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为进一步提高雷达的射频隐身能力,合理分配相控阵雷达的工作参数,在目标跟踪时,对雷达的采样周期和辐射功率控制方法进行研究。首先,根据目标运动状态的不同,对雷达采样周期与辐射功率自适应设计方法进行分析,在满足系统跟踪性能要求的前提下,建立了控制参数的优化模型;然后,利用粒子群算法优化自适应采样周期和自适应辐射功率等参数,有效地降低了跟踪性能误差,提高了雷达系统的射频隐身性能。与传统的雷达采样周期和辐射功率算法进行了仿真比较,结果表明所提的算法取得了较好射频隐身效果。  相似文献   

2.
预警雷达一直是战场防空和国土防御的基本装备之一,而隐身飞行器的出现迫使现代预警雷达必须提高其反隐身能力。首先从雷达的工作频率、目标的极化信息和非后向散射特性剖析了现代预警雷达的反隐身关键技术,然后根据不同的雷达体制对典型反隐身预警雷达进行分类综述,最后总结了多输入多输出、低截获概率、太赫兹超宽带、微波光子相控阵、第三代半导体和基于数学模型的网络优化等新技术的特点和难点,并展望了反隐身预警雷达需进一步研究的方向,以期为反隐身预警雷达相关设计人员提供一定的帮助和参考。  相似文献   

3.
本文试图通过IEEE1985国际雷达会议这个窗口反映出来的,有关雷达技术所面临的挑战和影响雷达技术发展的基础技术水平,分析雷达技术今后的动向,着重介绍反ARM(反辐射导弹)和反隐身目标的雷达技术动向。  相似文献   

4.
机外数据链信息引导雷达搜索目标是战斗机实现隐身战斗任务的重要技术手段。采用概率方法分别建立多拍连续数据链引导信息与累积发现概率、累积被检测概率之间的关系,通过动态规划方法建立多阶段动态决策模型,满足雷达探测性能的条件下,获得最优的雷达隐身性能。最后,在典型作战场景下对模型进行仿真验证,结果表明所提的最优搜索策略相比于经验搜索策略能减少雷达辐射时间67.5%,相比于模型保守策略减少83.75%。  相似文献   

5.
雷达抗干扰效能评估是雷达作战效能评估的一个重要环节。通过对雷达在有源压制性干扰条件下特点的研究,提出了评定雷达抗有源干扰性能的综合指标,建立了雷达综合抗干扰能力评估模型,并给出了雷达抗干扰效能评估的一般流程。  相似文献   

6.
针对战机实施有源干扰时的射频隐身问题,分析了现有干扰功率 评估准则的不足,在雷达信号检测模型和侦察截获概率模型的基础上,讨论了“有效干扰” 对干扰功率的需求和射频隐身对干扰功率的限制,提出将有效干扰条件下的侦察截获概率作 为干扰信号的射频隐身特性表征因子,最后提出了一种结合目标雷达类型、接收信号功率以 及本机RCS起伏等因素的干扰功率自适应控制方法。通过对固定功率干扰与不同压制系数下 自适应功率干扰时雷达检测概率和侦察截获概率的仿真,表明自适应功率控制能够节约干扰 功率,在有效干扰的同时提高干扰的射频隐身能力。  相似文献   

7.
对数据链仿真现状进行了分析,以Simulink/Stateflow为仿真平台,搭建了隐身数据链仿真及性能评估框架。仿真结果表明,采用Simulink/Stateflow对隐身数据链系统建模、仿真、性能评估在技术上是可行的。研究内容对隐身数据链仿真和性能评估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8.
降低弱散射源的雷达散射截面,增强飞行器部件的隐身性能至关重要。但部件脱离飞行器后,需依托载体才能得到准确的隐身性能。通过探究低散射载体设计机理和思路,考虑爬行波、行波、入射频率等影响因素,设计了一款低散射载体。通过理论建模、特征基函数法仿真计算和试验测试方法验证,所设计的低散射载体的雷达散射截面足够低,可有效消除弱散射源以外的其他杂波散射影响,还原部件真实状态,有利于提升弱散射源隐身性能评估的准确性,从而优化飞行器隐身设计。  相似文献   

9.
利用低散射载体,应用电磁仿真手段分析隐身飞机所采用的倾斜双垂尾的电磁散射特点。建立典型倾斜双垂尾模型,采用多层快速多极子算法(MLFMM)进行仿真计算,获得其方位角特性及雷达散射截面(RCS)量级。针对尾翼位置、倾斜角度、边缘后掠角等尾翼关键几何设计参数,建立变参数模型并进行多方案仿真。基于计算结果,分析参数敏感性,获得以上设计参数对RCS的影响规律及具体影响量级,为隐身性能约束下的尾翼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射频隐身是武器平台对抗无源探测设备的重要技术手段,与雷达、红外隐身一起构成 作战平台的隐身能力。飞行器射频隐身性能是其作战能力和生存能力达成的重要因素。在对 飞行器典型有源传感器的使用和面临的威胁分析基础上,分析了飞行器射频隐身主要技术手 段,概括了飞行器射频隐身主要技术特点,提出了飞行器射频隐身技术的发展思路。  相似文献   

11.
外辐射源雷达系统具有隐蔽性好、反隐身能力及抗干扰能力强等优点,但其中高频频段信号普遍存在距离分辨率较差的问题。通过建立仅利用目标多普勒信息的测量模型,将基于随机有限集的伯努利滤波算法应用于以多个视距外短波广播发射站、单个近距离接收站为背景的单站无源雷达系统中,同时克服了传统跟踪方法中复杂的数据关联,进而提高了跟踪效果。仿真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在大量虚警下仅利用多普勒信息实现对运动目标的有效跟踪和定位。  相似文献   

12.
针对雷达装备保障性评估指标的不确定性与多层次性问题,在梳理整合雷达装备保障性评估内容构成要素的基础上,构建了雷达装备保障性评估指标体系,改进了标准间冲突性相关性(Criteria Importance Through Intercriteria Correlation,CRITIC)赋权法,结合属性层次模型(Attribute Hierarchy Model,AHM),提出了AHM-CRITIC综合赋权法,设计了基于改进AHM-CRITIC赋权的雷达装备保障性灰色综合评估模型及算法,通过实例验证了该方法的合理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13.
在现代战争中,雷达和其他探测系统的作用距离和精度都大大提高了,对各种飞行武器的生存能力构成了严重威胁.因此,隐身技术成了80年代重要军事技术之一.隐身飞机和隐身巡航导弹的出现,又给各种防务雷达和探测器带来了挑战和威胁,反隐身技术也应运而生,开创了电子战的新阶段.我们只对现在的隐身技术和反隐身技术的进展情况作一下扼要的简介,或许这会给人以启迪.  相似文献   

14.
介绍了一种相控阵雷达数据和多目标跟踪仿真系统,用于前期算法验证和数据处理模拟和性能评估。  相似文献   

15.
火控雷达抗有源压制性干扰的性能评估是现代雷达性能评估的一个重要方面。作为雷达抗干扰性能评估的基础,抗干扰指标从根本上决定了评估工作的有效性和可靠性。首先介绍了有源压制性干扰的作用特点,分析总结了抗压制性干扰的指标集;然后通过理论计算与公式推导的方法,验证了抗压制性干扰指标间存在着等效性与可替代性的特点,获取了完备性好、可测性高的基础指标;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以“自卫距离”和“可见度因子”两个指标来度量火控雷达的整体抗压制性干扰性能的评估思路,大大降低了性能评估实验的组织实施成本和复杂度,为火控雷达抗干扰性能评估奠定了基础,对靶场试验也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在实际应用中由于恶劣环境或人为干扰等因素而导致多输入多输出(Multiple-Input Multiple-Output,MIMO)雷达部分阵元失效,使得其接收数据缺失及其协方差矩阵秩亏,从而导致子空间类算法的波达方向(Direction of Arrival,DOA)估计性能恶化甚至完全失效。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了一种接收阵元失效下基于协方差矩阵重构的MIMO雷达DOA估计方法。该方法根据MIMO雷达协方差矩阵中以接收阵元数划分的子方块矩阵具有Toeplitz特性,利用正常工作接收阵元的协方差矩阵元素来恢复相应的缺失元素,从而重构出完整的数据协方差矩阵,提高阵元失效MIMO雷达的DOA估计性能。仿真结果验证了所提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7.
为进一步提高组网火控雷达间歇跟踪系统性能,提出了基于组网的红外/雷达协同 间歇跟踪方法。该方法利用红外/雷达进行协同间歇跟踪,通过数据拟合对连续红外数据与 间歇雷达数据进行时间配准,并对配准后的数据进行压缩,然后采用集中式序贯滤波融合算 法对异类间歇数据进行融合,形成连续的目标跟踪航迹。仿真结果表明,与组网火控雷达间 歇跟踪相比,该方法能够得到更高的低截获性能。  相似文献   

18.
为了更好地判定雷达间的电磁兼容性,分析了远距离支援干扰的效能评估模型,并在 此基础之上提出了雷达最大作用距离衰减系数的概念,建立了最大作用距离衰减系数与天线 增益等六大参数的定量关系。最后,针对两部雷达间的干扰情况做了算例分析,仿真实验结 果 表明:降低天线副瓣增益、增加雷达间距离以及提高受扰雷达压制系数均可以获得较好的雷 达间电磁兼容性。这种将最大作用距离衰减系数用于雷达间电磁兼容判决的模型,能够真实 、定量地反映出雷达间的干扰情况。  相似文献   

19.
在太赫兹高分辨引信系统中,引信与目标的相对运动会引起高分辨距离像剧烈变形,从而严重影响目标的检测。针对太赫兹引信扩展目标检测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波形对比度最优的扩展动目标恒虚警检测方法。该方法利用波形对比度最优准则来估计雷达与目标之间的相对运动速度,进而实现运动补偿和恒虚警率目标检测,从而显著提高了太赫兹引信的目标检测性能。该方法简单并且在低信噪比的情况下也能有很好的检测效果。仿真实验验证了所提方法的优点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