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格里塔·斯托达特是一位很有特点的女作家.其诗歌具有悲伤迷人的怀旧情结,同时兼具忧郁理性的特质,这使得格里塔在作品创作中很少放纵自己的情感.作为一位女性作家,她将女性所具有的细心谨慎发挥得淋漓尽致,她的诗歌充分证明了这一点.本文将其生平背景与创作风格,从其诗作《连衣裙》对其诗风作的简要欣赏,体会其创作意境.  相似文献   

3.
唐燕 《新西部(上)》2013,(7):110-110,112
19世纪末20世纪初,日本在翻译西方学术著作的过程中创制出大量的汉语新词,特别是曾有过留日经历的鲁迅,其作品中有多处使用日语词汇的痕迹。本文以鲁迅先生的杂文、小说、散文以及私人日记和书信为主要研究对象,探究其作品中日语借用词的使用情况及表达效果。认为这些词汇诞生之后,对中国进步思想家和知识分子产生了巨大影响。  相似文献   

4.
对语文教学中涉及的鲁迅作品进行审美分析,深入挖掘作品的美学意蕴,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以美怡情,寓教于乐,从而达到美化学生心灵世界,丰富学生对历史、对社会、对人生的认识的教学目的.  相似文献   

5.
涂翠平 《老区建设》2008,(20):45-46
《狂人日记》关于“吃人”的社会批评,主要是一种对中国封建家族制度和礼教的文化形态进行反思之后的严厉抨击。鲁迅从家族内部的陈腐的伦理关系入手,深刻概括了中国人处在家族制社会中卑劣的生存状态,让读者从“吃人”境层上去切实感知中国家族制度及其儒家思想这一文化依托的虚伪性,《狂人日记》也展露出鲁迅自己那种来源于某些传统文化的束缚的难以张扬但可以领略的心理弱势。  相似文献   

6.
《申报月刊》是鲁迅杂文后期创作的主要阵地之一,双方基于共同的民族意识和对文化事业的热爱,在国民党文化禁锢的"非常时期"走在了一起,为文坛留下了优秀的16篇杂文,这些杂文无论在艺术手法,还是在思想内容上都体现了鲁迅杂文创作的成熟魅力。  相似文献   

7.
<正>在2013年5月出版的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材中,鲁迅的文章《风筝》被删除。人教社的这一举动曾招来一片质疑之声。在某网站发起的你怎么看鲁迅文章退出教材的调查中,持反对态度的回应者占到了回应者总数的84%。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我认为,这跟许多人并不了解当前中小学语文教育的现状有关。  相似文献   

8.
《上海国资》2009,(9):83-83
一个作家的影响力不在于他有多少文章入选语文教材,在于他有多少想法,多少句子、语词为活着的同胞及子孙所沿用。鲁迅作为作家的影响力,因为时间的原因,尚不能与屈原、庄子、陶渊明、李白、杜甫及唐宋八大家相比,因而中小学教材删减鲁迅的文章,虽然不会抹淡鲁迅作品应有的光芒,也不会由此减弱鲁迅的影响力。但对热爱着鲁迅的读者来说,难免会产生失落感。  相似文献   

9.
颜师古为<汉书>作注,有感于"汉书旧文多有古字,解说之后屡经迁易,后人习读,以意刊改,传写既多,弥更浅俗"①客观现实,以一个小学家的独特眼光,十分注意<汉书>的文字异同现象,作了大量的校刊工作,据初步清理有210余例(不计重复和他人的说解).下面仅就这些例证从几个侧面予以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10.
毛梦姣 《魅力中国》2013,(25):292-292
作为开拓和倡导中国现代书籍装帧改革的领军人物,鲁迅的书籍封面设计,在视觉要素的运用上,图形表现方法灵活、兼容并蓄;色彩运用惜色如金、以少胜多。在形式上。形式因素采用“中西合璧”。透过鲁迅书籍装帧呈现的形态特征,可以看到他对传统文化精神的批判与继承,中西观念的碰撞与交融.以及鲜明的时代精神。  相似文献   

11.
武者小路实笃《友情》是在夏目漱石《其居》影响下创作的.共同点是描述了男女主人公在爱情与友情选择中的纠葛、彷徨和挣扎.差异在于主人公性格差异,恋爱成功的基础差异.作品产生差异的原因在于作者生长环境的差异和情感经历的差异.  相似文献   

12.
本文主要介绍笔者在《美韩经济贸易协定》的翻译过程中发现的经贸翻译中存在的相关的问题,从而不断克服经贸翻译工作中存在的不足,着力提高经贸翻译信息的准确性,对于推动我国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我国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杨群 《魅力中国》2011,(10):308-309
“文革”已然成为过去,人们却仍不能忘记所有的苦难。于是文学家们拿起手中的笔来叙述“文革”这场灾难。与以往着重讲述自己的创伤及原因的小说不同。以残雪和余华为代表的现代派作家运用先锋技巧,叙述“文革”历史。他们的叙述同中有异。这种差异是多方面的,造成差异的原因也值得我们去探究。  相似文献   

14.
鲁迅的作品中不乏“孤儿寡母”的形象群,作品中缺少父亲形象,家庭关系、父子关系不和是主要叙事核心。鲁迅以文学的方式揭示了人类真实的欲望,跨越了从医学到文学鸿沟,将“俄狄浦斯情结”渗透的原欲的转化为爱与生的动力。  相似文献   

15.
刘杨翎 《魅力中国》2014,(1):126-126
由刘志基先生主编的《文字中国》丛书系列之《中国文字家族》(以下简称《家族》),是王元鹿先生等文字学家们编著的一本有关中国各民族文字以及相关国外民族文字的著作,于2007年12月由大象出版社出版。  相似文献   

16.
本文作者认为五四新文化运动是中国文学发展史上最重要的历史阶段之一,鲁迅作为其中的杰出代表,深刻地认清了中国封建文化的本质特征,进而对封建文化的弊端作了强烈的揭露与批判.鲁迅所创作的阿Q形象,深刻反映辛亥革命前后农村阶级关系的尖锐矛盾,鲁迅也因为其巨大贡献成为20世纪中国最伟大的思想文化巨人之一.  相似文献   

17.
闫歌 《魅力中国》2013,(20):100-100
摘要:中国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和《自毛女》在中西方舞蹈艺术科学整合之中,又突出了芭蕾中国化的艺术风格。几十年来,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观众,并推动了中国芭蕾舞剧的大繁荣和太发展。本文时其艺术风格进行了赏析。  相似文献   

18.
刘晓霞 《魅力中国》2014,(17):74-74
福贵在小说《活着》里是一个血肉丰满的人物形象。作家余华在记叙福贵艰辛一生的同时。又赋予这一形象很多意义。本文旨在通过福贵这一形象探讨《活着》的文学意蕴。  相似文献   

19.
王茜茹 《魅力中国》2011,(5):427-427,423
夏目漱石被誉为日本的国民大作家,鲁迅则是我国现代文学的巨匠。两位伟大的作家对本国的知识分子与人性的问题都做了深入的探讨。本文以夏目漱石的《门》与鲁迅的《伤逝》为例,试分析两部作品中人物叛离主题的异同,并分析产生差异的原因及知识分子的命运问题。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