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66 毫秒
1.
刘欣 《时代经贸》2010,(22):170-170
随着我国加入WTO,我国将承担逐步对外开放金融市场的义务,各产业市场对外开放的程度将会面临一次新的提升。而目前,我国金融业的对外开放程度还比较缓慢,给与金融业的保护相对www.8ttt8.com较多。我国金融业在国际竞争中,存在优势,也有劣势,金融市场对外开放更是对我国金融业的发展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相似文献   

2.
邹琴 《时代经贸》2007,5(1X):122-123
解决资本市场与货币市场的不平衡发展是中国实行金融改革的主要动因之一,随着大力发展资本市场的中央文件陆续提出,中国资本市场改革进展顺利,2005年7月人民币汇改后,资本市场也随之进入发展新阶段。过了2006年中国加入WTO承诺——对外开放金融业即将兑现,此前出现的新机遇和新问题亟待我们去分析解决,以积极应对对外开放对我国金融业带来的冲击并把握金融业开放给我们带来的契机。  相似文献   

3.
刘洪 《经济论坛》2000,(16):11-11
在中国加入WTO的谈判中,金融业的对外开放是整个开放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最为敏感和困难的环节。加入WTO对我国金融业发展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它标志着我国金融业的改革开放进入到一个新阶段。入世后,外资银行的大量进入势必造成对我国国内金融业的强大冲击,但是中资银行和外资银行各具优劣,在审慎分析我国商业银行与外资银行在竞争力上的优劣后,我们可以制定出相应的竞争策略。我国银行业竞争策略的取向应该包括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 一、宏观方面 1.可考虑改分业经营体制为混业经营体制,调整有关金融法律法规,扩展金融机…  相似文献   

4.
随着经济全球化、金融自由化的发展,发展中国家正面临一个更加开放的经济格局。各国纷纷解除金融限制,开放金融市场,以期获得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利益。随着中国加入WTO步伐的加快,中国的金融业也面临着对外开放的问题,在开放过程中,也面临着收益与风险的选择。本文介绍了我国金融风险形成的原因,并提出了我国缓解金融风险的对策。  相似文献   

5.
随着我国加入WTO,我国将承担逐步对外开放金融市场的义务,各产业市场对外开放的程度将会面临一次新的提升.而目前,我国金融业的对外开放程度还比较缓慢,给与金融业的保护相对www.8ttt8.com较多.我国金融业在国际竞争中,存在优势,也有劣势,金融市场对外开放更是对我国金融业的发展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相似文献   

6.
改革开放近30年来,随着中国金融业的全面开放,市场竞争格局和金融体系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在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新形势下,如何顺利推进我国金融业的对外开放,更好地维护国家金融安全,有力地促进我国金融业的健康和有序地发展,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赵宗博 《经济论坛》2003,(23):20-21
一、我国金融业对外开放进程中金融安全面临的挑战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经济全球化最根本的是资本与金融的全球化。在贸易、投资以及科技信息全球化的推动下,我国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将最终形成,我国金融业对外开放的进程也必将进一步加快。由于目前我国金融领域依旧存在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比如金融监管薄弱、金融企业经营机制不健全与管理松懈、社会信用观念淡薄、金融企业的合法权益得不到有效保护、金融专业人才不足、金融服务和创新能力较低、金融市场秩序混乱等等,使我国金融安全在金融业对外开放进程中面临着一系…  相似文献   

8.
解决资本市场与货币市场的不平衡发展是中国实行金融改革的主要动因之一,随着大力发展资本市场的中央文件陆续提出,中国资本市场改革进展顺利,2005年7月人民币汇改后,资本市场也随之进入发展新阶段.过了2006年中国加入WTO承诺--对外开放金融业即将兑现,此前出现的新机遇和新问题亟待我们去分析解决,以积极应对对外开放对我国金融业带来的冲击并把握金融业开放给我们带来的契机.  相似文献   

9.
《经济学家》2006,(3):F0002-F0002
由中国金融学会、金融时报社、广东金融学院、广东金融学会联合举办的“中国金融业全面开放与金融稳定学术研讨会”于2006年5月中旬在广州召开。来自全国高校和金融机构100余名专家学者出席了此次高层次的研讨会。根据WTO协议,中国金融业将在2006年底全面对外开放。金融业开放是把双刃剑,它在带来开放性投资的同时,也会集聚巨大的歼放性风险,从而对中国金融业安全构成威胁。鉴于此,中国国际金融学会副会长吴念鲁教授、辽宁大学国际金融研究所白钦先教授、西南财经大学中国金融研究中心曾康霖教授等与会专家分别就金融稳定与金融安全…  相似文献   

10.
王祺 《经济论坛》2005,(21):100-102
一、外资银行在华发展现状 外资银行进入我国始于1979年,日本输出银行在北京首设办事处,成为中国金融业对外开放的标志。2001年12月11日,我国正式加入世贸组织,银行业的对外开放也步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此后,我国逐步取消了对外资银行的限制。  相似文献   

11.
论入世后国有商业银行外汇业务的改革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谢丰苹 《现代财经》2002,22(10):23-27
入世后的中国金融业将逐步全面对外开放,而首先开放的就是国际金融业务。在这股超越国界的竞争浪潮中,高收益的银行外汇业务将首当其冲地成为竞争的焦点。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必须把握住入世后外汇业务的发展趋势,寻求正确的对策,才能在市场竞争压战中立于不败之地。  相似文献   

12.
欧阳琦 《经济管理》2003,(23):88-92
金融服务业的开放是国际金融发展的一种趋势,加入WTO以后,全球“金融服务贸易协议”将适用于我国,我国的金融业也将进一步对外开放,我国商业银行将面临着来自外资银行的激烈竞争,中资银行较外资银行原有的竞争优势将会丧失。本论文试图从中资银行本身存在的导致竞争力不足的原因入手,分析外资银行与中资银行的竞争力差距,论述短期内外资银行进入会给中资银行带来的冲击并提出一些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3.
本文在阐述金融发展、对外开放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后,分析了辽宁省金融业发展变化的特点,并实证研究了辽宁省金融发展、对外开放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认为辽宁省对外开放或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具有比较优势,而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不明显,这主要是因为辽宁省贷款增长速度和金融发展水平低于全国贷款增长速度和金融发展水平,金融业发展滞后已阻碍了辽宁省金融对经济促进作用的发挥.然而,在金融开放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方面,辽宁省与全国的水平一致,都具有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发展金融业尤其是加大金融业对外开放力度对辽宁省老工业基地振兴的作用比较明显.  相似文献   

14.
<正>现代化是我们国家发展的战略部署,而开放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对外开放是一项不容置疑的基本国策我国的对外开放是一次打破思维茧房的过程。在鸦片战争时,西方列强逼我们开放。1978年是我们主动实行对外开放,目的是更多地参与到全球竞争与合作中来。纵观全球的历史变迁,多数开放的经济体均通过发挥自身的比较优势取得了经济繁荣和社会稳定。过去40多年来,我国在社会、经济、  相似文献   

15.
我国加入 WTO,国外金融业将逐渐进入我国金融市场,为了确保民族金融业安全,首先应深化我国金融体制改革,其次要审慎部署开放步伐,并且要加强政府对金融业的干预和监管  相似文献   

16.
我国保险市场对外开放策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璐  刘金章 《现代财经》2000,20(9):25-29
中国保险市场的对外开放作为我国整体开放政策的组成部分,已成为大势所趋。如何面对开放,如何有效地管理,以促进我国保险业持续、健康、有序发展是当前研究的热点问题。本文从保险市场对外开放的动因出发,针对目前现状,对我国保险市场的开放与管理进行了策略研究。  相似文献   

17.
曾可逸  雷栋 《当代经济》2006,(24):112-113
2006年12月11日,中国金融业即将全面对外开放.面对众多外资金融机构的进入,作为金融业核心的银行业必将经历一个蜕变的过程.如何应对金融业全面开放带来的法律问题,是各类银行特别是商业性银行应予重视的问题.本文从以下公司治理、银行并购、监管法律体系、外资银行平等待遇、银行破产、存款保险等方面进行阐述,并提出建议和对策.  相似文献   

18.
2006年12月11日,中国金融业即将全面对外开放。面对众多外资金融机构的进入,作为金融业核心的银行业必将经历一个蜕变的过程.如何应对金融业全面开放带来的法律问题,是各类银行特别是商业性银行应予重视的问题。本文从以下公司治理、银行并购、监管法律体系、外资银行平等待遇、银行破产、存款保险等方面进行阐述,并提出建议和对策。  相似文献   

19.
资本账户开放与金融业稳定性之间存在必然联系,资本账户的开放会对一国金融业的稳定性产生一定影响。我国资本账户开放已经给金融业的发展带来了一些问题,我们应该在保持金融稳定性的基础上,逐步实现资本账户的开放。  相似文献   

20.
刘勘 《资本市场》2007,(7):52-53
<正>可以充分利用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在CEPA框架下,加强与香港金融业的合作,鼓励内地金融企业通过香港拓展海外业务。20多年前的1982年,深圳就引进香港南洋商业银行,让香港南洋商业银行在深圳设立了分行,使深圳成为金融业率先对外开放的城市,并掀起了一波内地引进港资的浪潮。近年来,中国又面临以引进外资战略投资者为特征的、金融业全面开放的历史机遇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