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朝晖 《旅游学刊》2012,27(10):8-9
文化旅游对于文化的利用需要经历"文化资源化"和"文化再生产"的过程.旅游产业化的直接后果之一就是深刻地影响,甚至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和休闲方式.在中国学术界,从事旅游研究和开发的学者,包括管理学、经济学、地理学等学科都采取不同的方式,直接或间接介入旅游开发领域,而以研究文化和地方社会见长的人类学,在旅游开发过程中,应该和怎样扮演自己的角色,把人类学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性的行动研究,以解决与旅游相伴而生的各种社会和文化问题呢?  相似文献   

2.
徐小波 《旅游学刊》2007,22(11):21-27
旅游城市连绵区集中体现了我国区域旅游最高发展水平,具有深化竞合的迫切要求.旅游城市连绵区遵循网结构博弈模式,文化资源整合须依托强势文化并科学统筹内部、外部、有利、不利四方面因素,即由"纵横聚焦"来实现,据此本文提出旅游城市连绵区文化资源整合模型.宁镇扬旅游文化圈应确立"封建-民国时期数度辉煌的南中国中心"形象定位并以此为中心整合文化资源,进而谋求其在长三角竞争力的最大化.  相似文献   

3.
旅游的过程是一种符号化的过程.伴随着旅游的大众化和普遍化,旅游符号表象化的危机在悄然滋生并不断加剧.本文运用符号学理论对旅游活动和旅游开发的全过程进行了全面的审视,指出符号化旅游是解决旅游的"符号化"的一把钥匙.借用"前台"、"后台"理论,文章提出了旅游目的地的舞台化空间与文化保护性空间的旅游规划设计及旅游活动模式,为原生文化的演绎及保护提供了理论依据,找到了游客旅游体验及游客行为规范的模式.  相似文献   

4.
张小军  吴毅 《旅游学刊》2017,(7):119-126
旅游作为人类的普遍行为,在今天的商业化中达到了空前的规模,却逐渐丧失了其本真.通过思考"旅游"的内涵以及当代商业化旅游业存在的问题,文章区分了人类"天性旅游"和"商业性旅游"两个基本的旅游形态,探讨了"旅游"对于人类学的意义以及旅游人类学的研究旨趣,检讨了以旅游业作为研究对象的局限所在.文章指出人类的天性文化是人类天性旅游的本质内涵,文化自由是天性旅游得以实现的基础,保证文化持有者的主体性,实现游客和东道主的"共主体"地位,是文化自由的条件.同时,商业化和市场化应该服从人类自由情性的发展,而不是让旅游成为商业化的帮凶和牺牲品.  相似文献   

5.
"文化是海,旅游是舟",以奥运会为旅游吸引物的奥运旅游不仅是对竞技体育的观光旅游,更是对地域或民族文化的休闲旅游;奥运会既是世界各国体育文化的盛宴,也是举办国及其城市地域或民族文化的窗口,中国2008奥运亦然.  相似文献   

6.
张璟 《旅游学刊》2007,22(1):9-9
我国拥有汗牛充栋的古代旅游文献.在经、史、子、集四部分类法中,旅游文献主要集中在史部地理类和分散在集部中,数量上浩如烟海,内容上亦包罗万象.古代旅游文献的丰富,与中国古代旅游主体的多样性多层次相关.上至帝王巡游,下至百姓节庆,还有高僧云游、官吏宦游、使节出访等,旅游甚至在中国的某些历史时段内达到普及化的高潮.古代旅游文献的丰富,与"人文山水"是我国旅游资源的最大特性和魅力有着密切关系.中国的风景名胜大多积淀着历朝历代的文化传统,或发生有重大特殊的历史事件,地表上还留有很多历史文化遗存.自然山水作为独立的审美对象,始于魏晋南北朝时期.  相似文献   

7.
旅游人类学家谈中国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2005年6月下旬至7月下旬,美国加州大学柏克莱分校的纳尔逊·格拉本(Nelson H.Graburn)教授和厦门大学彭兆荣教授在北京出席学者俱乐部性质的"国际旅游研究院双年会"(2005 Biennial Conference of International Academy for the Study of Tourism)后,赴四川、贵州和广西进行了为期20天的调研.借此机会,彭兆荣对格拉本教授进行了专访,内容涉及到中国旅游发展的可持续性,少数民族地区的旅游发展特点及潜在的危机,农业旅游与生态旅游的发展空间,旅游人类学研究中的"真实性",传统民族志在旅游研究中的范式问题等.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社会学角度,通过对出境旅游者的访谈和专家焦点小组法,分析出境旅游对旅游者、旅游输出国和旅游目的地在社会文化方面的积极影响,即其文化价值,得出文化因素是出境旅游的主要动机之一,出境旅游过程加强了文化的自我认同和文明之间的对话,出境旅游成为中国中产阶层的生活方式等结论.由此提出,需要将出境旅游的社会学分析,应用于旅游政策制定、行业管理和企业经营的实践中.  相似文献   

9.
作为一种"文化自觉"模式,东巴文化的旅游再现既反映了全球化背景下地方性与传统的回归潮流,亦折射出地方性族群意识的复苏.本文通过考察东巴文化从学术到旅游的复兴过程,拷问东巴文化的民族文化地位,并尝试对旅游情境下的文化"再创造"与"文化自觉"做出反思.  相似文献   

10.
杨军 《旅游学刊》2006,21(6):65-68
中国出境旅游的高增长和高消费现象引发了对出境旅游不经济性的讨论.本文通过与"中国出境旅游高速增长的负面影响探析"一文作者的商榷,认为出境旅游的迅速发展是我国现阶段宏观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属于"补涨"性质;出境旅游消费存在"虚高"现象;出境旅游的发展为我国旅游业跨国经营创造了有利条件,而跨国经营是克服出境旅游不经济性的最佳途径.  相似文献   

11.
基于“一站式体验”的文化旅游创意产业园区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在旅游产业集群化发展趋势以及旅游产品越来越呈现出文化创意产业特点的背景下,文化创意产业与旅游业的融合产生了文化旅游创意产业;而文化旅游创意产业在特定空间的集聚构成文化旅游创意产业园区.本文尝试性地对"文化旅游创意产业园区"这一实践早于理论的新兴旅游产品进行了定义;从"一站式体验"的角度出发,总结了文化旅游创意产业园区开发的主流模式;以建设旅游目的地为目标,提出了文化旅游创意产业园区开发的对策.  相似文献   

12.
旅游目的地的品牌营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郭英之 《旅游学刊》2006,21(7):9-10
从旅游目的地品牌营销的竞争力内涵来看,旅游目的地品牌营销的竞争力应包含民族文化和地方文化双重内涵,只有具有民族特色、地方特色和文化特色的旅游目的地,才能使旅游目的地的品牌营销竞争力具有持久性和独特性.世界各国的旅游目的地以其独特的民族文化与地方文化,吸引着世界各地的旅游者.发达国家在发达的经济、整洁的环境、优美的景色等方面,都具有旅游目的地得天独厚的旅游目的地品牌营销条件.与法国的浪漫文化、意大利的典雅文化、美国的现代文化、日本的精美文化相比,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与独特的民俗风情,是吸引越来越多的外国旅游者到中国旅游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3.
在体验经济浪潮的影响下,"旅游体验"命题被广泛提出,然而就旅游体验的本质及具有可操作性的旅游体验塑造而言,目前的研究还很少.本文基于人类学视角,结合体验经济内涵,对旅游体验的本质进行了探索,提出旅游体验的"虚拟真实"概念,并对旅游体验塑造方法及科学性进行了探讨.笔者从注重提升过程氛围、突出文化符号真实性、鼓励社区参与等角度,围绕旅游期望提升、"真实"情境/氛围营造、旅游地居民作用发挥等方面对旅游体验的整体性塑造进行了全面的阐释.  相似文献   

14.
中国旅游研究国际影响度的比较分析与提升途径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在引入并分析旅游研究国际影响度的概念的基础上,提出了旅游研究国际影响度的测评指标体系,并选取"在国际主流旅游学术刊物上发表的论文数量"、"出任国际旅游学术刊物编委的学者数量"、"举办国际性旅游学术会议的数量"、"出任国际性旅游研究机构专家的学者数量"、"出任国际旅游学术刊物审稿专家的学者数量"等5个指标,对中国(两岸四地)与韩国的旅游研究国际影响度现状进行了比较,分析了中国两岸四地、韩国这5个地区在旅游研究国际影响度方面的差距、差异与共同点.文章最后针对中国内地旅游研究的国际影响度现状,提出了若干提升的建议.  相似文献   

15.
为进一步加强香港与内地旅游院校的交流与合作,第六届中国旅游论坛特别邀请了中国旅游高等院校院长/系主任代表,并以"中国旅游高等教育的现状、问题与前景展望"为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6.
邹庆云 《旅游学刊》2006,21(4):12-12
新西兰的旅游人类学专家科林·比姆带领一队外国专家在中国贵州的巴拉河与当地政府进行一个旅游合作项目时说:发展乡村旅游最重要的是自我定位,现在许多外国人都选择来到中国实地了解中国人,如果这些游客只想看几个著名景点,他们会选择去上海、北京、西安等地.但外国游客既然选择到贵州,就是因为这里的乡村之旅可以让他们看到中国的前50年、前100年甚至前500年的景象.此话表明,农耕文化遗存对乡村旅游发展和人类文化传播的深远意义.那些被都市旅游者青睐的封闭、落后农村,由于在旅游业兴起之前缺乏经济能力改善道路交通和住房条件,较好保存了旧村落原貌等物质的农耕文化和传统耕作与习俗等非物质的农耕文化,继续着落后的古老生产方式的同时也传承了今人向往的"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生存方式,旅游改变了那里的经济落后,也促进了农耕文化资源的保护.  相似文献   

17.
旅游目的地竞争力框架中的"文化"因素分析:一个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勇 《旅游学刊》2006,21(12):35-42
在旅游目的地竞争力的形成与发展中,"文化"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本文通过构建一个旅游目的地层面的二元竞争力框架,对"文化"在旅游目的地竞争力的地位和作用机制等方面的研究进行综述,突出分析了"文化"因素的作用机制,以期为研究者提供一些新的研究视角和方法.  相似文献   

18.
中国旅游高等教育的另类解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龙江智 《旅游学刊》2006,21(Z1):16-22
中国旅游高等教育正面临着一场困境:"教育膨胀"、"人才稀缺"、"就业压力"、"人才流失"构成一系列尖锐的矛盾和冲突,左右着中国旅游高等教育的发展.本文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困境的根源在于学科基本问题的缺失,以及由此所引起的一些负反馈机制.因而,要摆脱困境的基本前提便是"厘清学科的基本问题,构建学科核心知识体系".这才是中国旅游高等教育的根本出路.  相似文献   

19.
中国旅游规划几乎与中国旅游地理学同时起步,早期的旅游地理学就是在"任务带学科"的背景下,以完成政府和企业委托的大量区域旅游开发和规划任务为主线发展起来的.  相似文献   

20.
中国旅游学术研究的偏枯现象,正在制约着中国旅游业的健康发展.所谓旅游研究中的偏枯现象,乃是指太多的研究者只关注于对"旅游经济"的探讨,而忽略了旅游的主体--旅游者.忽略了旅游者的精神世界,忽略了旅游对于个体生命的意义,忽略了旅游在人的全面发展中的作用.一句话,只重物,不重人,只看到白花花的银子,而把"人"丢到了一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