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文章在依据经典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基本假定条件构建地租理论基本模型的基础上,根据现时代经济发展变化的实际拓展了这一理论的基本假定条件,即将劳动主观条件的变化引入地租理论模型,考察了技术进步对劳动客观条件和主观条件同时发生作用这一内涵资本有机构成变化对地租理论模型的影响。文章还在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基础上引入虚拟价值的范畴,并在新假定条件下重新构建了地租理论模型,从而进一步发展了地租理论。最后,文章根据这一新的理论模型,对人类有效使用土地自然资源和维持土地资源可持续发展进行了探讨,为我国房地产经济有序健康发展、以及政府有效调控房地产市场提供了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的平均利润率下降规律理论认为,机器替代劳动的技术进步会提高资本有机构成与劳动生产率,在剩余价值率不变的情况下平均利润率会下降.然而,劳动生产率提高会使生产资料变得便宜,因此资本技术构成提高并不在逻辑上等同于资本价值构成提高.对单部门模型的利润率公式进行分解,在剩余价值率不变的假定下,可以得出利润率下降规律发挥作用的条件,即劳动生产率对资本技术构成的弹性大于1.基于中国1990 ~2014年的数据分析表明,我国在当前的技术进步模式下,劳动生产率的增长速度随着资本技术构成的提高正在逐渐放缓,这意味着马克思利润率下降规律正发挥着作用.  相似文献   

3.
在马克思经济学中,资本有构成理论贯穿于其他理论之中,具有重要地位。因而,这一理论往往又成为教学和理论探讨中的难点和热点,学界可谓观点各异。而要在理论上科学解析二者之关系,首先应正确把握好资本有机构成和利润率的涵义;其次要深刻懂得影响利润率高低的因素不只是与资本有机构成有关,而是多因素合力的结果;再次,要正确分析剩余价值率不变与可变前提下资本有机构成与利润率的关系。由此认为,在剩余价值率不变前提下,资本有机构成与利润率是反比关系;在剩余价值率可变前提下,从单个企业看,若剩余价值率提高程度大于劳动力减少程度,并且达到一定程度后,利润率与有机构成是成正比关系;若剩余价值率提高程度大于劳动力减少程度但没达到一定程度,或是剩余价值率提高程度等于劳动力减少程度及小于劳动力减少程度,二者仍是反比关系。从部门看,剩余价值率会随着有机构成提高而提高,但提高的幅度从长期来看是不会超过资本有机构成提高的幅度,因而利润率与有机构成是反比关系。  相似文献   

4.
《资本论》第二卷中的两部类模型没有体现利润率平均化规律,从而存在马克思的社会再生产理论与利润率平均化理论的衔接问题。《资本论》是用等比例追加资本来阐述资本有机构成不变条件下的社会再生产问题,不能证明利润率平均化趋势。如果在马克思框架中允许资本跨部类转移,即允许两部类资本有机构成进行不等比例的调整,利润率平均化规律则是可以成立的。  相似文献   

5.
本文在马克思扩大再生产模型的基础上,构建了一个技术进步条件下的马克思经济增长模型,探讨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机制与效应。分析表明:不同技术进步条件下,不变资本、可变资本和总资本的增长率不同。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机制分为劳动生产率机制和资本有机构成机制。技术进步条件下劳动生产率和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通过不变资本增长率、可变资本增长率和剩余价值率影响经济增长。定量分析结果显示,技术进步每提高1个百分点,经济增长率提高0.3457个百分点;其中技术进步的劳动生产率效应为0.3385,技术进步的资本有机构成效应为0.0072。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效应显著大于不变资本、可变资本和剩余价值率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效应。因此,国家应努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提升科技成果转化率、构建国家自主创新体系,以创新促进国家经济增长。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宏观失业理论继承了马克思的资本有机构成理论和产业后备军理论,着重从生产技术结构演进和资本主义制度局限性上来探寻资本主义失业原因;而西方主流文献对失业问题的考察仅停留在流通领域,回避了对资本主义制度局限性的揭露。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微观失业理论的劳动压榨模型从微观个体行为出发,运用新古典主义经济学分析工具来阐释马克思的失业理论。这些理论与主流文献的区别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微观失业理论强调了阶级冲突对劳动就业的决定作用,认为只要存在劳动雇佣关系、存在资本对劳动的剥削,资本主义的失业就不可避免。可见这一理论体现出一定的真知灼见。  相似文献   

7.
在《资本论》中,马克思指出农村剩余劳动力形成的直接原因是机器和资本在农业中的使用,以及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决定因素是收入和教育状况。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提供了大量的廉价劳动力,给工业的发展带来了红利。重温马克思的这些经典理论,运用《资本论》中一些基本的理论原理,如机器在农业中的使用和农业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资本支配劳动以及人力资本投资理论等等,结合当前,中国广大农村地区,由于各种原因的迁徙和撤离,致使"人去楼空",即楼房犹在,却无人居住,造成大量闲置的状态进行若干思考。  相似文献   

8.
现代西方经济学的理论和实证研究表明,长期的经济发展中,人口增长慢于资本的增长,资本与劳动的比例将不断提高,即发生“资本深化”。在不存在技术进步的情况下,随着资本的深化,边际效益递减规律会发生作用,新增单位资本投入所能增加的产出将越来越少,资本收益率将不断下降;另一方面,随着劳动者受教育程度和教育普及率的提高,劳动者的智能和技能会不断地进步,人力收益必然上升。因此,在推动经济发展的要素中,人力的边际收益率在不断上升,劳动力的相对价格也在逐步上升,而资本的相对价格在逐步下降。马克思的资本有机构成理论认为,在科学技术…  相似文献   

9.
技术进步中的劳动要素需求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技术进步较快条件下 ,“物质资本与人力资本比”可用作分析技术进步程度的理论工具。在“工业化”与“信息化”混合发展的阶段 ,新职业创造、人力资本投资与劳动要素收益结构三者之间存在数量依存关系。中国以信息化为指向的技术进步过程 ,不是超越工业化社会的独立阶段 ,其在“存量”变化上仍属于工业技术进步的范畴 ,但“增量”变化已呈现资本有机构成下降特征 ,这将对未来劳动要素需求以及就业结构产生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0.
国内外学者大都从资本有机构成差异、工资率差异、劳动生产率差异、区位差异等角度,对国际不平等交换问题展开研究。经典马克思理论将国际不平等交换的原因归结为劳动生产率的差异和技术上的垄断,理论的前提暗含着科技进步主要作用于劳动客观条件这一事实。在当代经济全球化发展的背景下,这一前提假设已发展为技术进步同时对劳动主观条件和劳动客观条件产生影响,继而交错影响单位商品价值量。国际不平等交换应从形式和本质两个层面加以定义和讨论,国家间的技术差异、国际经济规则和制度制定权差异成为国际贸易中不平等交换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1.
当前全球性金融危机向实体经济的蔓延,引发西方国家失业问题严重化,从根本讲这仍然是当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内在矛盾发展变化的反映。借助经济理论来解读此次危机及其失业问题,可以发现西方经济学是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既定前提下,在经济运行层面对失业问题进行解读;马克思经济学则是从制度层面对资本积累发展和资本有机构成提高规律、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的资本对劳动控制以及资本主义生产周期性这三个方面,考察资本主义的失业发生机制,因而更能揭示失业问题的根源。  相似文献   

12.
基于马克思经济增长理论的经济危机机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增长模型告诉我们,导致经济周期和危机的直接变量是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劳动者收入的增长速度跟不上资本积累的速度——消费需求降低——利润率下降——投资剧降——经济危机。如果能在资本技术构成不断提高的条件下让资本价值构成保持不变,或者说,让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与宏观经济保持相同的增长率,则经济可维持稳定可持续增长。政府预防经济危机和反危机的长效机制应该在这个思路基础上展开。  相似文献   

13.
经济运行与增长中的中小企业作用机理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如果偏重于发展大工业企业 ,由于资本利润率下降和工资成本逐年上升规律 ,其资本有机构成随之要提高 ,就业的劳动力相对就越来越少 ,会发生严重的失业和消费不足 ;农业的土地资本有机构成也是一个提高的过程 ,也要逐年挤出大量的劳动力来。中小企业的资本有机构成低 ,其变动不遵从于大工业资本有机构成的变动规律。因此 ,大力发展中小企业可以转移和吸收大工业和农业由于资本有机构成提高而剩余出来的劳动力 ,使资本、就业和消费达到平衡 ,避免出现严重的失业和生产过剩现象。从经济增长看 ,中小企业发展不足 ,将会导致民间投资渠道不畅而使相当一部分储蓄不能正常转化为投资需求。发展中小企业 ,疏通投资渠道 ,变劳动力过剩劣势为劳动力密集便宜竞争优势 ,以及城市化中中小企业在地理上的集中带来的聚集效应 ,将是未来 1 0— 1 5年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重要推动力。  相似文献   

14.
中国劳动生产率的增长及其因素分解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长期来看,中国劳动生产率呈现持续上升趋势,改革开放之后的增速更是显著。劳动生产率增长主要依靠各产业内部生产率的提高来实现。相对地,劳动配置结构变化的贡献度并不显著,这种状况在改革开放之后得到了强化。劳动配置结构变化贡献度较小,与劳动力跨部门流转的交易成本较高有关,而行业内部生产率提高与分工演进、资本深化、资本有机构成提高等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5.
基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资本有机构成理论,构建物化技术进步的农业生产函数,探究农业资本有机构成影响农业经济增长的理论逻辑。运用1978—2020年的中国省际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并检验农业技术进步和农业产业集聚机制。研究表明:1978年以来,中国农业资本有机构成呈上升趋势,并趋向于完全由农业资本存量变动主导;农业资本有机构成对农业经济增长的影响呈现倒“U”型特征,存在最优农业资本有机构成及其决定的最优农业经济增长路径;现实农业资本有机构成与最优农业资本有机构成还存在明显差距,提升农业资本有机构成对于促进农业经济增长仍有可观空间;在中部地区、平原丘陵地区、农业资本有机构成较低地区、非粮食主产区、农业经济规模或农业资本存量较高地区,提高农业资本有机构成能发挥更大的作用。促进农业技术进步、提升农业产业集聚水平有利于增强农业资本有机构成对农业经济增长的作用,但并不会显著改变两者之间的倒“U”型关系特征。  相似文献   

16.
数字平台中数字劳动可以分为三类:一类提供数字信息通信技术;一类生产数据和信息;一类提供服务。研究数字平台中数字劳动的生产性问题要把握好马克思考察生产劳动三个视角之间的关联性。对于提供数字信息通信技术的数字劳动而言,这类劳动由资本所雇佣,技术成为了商品,因而属于马克思视角下的生产劳动。对于生产数据和信息的数字劳动而言,这类劳动唯有被资本所雇佣,并把数据和信息加工成数字商品进行售卖才属于马克思视角下的生产劳动。对于提供服务的数字劳动而言,其中由资本所雇佣并生产可视化的数字服务商品的数字劳动属于马克思视角下的生产劳动,另一种直接提供服务的数字劳动则不属于马克思视角下的生产劳动。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的资本有机构成理论与现实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正> 在马克思的墓碑上,镌刻着他的名言:“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马克思逝世后的一百年,就是全世界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用马克思主义改变世界的一百年。马克思主义的敌人一百年来从未停止过对马克思主义的攻击,这是自然的。在马克思主义的队伍中,人们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也不可能完全一致。关于资本有机构成理论的分歧就是一例。这里谨提出我对资本有机构成的一些理解和看法,以求教于经济学界的同志。  相似文献   

18.
<正> 一马克思论述的两种不同涵义的农产品垄断价格马克思的绝对地租理论,是以农业生产的发展落后于工业,从而农业资本的有机构成低于工业为前提的。一百多年前,当马克思写作《资本论》的时候,资本主义国家的农业发展状况确实落后于工业。这不仅表现在农业劳动生产力的增长速度慢于工业,而且表现在农业劳动生产力所达到的绝对水平低于工业。这两方面是既相联系又有区别的。前者是根据各自部门的增长率计算的,工业部门和农业部门各自每年劳动生产力平均增长多少,这容易比较,后者是根据两个不同部门所达到的劳动生产力的绝对水平进行衡量的。由于是不同的生产部门,各自生产的使用价值在质和量上都不好比较,因而也难以直接比较它们的劳动生产力的绝对水平的高低。若要进行比较,只能采取间接的方法,那就是从资本有机构成的高低来加以判断。“如果一定生产部门的资本的构成低于社会平均资本,那末,这首先只是用另一种  相似文献   

19.
何金龙 《经济师》2005,(8):18-19
在资本有机构成不变假设下,马克思再生产理论认为经济能得到静态的短期均衡,在该均衡条件下经济以“常量”增长;放弃该假设,并对扩大再生产模型进行动态化扩展,则发现经济总是伴随“经济周期”、“就业下降”等非均衡状态,即市场要素不能出清,从而经济增长率下降成为必然。引入现代宏观经济学分析手段,避免经济非均衡发展,必须调节资本有机构成比例,这正是宏观经济长期均衡的条件。  相似文献   

20.
张悟 《经济师》2002,(12):46-47
文章简要地介绍了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的一般原理 ,具体分析了现代经济条件下商品价值的源泉问题 ,指出在现代经济条件下商品的价值仍然是由商品生产者的劳动创造的 ,只是创造价值的劳动构成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并分析了这一变化。同时 ,文章还批判了生产要素价值论的错误观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