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巍巍昆仑山是中国神话之源.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昆仑神话就是产生于昆仑山.昆仑神话中的主线人物西王母是一种综合性文化现象,也是一个民族古老文化的"活化石",昆仑神话也是地理环境与历史文化相结合的产物.  相似文献   

2.
"人情社会"是一种特殊社会状态,是由人与人之间的私人关系而构成的特定利益集团.这个看似隐匿的社会结构无处不在.而由此形成的"人情文化"在传统中国社会一直就占有强大地位,而其延续和变迁也为农村现代化带来了一系列影响.文章试图从经济、政治等诸方面分析"人情文化"对农村现代化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月"在中国文学中出现频率呈倍增长,也在中国文化中象征的意义也十分丰富,至晚唐北宋达于巅峰.由于作者在创作时的处境情怀不同,从而导致了他们作品中"月"这一意象的不同思想内蕴,它们在规定的语境中,展示出了难尽言表的情感流程及其集中鲜明的价值取向.他们借月来抒怀言志,因而望月思乡,望月怀人,望月感怀几乎成了诗词中的永恒主题.  相似文献   

4.
"红歌",最简单地说就是革命歌曲,是一种红色文化形态,它是红色文化的重要组威部分.从文化的形式和内容看,"红歌"是红色文化的载体之一,内容上体现出了革命精神、理想信念等等.要进一步认识"红歌",就必须把"红歌"纳入红色文化这个概念(范畴)来认识.那么,什么是红色文化?红色文化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人民在长期的革命实践、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开放中,不断地选择、融化、整合古今、中外优秀文化和思想的基础上所能形成的特定文化精神和文化形态.它的概念是开放的,会随着时代进步历史变迁更加丰富.深入正确理解和把握红色文化是认识"红歌"的前提和基础.本人在这里能说的"红歌"是界限中国共产党成立后,领导中国人民进行不屈斗争的不同革命时期的革命歌曲.  相似文献   

5.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苏东剧变和中国的改革开放,在中国大陆掀起了一浪高过一浪的民族主义思潮.与此同时,以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提倡国粹为号召的传统文化复兴运动特别是"儒学复兴"运动达到了"五四"以来的最高潮.文章从3个角度界定了"儒学复兴"的内容和本质,并通过历史的、逻辑的角度,对两者内在关系进行了探讨,认为:中国传统的儒家文化与民族主义并没有天然联系.当代所谓的"儒学复兴",不过是民族主义者利用中国传统文化的资源争夺国家意识形态的一种形式.  相似文献   

6.
谭世杰  马中杰 《发展》2006,(8):31-31
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荣辱观教育,是集体主义、爱国主义、人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重要论述,代表了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明确了当前我国社会基本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是新时期国民思想道德建设的政治纲领.基层央行作为身兼执行货币政策、金融服务和维护金融稳定的重要职能部门,其员工荣辱观念的强弱直接关系到货币政策的有效执行和金融体系的稳定,是"荣辱观"教育的重要阵地.对此,笔者认为,应以"三到位、三结合"方式开展基层央行的"荣辱观"教育.  相似文献   

7.
在科技、信息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形形色色的观念形态、行为方式,由此而变得莫衷一是,直接导致了中国画坛的无秩序状态,因而衍生出"现代水墨"、"学院派"、"文人画"等派别.中国画的发展不是他们之间的差,而是他们之间相互渗透之后的和.思想意识形态决定着行为方式,中国有着灿烂的文化资源,随着中国的不断崛起.中国绘画也将发挥她特有的光芒,屹立在世界文化艺术之林.  相似文献   

8.
"无讼"法律思想的历史考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无讼"法律思想在中国历史上源远流长,追根溯源,无论是儒家、道家还是法家都有实现天下无讼、和谐盛世的社会理想,"无讼"的法律思想是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一以贯之的司法理念.我们要通过深入研究古代"无讼"思想的深刻历史渊源,挖掘我国民族法律文化中的和谐精神.  相似文献   

9.
传统"和"文化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精华,蕴含着非常丰富的关于和平、和谐的思想.十八大以来,习近平继承和发展了中国传统"和"文化,展现了中国外交新特点,具有鲜明的中国风格、中国特色和中国气派,为世界的和平发展作出了理论和实践上的贡献.  相似文献   

10.
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总结中国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必然性和可行性,孟子的"性善论"思想为培养大学生与人为善的处事原则提供了理论根基;儒家"义利说"思想为培养大学生的崇德重义的价值取向提供了思想基础;儒家"德育为先"思想为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1.
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文化定势是一个不可避免的普遍现象,且对跨文化交际的效果及质量起着极为重要的影响作用.文化定势具有消极影响和积极影响,消极影响主要有:夸大了群体的差异性,忽略了个体的差异性;将文化看成是静止的,而不是变化的;忽视了各民族各群体之间存在的文化共性;极容易导致"本群体文化中心主义",从而产生文化偏见、文化歧视等.积极影响主要有:能够帮助人们恰当而又相对稳定地认知这个世界;能有效降低焦虑感和恐惧感,减少跨文化交际的盲目性和复杂性;能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避免产生"文化休克"现象,并刺激人们对跨文化交际的欲望.  相似文献   

12.
"二月二"是我国民间重要的传统节日,其内涵丰富,包括龙抬头节、社日等.南方北方"二月二"习俗产生差异的原因是由于地理自然生态环境不同和文化传播影响的不同.  相似文献   

13.
江泽民同志最近强调指出,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利益,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这"三个代表"不仅是密切联系、辨证统一的有机整体,而且是完整严密的科学体系.  相似文献   

14.
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必须把党的建设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结合起来,必须把保持党的先进性与发挥社会主义优越性结合起来.能否实现这"两个结合"关系到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这是对20世纪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经验教训的总结,也是我们党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解决的时代课题.江泽民回顾历史、立足现在、展望未来,提出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三个代表"思想,科学地解决了"两个结合"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华夷之辨"是中国古代儒家的基本政治思想,历来得到封建统治者的极力推崇,并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严格执行."华夷之辨"曾一度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融合,加速了中国一体化的进程,其作用功不可没.但是,历史发展到清代,由于自身经济发展的滞后和文化的保守,再加上列强的入侵和西方文化的渗透,打破了中国传统社会一直所认定的世界格局和秩序,使人们逐渐认识到,封建专制政体已成为社会进步的桎梏.而西方的先进科技、政治制度、价值观念和文化体系又在不断冲击人们固有的文化定位,促使人们重新审视自身和列强的关系,导致了"华夷之防"的疲软,"华夷之辨"出现嬗变.本文试对清代"华夷之辨"的历史递嬗作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16.
房地产宏观调控在政策取向上已无多大悬念,发展商们深知,中国的房地产市场潜力是巨大的,挺过"冬天",必定迎来"春天".大家心中也似乎有一种默契:咬住价格不放松.特别是近期,深圳等城市房产价格反弹,成交活跃,这无疑给冬天里的发展商送来"一把火",使之精神一振.  相似文献   

17.
近日浏览网页,见某媒体调查显示,在从事教师、新闻、政工等工作的人群中.相当一部分存在着"职业枯竭"的现象.当今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价值取向多元,矛盾突显,"职业枯竭"已成为不容忽视的社会现象. 一、职业枯竭的概念 心理学家认为,所谓职业枯竭(Job Burnout),是人们对自己长期从事的职业产生一种疲倦感.用来特指职业工作者的一种持续情感付出、身心耗竭的状态.  相似文献   

18.
自提倡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到全面建设以来,中国对外开放的结构得以进一步优化升级,更多的中国企业走出国门.中国企业一边享受着"一带一路"所带来的经济福利,一边承担着因对外直接投资所在东道国的投资环境差异而产生的投资风险.本文从政治、经济、文化三个维度分析中国在"一带一路"背景下所面临的对沿线国家FDI的风险,并在此基础之上构建我国企业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FDI的风险防范路径.  相似文献   

19.
余秋雨先生的<文化苦旅>思想核心即一"苦"字,<文化苦旅>之苦,集中表现在中国文化的历史命运之苦;中国文人的艰辛之苦;进行文化探索的艰苦历程,深刻地揭示出中国文人及中国文化的精神实质.  相似文献   

20.
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发展的视角下具有一定的优劣两重性.中国传统文化为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提供了大量的文化基础,但是正是由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两重性,在促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也给其造成了一定的困境.那么如何以发展的眼光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审视,结合目前我国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使中国传统文化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更好的助力作用,是我们值得研究的问题.本文先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两重性做了简单的介绍,然后着重探讨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两重性"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困境与出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