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王文杰 《价格月刊》2016,(10):11-14
自1998年我国实行住房分配货币化制度改革以来,房地产投资比重持续增长,房价始终处于上涨态势,导致房价收入比过高.与此同时,我国城镇居民消费呈现边际消费倾向持续下滑、城镇居民消费水平落后于可支配收入增长水平、居民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不高的现状.一方面过高的房价通过“实现的财富效应、未实现的财富效应、流动约束效应、信心效应”等渠道刺激着城镇居民消费,另一方面过高的房价又通过替代效应、预防性储蓄效应、财富再分配效应、消费信心效应等渠道抑制着城镇居民消费.总体而言,房价上涨过快、过高对城镇居民消费产生了较大负面影响.应通过进一步完善住房市场、提高居民收入水平、缩小居民收入差距、引导民众树立合理消费理念、科学推进城镇化等措施,减少房价波动对居民消费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居民收入分配体制与储蓄投资机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收入分配与储蓄投资之间有重要的联系。作者分析了我国居民收入分配与储蓄投资的问题,认为我国储蓄投资机制已由财政主导型,向银行主导型和市场金融型转变,为此应着手制订相应的政策  相似文献   

3.
郑卒  刘伟康 《新财富》2004,(12):10-12
中国居民收入大部分用于消费,购买住宅、汽车和金融投资,而非“体外循环”。“体外循环”资金主要来自机构.而非居民储蓄。居民储蓄对地下信贷市场的作用可能被高估了。  相似文献   

4.
刘煜辉 《商界》2010,(1):105-105
长期以来,流行的看法是,中国消费不振是因为二次分配中社会保障体系的严重缺陷.从而约束了家庭的消费欲望。在我看来,如果我们改善收入分配的政策仍集中二次分配的改良,本质上只是在政府模式纠错中“打转转”,依然未能抓住或者是回避掉了中国经济“高储蓄、高投资、低消费”的本质。  相似文献   

5.
收入分配影响我国居民储蓄率的理论解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贾德奎  施红俊 《商业研究》2004,(17):106-108
在我国,由于金融市场的功能缺陷,使得收入分配部分导致了我国居民的高储蓄现象,因此。要想实现居民储蓄与经济增长之间的良性循环,就要从缩小居民收入分配差距和促进金融市场创新这二个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6.
本文利用我国1981年以来的统计数据分别分析城镇居民收入与储蓄、收入与消费、消费与储蓄之间的数量关系。通过对该数量关系得经济含义分析得出了可支配收入对储蓄的影响相对量最小,对消费的影响相对量较大。居民收入的目的主要为当期的消费和储蓄,而几乎没有投资。  相似文献   

7.
“十二五”时期完善公共服务扩大居民消费的思路与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共服务是市场经济的基础,是决定居民消费的重要因素。公共服务可以促进居民收入增长,改善居民收入分配,调节家庭消费储蓄决策,削弱储蓄动机,进而扩大居民消费。"十二五"时期,我国应进一步扩大政府公共服务支出规模,大力调整收入分配结构,重点完善住房、医疗保障,着力发展基本金融服务,统筹协调公共服务发展与社会转型、经济增长,为居民消费扩大和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创造良好的条件。  相似文献   

8.
王超 《商业时代》2012,(29):30-31
内容:本文使用 Park 等(2010)的半参数协整方法,研究了人口年龄结构我国居民消费及储蓄的影响效应.消费、储蓄函数的“U”型及“逆 U”型特征说明我国居民的消费、储蓄行为符合生命周期假说.实证分析表明,我国居民消费、储蓄率与收入之间存在长期稳定关系,消费收入弹性为0.8695,收入储蓄弹性为0.1129,说明居民收入增长是促进居民消费及储蓄率增加的一个重要原因.但同时也表明,居民收入增长幅度缓慢则是抑制储蓄率增长的一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9.
从收入分配看中国经济结构调整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白重恩 《中国市场》2012,(50):13-18
文章论及的收入分配是指收入在居民、企业和政府这三个部门之间的分配。基于数据调研,认为投资与储蓄率双高是中国经济结构失衡的主要原因。高投资率已导致了低效率的改善,调整经济结构,改善投资效率重于增加投资率。降低投资率前提是储蓄率不再增加。造成储蓄率高的原因,是政府与企业部门对储蓄整体增加的贡献较大,居民不消费的原因来自其收入占GDP的比重减少,结构转型、产业内变化与垄断力量致使居民收入占比下降。建议通过要素重新分配、合理分配国有企业利润、社会保障的综合方案、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等办法来解决收入分配问题,进行经济结构的调整。  相似文献   

10.
浅析我国消费市场疲软的成因与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居民收入的支配可分为消费、投资和储蓄。无论是消费需求过热还是消费需求过度疲软,都不利于经济持续、快速、稳定地发展。我国经济获得了持续多年的快速增长的同时,我国的消费市场却长期处于疲软状态。本文认为不合理的收入分配、保障制度过速变迁、消费者对经济发展的不乐观预期、产品对居民的诱导不力,以及政府的消费政策是影响我国消费市场疲软的根本原因。改变消费市场疲软,一要增加消费者的有效购买能力;二要增强消费者的即期消费意愿;三要厂商增加供给创造需求。  相似文献   

11.
经济体制改革以后,我国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发生巨大变化。变化之一是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迅速提高,这使居民的消费和储蓄行为对经济发展的意义越来越重要。本文利用1981~2010年的统计数据,通过计量建模的方法,对影响我国居民储蓄量的因素进行实证分析,在此基础上,针对我国居民储蓄量现状,得出结论。  相似文献   

12.
中国经济“调结构”“促转变”的根本是“拉内需”,而内需的关键则是居民消费。 考察微观消费者的理财方式不外乎三种,投资、储蓄和消费。如何选择呢?理性的决策是,能投资或储蓄的时候就不消费。因为投资有回报,储蓄有利息,但是消费仅仅是消费,收益为零,所以人们只有在“不得不”的时候才把钱从储蓄账户里拿出来购买商品和服务。  相似文献   

13.
王志岚 《消费经济》2001,17(5):57-59
近几年来,我国居民储蓄额一直呈上升趋势,而且从储蓄规模的构成看,其中高收入层的储蓄数额要远远高于低收入层的储蓄.针对这种情况,经济理论界的人士有的认为应通过启动高收入层的消费来拉动居民的消费需求,有的认为应通过制定合理的分配政策来缩小各收入层之间的收入差距.那么,一个国家的居民消费规模到底多大为宜,一个国家又如何来启动投资、消费需求呢?西方经济学中,有关储蓄规模、储蓄与消费关系的理论,对我国经济政策的制定或许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4.
经济博览     
“十一五”期间经济面临两大危机中国宏观经济学会副秘书长王建指出,投资和出口是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需求因素,但“十一五”期间,要提防可能爆发生产过剩危机和美元危机。过剩危机亟待关注。本轮经济增长主要是由投资拉动的。投资的特点是,在投资周期内是需求,投资周期过去就是供给, 如果不能实现从投资型增长向消费型增长的转变,就会爆发生产过剩危机。自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的居民收入分配差距呈现出急剧拉开态势,需要通过再分配体制把居民收入分配差距控制在合理的范围之内。但中国目前个人所得税调整的作用不仅不能扩大消费,  相似文献   

15.
储蓄等于投资是宏观经济学教科书中的一个基础性结论,而高投资率或高储蓄率意味着高增长率又为大多数经济学家所接受;但在近年来分析我国宏观经济现象时,又经常出现把经济紧缩的症结归结于消费不足,即储蓄率过高的观点。在分析时,常常指出储蓄大于投资,却回避解释储蓄不等于投资的原因。从宏观经济理论体系中的国民收入模型分析看,上述矛盾的根源在于经济分析中的投资和储蓄的概念并不相等。投资相等的储蓄概念实际上包含了未实现的投资和消费。因此,高储蓄率并非经济紧缩的原因,解决经济紧缩的方法不仅在于减少储蓄,还在于市场出清的实现。从根本上解决我国需求不足状况,必须调整经济结构,使消费品生产、资本品生产与我国较高的储蓄率相匹配,按比例发展。  相似文献   

16.
实证分析我国高储蓄率的宏观成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真雅 《市场论坛》2005,(11):112-113
我国储蓄率一直居高不下,本文试着从宏观经济学角度出发,采用国际宏观经济学模型来分析我国出现高储蓄率的原因:一是生命周期理论储蓄和产出增长关系;二是迭代模型储蓄和人口增长关系,然而无法得到预期的结论。在此基础上,笔者实证分析了居民收入分配结构(基尼系数)和货币化程度(M2/GNP)时我国储蓄的影响,从而找出我国高储蓄率的重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7.
改革以来,我国经济生活中发生的最显著、最深刻的变化之一,就是私人储蓄的急剧增长。经济发展本身,早已就超越了储蓄是否“笼中虎”之类的传统观念,而要求经济理论深入分析储蓄与消费、收入和投资之间的内在联系,以确立储蓄与投资之间的良性循环机制。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我国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拉大,是导致消费需求不足与民间投资需求不足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要对收入进行公平合理调节,以使居民收入分配回到合理轨道上来.本文从凯恩斯的消费函数与总需求函数出发,分析了联合产权制度下的公平收入分配制度对我国的消费和总需求的影响,最后得出了公平收入分配制度对于启动我国的消费和改变我国经济增长方式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投资率本质上是由消费率决定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分析我国低消费、高储蓄、高投资态势的内在形成机理时,一些学者在讨论中往往简单地判定二者之间具有直接此消彼涨的关系,甚至将高投资率视为低消费率的原因,这是值得讨论的。从逻辑上说,对消费投资比例关系的分析应从消费储蓄比例开始,然后才是储蓄投资的关系,储蓄是消费与投资关系的中介。在宏观经济分析中,消费决策同时也就是储蓄决策,二者是等价的。而储蓄与投资虽然有着极其密切的本质性联系,即为投资提供资金来源,但二者的决策过程并不是同一的,其形成机理也完全不同。储蓄的最主要行为主体是居民,其动机主要是考虑当前消费与未来消…  相似文献   

20.
"十一五"期间扩大消费需求将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点。提高我国城乡居民消费需求,提高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对于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就显得非常必要。从制度变迁的视角进行分析,提出居民收入减少或不确定、居民收入差距扩大、消费支出预期降低、居民储蓄倾向的提高四个因素影响着我国居民消费需求。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