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基于城乡消费差异的农民工市民化动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VAR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方法,实证考量1978~2010年间消费对农民工市民化的动态影响效应。结果表明:消费对农民工市民化进程具有较大影响力;农民工与城市居民消费差距的缩小对市民化率的增长具有促进作用,正向冲击效应持续时间长且强度大。农民工与城市居民收入差距的变化对农民工市民化率有正负双向冲击,短期对农民工市民化有负向冲击效应,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正向效应逐渐显著。鉴于此,关注农民工与城市居民消费差异,扩大农民工消费对中国经济建设和城镇化进程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加快农民工的市民化进程是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关键.户籍、社会保障等制度上的限制,流动就业的工作方式和个人的资源禀赋条件是制约农民工市民化的主要因素.因此,加快农民工的市民化进程,需要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健全农民工市民化后的社会保障体系,建立适应农民工需求的学历教育和职业培训体系,大力改善农民工居住条件,最终实现城乡居民在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方面的均等化和一体化.  相似文献   

3.
农民工市民化是我国现代化、城市化和非农化发展的必然趋势,农民工成为城市产业的主要劳动者。但当前农民工市民化进程比较缓慢,农民工成为“经济上被接纳、社会上被排斥”城市的“边缘人”。阻碍农民工市民化的原因有很多,既有思想认识的问题,也有制度性的障碍,还有能力不足等因素,这些都应该加以解决,为农民工市民化的顺利推进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4.
从理论上分析了在晋升激励和财政激励机制下,地方政府行为对农民工市民化的影响.同时,基于2003-2012年的面板数据,通过构建农民工市民化增长率、晋升激励和财政激励指标,采用静态OLS和动态GM M的实证分析.研究结果发现:以往的晋升激励机制和财政激励机制不利于农民工市民化,财政激励会强化晋升激励对农民工市民化的阻碍作用,农民工市民化进程还具有自我弱化的趋势.需要通过转变政府官员考核机制,调整中央和地方财权和事权关系,健全地方政府的财力保障制度,改革户籍制度,为农民工市民化提供动力机制.  相似文献   

5.
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加快农民工市民化进程,是推进城镇化战略的重要内容。让农民工到城市进得来、留得住、扎得根是农民工市民化的关键。创造条件逐步让农民工融入企业、促进劳动关系和谐稳定,融入社区、强化公共服务的均等化是关乎一个地区科学发展、社会和谐的大局。广东省推出的农民工进城的具体政策措施让以公共服务均等化为目标的户籍管理和社会管理体制改革迈出了重要一步,为各内地省区探索如何打破城乡二元体制,破解农民工市民化问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农民工为研究对象,以城镇化进程中显现出的各种问题为出发点,通过运用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及多学科综合研究的多学科多角度的综合研究方法,具体的分析了农民工市民化的现实意义和农民工市民化的现状问题及其成因,最后结合制度、农民工素质及社会认知三个方面提出了改革建议。  相似文献   

7.
农民工市民化是我国建设城镇化的重要保障,是提高"城乡融合"程度和劳动生产效率的必然选择,更有利于缩小城乡各方面间差距。然而农民工在市民化过程中并不是一帆风顺,遭遇着户籍、住房方面的障碍。据统计2016年中国农民工的数量约为2.7亿,他们参与了城市的工业化,确极难融入城市成为城市的主人。而随着城乡之间差距和矛盾的存在,且二元户籍制度造成农业剩余劳动力不能自由转移,进一步阻碍了城镇化的进程,推进农民工市民化,加快户籍制度改革迫在眉睫;2015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指出,要化解房地产库存,需要通过加快农民工市民化,扩大有效需求,打通供需通道,消化库存,稳定房地产市场。因此本文将对农民工市民化过程中遇到的户籍和住房问题进行研究分析。  相似文献   

8.
“十二五”期间加快我国农民工市民化的思路与对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十一五"以来我国农民工市民化进展缓慢。目前,隐性户籍门槛、农民工的工资收入、尚未健全的社会保障与城镇住房保障等仍然制约着农民工市民化。"十二五"期间我国农民工的市民化诉求将更为强烈、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的压力将更为突出;因此要以均等化享受公共服务为制度创新的重点,充分发挥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积极性,重点推进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这就需要创新农民工的劳动就业制度、完善农民工的社会保障、健全农民工的城镇住房保障、完善覆盖农民工的城镇公共服务体系以及加快户籍制度改革等。  相似文献   

9.
新生代农民工就业水平的高低事关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直接影响我国新型城镇化进程。然而,由于新生代农民工就业渠道较窄、就业环境较差、就业保障低、职业稳定性较差,收入水平较低,导致他们市民化过程中步履艰难,为此,必须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积极推进就业服务体制创新,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创新公共服务制度,进一步完善农民工权益保障的法律法规,为提升新生代农民工就业能力营造制度环境,提供法律保障。  相似文献   

10.
当前,阻碍农民工市民化进程的说到底还是户籍制度没有突破,虽然有些省份已大大降低了农民工成为城市市民的门槛(如四川省、湖北省),但还仅仅处于宣传阶段,真正实施起来恐怕还要相当长的时间。  相似文献   

11.
新生代农民工双重市民化是指身体市民化与心理市民化。新生代农民工为中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了重大贡献,同时也产生了一系列社会问题。真正实现新生代农民工身体市民化与心理市民化是解决问题的有效路径之一,这对于有力解决中国"三农"问题,特别是对实现中国农村现代化和中国城市化建设具有借鉴和启示。  相似文献   

12.
文章以常州市武进区为例,分析了新生代农民工社会保障存在社会保险参保率低、社会救助和社会福利缺失等问题,以及其对城镇化的影响进行了理论和实证研究,提出提高城镇化水平必须以完善新生代农民工社会保障为核心,进一步加快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进程的对策.  相似文献   

13.
基于农民工城市工资性收入和农村收入的二元性,本文采用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077份农民工消费调研数据,实证分析了工资性收入与农村收入及差距对农民工消费及城镇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农村收入对消费的促进作用大于工资性收入,城乡收入二元差异抑制了消费,社会保障制度对农民工消费的促进作用有限。为此,要增加农民工农村财产性收入,促进城乡社会保障制度一体化,释放农民工消费潜能,加快其市民化进程。  相似文献   

14.
城市农民工中不同群体,其面临的问题和市民化的诉求是不同的。本文认为跨省市流动的全职农民工是市民化需求最强烈的群体,他们中有些是已经在城市扎根的第一代农民工,不仅有稳定的工作,也有稳定的住所,所面临的最迫切问题是希望子女接受与当地市民平等的教育,他们是最具备转变为城市居民条件的群体;新一代农民工正在努力寻求城市的生存空间,与农村的联系弱化,其市民化动机十分强烈,应该是市民化的主要对象。本文认为城市农民工市民化的本质不在于户籍的转变,而在于使公共服务覆盖于全体农民工,使之获得与城市市民同等的权利。  相似文献   

15.
基于2017年中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考察保障性住房对农民工市民化意愿的影响效果。研究表明:保障性住房能够明显提升农民工市民化意愿,考虑到模型中存在潜在的内生性问题,运用倾向得分匹配法以及工具变量法进行实证检验后,结论依然成立。机制检验表明保障性住房能增强农民工的身份认同,从而促进农民工的市民化意愿。进一步研究发现,保障性住房对竞争能力较弱农民工的定居意愿的促进效果更强。因此,应加快完善保障性住房体系,兴建保障性住房园区,构建保障性住房信息平台,提高保障性住房的利用率,推动农民工市民化转型。  相似文献   

16.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经济建设持续发展,人民生活日益富足,但是城乡贫富差距过大,城镇化的问题也愈来愈加突出,农民工能否顺利融入城市,直接影响着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进程,这其中有"文化"和"经济"两大影响因素,户籍制度,农民工子女就学问题以及农民工自身的就业问题都影响着城镇化的建设,我们要实行有效的措施来进行农民工市民化。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虽然我国政府制定了一系列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流动的政策措施.但在农民工市民化的进程中仍然面临着种种困难,究其制度根源,主要是存在着以下几个方面障碍。  相似文献   

18.
农民工社会保障对劳动力流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民工群体规模不断扩大,流动劳动力已经成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其社会保障问题日益凸显。原有的城乡分割、区别对待的社会保障制度,已经严重影响到劳动力流动的行为和方式,阻碍了城市化及农民工市民化的进程。本文主要从工伤保险、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失业保险、生育保险等五个方面来分析目前农民工的社会保障现状以及社会保障对农村劳动力流动迁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章元  徐骁翔 《新金融》2022,(11):4-7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中国要“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而在此过程中,取消户籍制度并提高农民工市民化的质量是中国要解决的重点和难点问题。但政策制定者、学术界要认识到中国作为世界人口大国的农民工市民化问题的复杂性和长期性,简单地取消户籍制度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本文认为,短期内可以通过增加流入地的公共服务接纳部分农民工实现市民化,长期内还需要通过职业教育等措施提高农民工的技能和劳动生产率,从提高社会流动性的角度提高他们进城的收入水平,使得他们有能力承受在城市落户后的高生活成本。  相似文献   

20.
姜露滋 《金卡工程》2010,14(8):59-60
目前,随着我国工业和城市的高速发展,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放弃传统的农活涌入城市打工,一方面我国城镇化进程得到很好的发展,另一方却暴露了国家对农民工权利保护的缺乏。和谐社会的建构是建立在国家关注民生的社会保障基础之上,而作为新生阶层同时也是弱势而庞大群体的农民工,理应得到国家的重视。本文将从宪法的视角探讨农民工的权利保障,分析当下市民化的农民工的现状,试着从根本上完善宪法对农民工权利的认识理念、文本规定和救济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