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 毫秒
1.
政府职能转变,是我国改革开放、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题中应有之义.在我看来,加入WTO后,政府转变职能重在学习和增强新的能力.仅就政府管理经济的职能,谈几点个人看法:  相似文献   

2.
3.
世界贸易组织WTO是世界经济全球化客观过程的产物。其拥有136个成员,贸易量占世界贸易95%能上,是世界上最大、最有影响的多边经济贸易组织,其宗旨在于通过制定国际多边贸易规则,规范国际多边贸易行为,组织多边贸易谈判,解决成员之间的贸易争端,推动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发展的自由化,在全球范围内实行资源的有效配置。中国经过15年的“独特谈判”,终于于2001年11月10日加入WTO。从此可以享受WTO成员的权利,同时也必须履行相应的义务。虽然我国经济运行机制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市场化程度大为提高,政府经济管理职能也有较大转变,企业作为竞争主体的活力不断增强,但对照WTO规则,政府管理经济的职能和方式还存在很多不适应的地方,主要表现如下。  相似文献   

4.
5.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会给我们的农业、金融、电信业和汽车业等带来严峻的挑战,但受到最大冲击的应是政府职能的问题,最先进行理性思考和观念转变的应是政府职能部门和政府官员.  相似文献   

6.
中国入世首先是政府入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从1986年7月11日正式提出复关申请至今,中国政府行将全面结束14年有余的复关入世努力,实现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宏愿。无庸否认的事实在于:国内对于中国入世的分歧依然存在,质疑乃至反对的意见仍是林林总总。然而我们始终认为,  相似文献   

7.
8.
入世与政府管理职能的战略转变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正> “入世”原意“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缩写,从宽泛和寓意来讲,入世则意味着中国融入国际经济发展主流的全过程,决非一蹴而就,一朝一夕之所为,而是一个长期、渐进和痛苦的历史进程。入世影响首当其冲的是政府管理部门,要最大程度地减弱这一影响,顺应入世后的新形势,就必须尽快有效地调整和转变政府管理职能,实现战略调整与转变,所谓职能的战略调整与转变,就是政府要有所为有所不为。从中国转型经济长期受计划经济的影响历史看,入世所需要的是政府管理职能的有所为领域要大大缩减,重点要突出,有所不为的领域要大大  相似文献   

9.
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副部长、中国入世谈判首席代表龙永图说,中国入世后在享受权利的同时要承担一系列义务,其中首要承担义务的就是政府。他说,世贸规则绝大多数是用来规范政府行为的,其主要职责就在于监管政府行为,所以政府如何转换职能,主动适应形势发展需要,是当前我们面临的最大挑战也是最大的任务。  相似文献   

10.
11.
12.
13.
加入WTO后政府与商会的职能如何互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14.
15.
16.
中国入世已经成为现实,WTO这个享有国际盛名的贸易组织将给我们带来巨大的外部动力,将使中国发生巨大转变。  相似文献   

17.
18.
本通过对汕头经济发展的分析,对加入WTO后政府经济角色转换进行了浅探。  相似文献   

19.
对政府管理部门的政策建议一、顺应经济全球化和入世的要求,加快转变政府管理经济的方式扑面而来的经济全球化大潮和我国加入WTO的承诺,对政府现行管理体制、职能和管理经济的方式提出的挑战要远大于经济领域,要求政府改革的迫切性也更甚于企业。首先,经济全球化已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它要求商品、服务、生产要素  相似文献   

20.
主动应对--经济全球化再认识及中国"入世"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在20世纪的最后20多年,在人类生活的这个地球上,经济全球化出现了加速发展的态势.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闪亮登场,以信息技术、因特网和生物工程为代表的高新技术开始塑造着新世纪的世界经济.当今世界的经济全球化发展,从本质上来说,应当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运动的产物,是人类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趋势.在现代信息技术的催化作用下,资本、技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流动和配置,以越来越大的规模在全球范围内展开.30年前,全世界仅有5万台电脑,而2000年已有4亿人使用因特网,其中17%是美国网民.值得重视的是因特网的商业化运营才不过5年-6年时间,预计到2005年,世界人口的1/5即12亿人将成为网民,各个国家的经济被越来越深地卷入到统一的世界市场体系和国际互联网之中,国家与国家的关系以至相互依存关系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但是,毋庸讳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需要从本质上加以认识和澄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