现出鲁棒性、持续性、脆弱性特征。③通过人口迁徙空间网络变迁图,分析城市群空间结构,得出各城市群空间结构呈现多样化。三子城市群空间结构分别呈现■+触角发散状""■+触角发散状""■+触角发散状"。  相似文献   

14.
本文在考察外商投资动机与区位选择关系的基础上,根据对昆山台资企业问卷调查的第一手资料,实证分析了昆山台资企业投资的基本动机和选择在昆山投资主要看重的区位因素。结果表明,市场导向型、成本导向性、垄断优势导向型与竞争合作导向型的台资企业分别偏重市场、成本、政策服务与投入供应配套的区位因子。不同规模、不同产品类型的企业也有着截然不同的区位偏好。在上述发现的基础上,本文对利用和管理外资提出了相应的启示。  相似文献   

15.
城市湖景对住宅价格的空间影响——以杭州西湖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城市湖泊具有重要的景观生态价值,对住宅价格的影响显著,一直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关注。以杭州西湖为例,采用2011年杭州市6城区649个住宅小区的相关数据,建立传统特征价格模型,并从方向—距离异质性两个维度对模型进行改进,实证分析城市大型景观中心对住宅价格的空间影响差异。结果表明:①西湖对杭州市住宅价格具有显著的正向外部性效应,到西湖的距离每增加1%,住宅价格将下降0.226%。②西湖对住宅价格的影响存在显著的方向异质性,平均的空间影响范围为5.62km,但在不同方向上西湖的价格弹性呈现明显差异。③在以西湖为中心、同心圆状向四周扩散的过程中,住宅价格对西湖距离的空间敏感性呈现出先急剧减小后缓慢增大的趋势。  相似文献   

16.
利用2010—2013年中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相关数据,使用引力模型构建中小企业资源空间关联矩阵,将之作为空间权重进行Moran指数检验,探讨了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在资源空间关联的作用下对企业成长的影响,并检验了基于资源空间关联的中小企业成长的空间自相关性和空间依赖性。结果表明:基于资源空间关联的中小企业成长存在显著的空间自相关性,动态资源空间关联矩阵比地理距离静态空间矩阵更优越;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对企业成长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邻接省市中小企业成长的误差冲击对本省中小企业成长具有显著的空间依赖性。  相似文献   

17.
从城镇建设、城镇空间形态的发展和定位同样必须符合经济转型升级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出发,通过对上海五角场地区城市综合体的发展及昆山张浦镇未来城镇空间形态进行分析研究,提出了苏南乡镇未来城镇空间形态的转变必须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走集约化与可持续的发展道路,城市建设与经济发展必须建立在科学与理性的角度,摒弃原有摊大饼式的发展格局,以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8.
本文试图通过对中国建筑行业普遍存在的包工制——其固有特征、运行逻辑、兴盛原因——的分析,运用马克思主义语境下的劳动力的使用与再生产这一视角重述空间政治经济学在中国的地方性实践,探索城市空间生产的制度逻辑。作者认为,包工制的再次兴盛是农民工“拆分型的劳动力使用模式”在空间生产领域中的具体体现,通过包工制度,原本在户籍制度限制之下割裂的农村劳动力的使用与再生产被纳入一个更受限制的空间,它将再生产策略与中国空间和地理的不平等相结合,既满足了城市的发展需要,又满足了资本的弹性积累需要。然而,由此而来的危机所导致的社会冲突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愈演愈烈,这些危机终究难以通过将非正式用工普遍化的包工制度得到彻底解决,在城市空间发展和资本积累过程中保障社会和谐的根本力量在于相关制度法规的建立健全和贯彻执行以及城市对于农民工劳动力再生产的承担。  相似文献   

19.
基于中部地区崛起战略的河南省地域空间组织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河南省在中部地区崛起战略中占据重要的战略区位,不仅要注重自身发展,还应积极争取与邻近省份市县地域的有效对接,合力并举助推中部地区崛起战略的顺利实施。首先采用分形理论以及空间分析方法研究了河南省的地域结构特征,发现城市分布格局以郑州市为中心进行自组织演化,市县分布多沿交通干线,"轴带+圈层"的复合型地域结构显现;然后采用统计分类、城市规模分级方法,分析了河南省的经济、城镇以及交通发展现状,发现经济发展区域差异显著,城镇规模序列结构不完善,陆路综合交通网络发达;最后基于河南在中部地区崛起中的战略地位,提出了改善河南地域结构的结点优化、轴带组织和面域扩展相结合的系统化空间组织路径。  相似文献   

20.
基于区域密度方程和空间统计方法,利用两次经济普查的就业数据对东北地区就业密度的空间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东北地区形成了一个向右倾斜的倒Y字型就业密度格局,从北向南已经形成和正在形成的次中心逐渐增多,沿海化趋势和局域融合趋势也比较明显,东北地区多中心就业格局已经形成。2004—2008年,东北地区整体就业密度的集中性还在继续加强,但不同局域就业中心表现出了不同的增长模式,黑龙江处于中心增长型扩散的单中心阶段,吉林省和辽宁省处于向心集聚和中心增长型扩散并存的多中心阶段,大部分就业中心均处于中心增长型扩散阶段,尚无去中心化扩散的就业中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