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税收是政府财政的一个重要手段。税收分配自身也存在公平税负的政策问题。在税收理论中提到“公平”,人们自然而然地会想到经典的税收公平原则。在税收实务中提到“公平”.如果仍然套用税收公平原则.似乎有些牵强。“公平”之所以会产生这种模棱两可的含义。其原因在于虽然“公平”的字面意思相同,但是两种情形下的“公平”已经有了不同的内涵,具体说就是“税制”建设中的公平原则与“税治”建设中的感觉公平有差别。  相似文献   

2.
现行《中国人民银行法》在立法思想、规则体系和制度机制等各方面内蕴金融公平份量不足,导致现有“存量金融公平”供给不能很好满足公民社会的“增量金融公平”需求。在更加关注公平、追求正义的时代语境和社会公共政策导向下,我们在再度修正《中国人民银行法》时,应考虑注入足够的金融公平要素,对公民社会的期待做出积极回应,为建设和谐金融生态供给制度力量。  相似文献   

3.
政府收入分配原则及其政策体系构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颖 《中国金融》2006,(14):35-36
自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更加注重社会公平”这一新提法以来,理论界对“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是否还可以继续作为政府调节收入分配的原则展开了激烈争论,产生的分歧较大。笔者认为,“效率优先、兼顾公平”不仅过去是,而且将来很长时期都将是我国政府履行其经济职能的基本原则,但笔者认为,它不应该成为政府履行其收入分配职能的原则。在收入分配领域,政府遵循的原则应该是“公平优先、兼顾效率”。  相似文献   

4.
自党的十四大以来,关于效率和公平的提法,经历了“兼顾效率与公平”———“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更加注重公平”的三大变化。每一个提法都有客观背景,其中“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提法占统治地位12年之久。目前,这一提法已经不符合当前形势的要求,应由“更加注重社会公平”来取代,这是促进社会和谐的要求。  相似文献   

5.
更加公平可持续,十八届三中全会为未来社保改革勾画了蓝图。以全面深化改革为主题的三中全会甫一落幕,“信心”“突破”即成网上热词。《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16项60条中,11次论及“社会保障”,20次谈及“公平”,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随着我国改革的推进和经济社会的发展,新的社会矛盾日益凸显。因而在理论和政策指导上,有关“效率和公平”关系的提法,中央进行了调整,反映出对该问题的认识更加符合实际。党的十七大关于效率与公平关系的论述,反映出党中央在当前历史条件下,更加重视收入分配关系上的公平问题。这一新的政策导向,对于缓解当前收入分配差距过大,完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重要意义。我们应根据这一指示精神,采取一定措施,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明确指出“要更加注重社会公平,使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财政是国家意志的集中体现,是政府实施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财政在国家职能和社会结构体系中的重要地位,决定了财政在促进社会公平方面可以起到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公平与效率关系重新审视及经济发展战略调整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公平和效率是经济和社会发展过程中两个同等重要、同时兼顾的方面,应该发“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政策导向,确立“公平为基础,效率为中心”的发展战略,形成在公平基础上求效率,公平与效率良性运行的机制,营造公平基础、效率中心氛围,确保机会公平;创新制度,综合治理,实现规则与秩序公平;改革宏观分配机制,促进分配公平,既重视生产力的发展,又重视生产关系的改善,充分发挥劳动者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共同推进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9.
李琴 《西南金融》2008,(8):51-52
公平是所有证券市场监管的共同目标。对证券市场而言,公平意味着游戏规则的公平,机会的公平和对弱势群体的社会救助三个方面。同时政府一旦实现了公平的游戏规则、公平的竞争机会和对弱势群体的有必要的、有限的救助,人们就不应对公平过于奢求,否则,将走向“绝对公平”,并最终损害效率。  相似文献   

10.
如今“,维护社会公平,构建和谐社会”日益成为一个热点话题,大众的目光也逐渐从经济领域的效率问题转移到社会领域的公平问题。财政作为国家宏观调控经济的重要杠杆,在落实科学发展观过程中也应注重维护公平。然而目前我国财政收支两方面存在皆存在一些不公平现象,例如税收不公,支农支出不公。在财政收入方面,通过改革税制,加强税务稽查力度来保证税收公平;在财政支出方面,削减行政管理支出,加大科教文卫事业支出和农村建设支出等来保证社会公平。  相似文献   

11.
效率与公平,是确定税改目标的前提。改革之初,“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税制目标,为促进税收收入的快速增长,为保证国家财政建设的资金需求,为中国现代化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12.
公平与效率的均衡模型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公平主要指经济领域中,不同利益主体在财富或收入分配上的平等制度。效率指在资源的有效配置,即帕累托最优状态下,社会经济生产总值的有效增长。通过构建公平与效率的理论模型,分析不同因素的变化对公平与效率均衡的影响和社会福利最佳均衡点的选择。提出构建和谐社会中,公平与效率的“度”的把握对策。  相似文献   

13.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首次明确提出,建立更加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本文回顾了"社会保障公平可持续"理念在中国的萌芽、探索、发展及最终形成的改革与跃变进程,并探讨了在当前中国建立更加公平可持续社会保障制度的科学内涵与现实意义。文章提出建立更加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是中国梦的重要构成与实现路径,其基本要义是注重"公平"与坚持"可持续发展";根本精髓是以人为本;主要目标是保障和改善民生;关键是把握好"度";条件保障是继续深化改革、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4.
社会保障的“底线公平”理论是著名社会学家景天魁的重要理论成果。他认为,为社会保障事业“鼓吹”,是社会学家的天职。在第20次政治局集体学习的时候,他将“底线公平”理论“鼓吹”进了中南海。两会期间,记者专访了景天魁,聆听了他关于“底线公平”的理念-  相似文献   

15.
前言:高房价已成为深入分配制度改革的障碍 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深入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新华社北京10月15日电)在目前大中城市房价扶摇直上,一骑绝尘,居民收入望尘莫及的背景下,学习总书记关于深入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精神,更加感到高房价已经成为当前明显影响居民收入分配的一个重要因素,到了不可不认真对待之,不可不及早解决之的时候了。  相似文献   

16.
转型期公平与效率关系的经济学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资产阶段经济学家由于阶段的局限性,将公平与与效率对立起来。在社会主义社会,公平与效率在理论上是协调一致的。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转型时期,对公平与效率的关系要作具体的历史的分析,效率原则和公平原则分别适用于市场内区域和市场外区域、适用于国民收入的不同分配过程。在实践中深入贯彻“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要注意六个方面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利益公平分配问题凸显出来,财政作为调整经济的重要杠杆之一,在利益公平分配中发挥着重大作用,本文简要分析通过财政公平来做到利益公平分配。  相似文献   

18.
银行争夺高端客户主要是为了获取效益,而发展“穷人银行”则更多地体现了公平。“穷人银行”与“富人银行”在国家的金融体系中都是必不可少的,二者应并行不悖、互为补充。[编者按]  相似文献   

19.
养老保险的问题,涉及公平与效率。要想在同一个制度框架中,同时解决公平与效率的问题,至少迄今为止,世界上并没有成功的先例。  相似文献   

20.
成凡 《当代金融研究》2020,2020(1):10-28
情感、效率、公平是人们认知活动中惯常的三个进程。对应这三个进程,人们对法律的认知有一些基本的原则。这些认知互动既可能形成社会自发秩序,也可能为法学提供一个基于认知背景的分析框架,有助于法学应对实践问题。“公平主导”的一个简单回答是,面对不同场合,情感、效率、公平三种进程被激活的程度不同。大体上,家庭场合激活情感,工程场合激活效率,市场和法律则更激活公平。在实践中,公平主导的法律原则由于比较接近主流社会认知,所以法律规范在社会中往往可能“自执行”,无需全靠外界监督或者激励。公平原则也有其自身的局限。虽然规范和原则很重要,是社会秩序的母体。但是,公平原则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缺乏制度上的法治,光靠情理法是不足的。所以现代社会形成了规则化解决纠纷的机制,这就是二阶意义上的法律。关键词认知科学公平原则情感原则效率原则社会自发秩序认知科学对法律研究有何意义?认知科学能从哪些角度解读法律?本文的撰写目的是: 基于大脑认知三种进程的研究,提出法律认知过程的三原则,并结合我国的立法和司法实践对公平原则的具体应用状况,对其加以检验。本文第一部分基于现有的认知科学成果,把人脑的认知进程分为“情感脑”“效率脑”和“公平脑”三种;第二部分介绍法律认知的“情感原则”“效率原则”和“公平原则”,并结合我国立法和司法实务,分析法律认知三原则的具体运行状况;第三部分借助实证分析,验证公平原则是我国法律实践中法律认知的主导性原则;第四部分则是针对第三部分实证分析结论的进一步解释,说明公平原则缘何能够成为主导性原则;第五部分作为本文结论,讨论法律认知原则可能的实践意义及其运用限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