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 毫秒
1.
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12号——债务重组》规定,以修改其他债务条件的方式进行债务重组,债务人与债权人在会计处理时,其债务重组后债务或债权的入账价值应当是对其他债务条件进行修改后债务或债权的公允价值,入账价值低于债务重组前债务或债权账面价值的差额,作为债务重组利得或损失,计入营业外收入或营业外支出;我们认为,债务重组后债务或债权的入账金额应当是对其他债务条件进行修改后将来的应付或应收金额;入账金额的现值低于债务重组前重组债务或债权账面价值的差额为债务重组利得或损失,计入营业外收入或营业外支出;入账金额的现值与入账金额之间的差额,应作为未确认融资费用或未实现融资收益,并在以后会计期间采用实际利率法进行摊销。  相似文献   

2.
张永卿 《中国经贸》2014,(19):259-259
应收账款是企业营运资金管理的重要项目,在市场经济的激烈竞争中,正确运用赊销,加强应收账款的管理显得格外重要,应收账款管理应从应收账款防范机制的建立和过期债权的处理两方面入手。企业应设立专门的信用管理部门,对于存在的逾期应收账款,企业应积极寻找债务重组、出售债权的可能,争取及时收回债权。  相似文献   

3.
如何解决长期积淀下来的银行信贷资产和企业债务的双重劣化趋势,是当前金融界、经济界乃至政府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而解决这一问题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银行债权的重组。所谓银行债权的重组,就  相似文献   

4.
目前,企业违反国家法律、政策规定,采取各种形式,逃废银行债务,是银行债权产生的主要原因,也严重地损害了银行的权益。而银行债权面临的风险,将使银行的经营受到影响,同时影响对当地经济的支持力度。因此,加强对银行债权的保障是遏制信用危机必须的,对防止国有资产流失、维护债权人合法权益,建立现代化企业制度也具有重要意义。一、银行债权产生的原因分析 (一)债务主体利用各种手段,悬空银行贷款,逃废银行债务一是利用租赁、承包、托管、重组等方式,如组建新企业时,承租原企业的全部设备,把金融机构的贷款本息挂账悬空,将企业的全部设备和资产承包给其他企业或个人,规避银行债务。企业兼并重组时只兼并有效资产,不承担银行债务。二是利用改制方式,把原来的  相似文献   

5.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为了更好的抢占更多的市场份额,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有一些企业甚至面临破产倒闭的风险,针对这种情况,企业也可以选择债务重组的方式来挽救企业的危机,给企业自身找回一次新的发展机遇。不仅如此,债务重组还可以作为一些企业战略提升的方式途径出现,文章针对国有企业中的因为经营困难而选择债务重组的企业进行着重研究,希望借此来凸显出债务重组的重要性价值。  相似文献   

6.
应收账款是企业营运资金管理的重要环节,在激烈竞争的市场经济中,正确运用赊销,加强应收账款的管理显得非常重要.本文首先从应收账款的现状分析其存在的问题,然后提出可行性的建议,认为应从应收账款防范机制的建立和逾期债权的处理两方面入手分析,企业应设立专门的信用管理部门,并与销售、财务部门对应收账款进行发生监控、跟踪服务和反馈分析,并由审计部门进行监督管理.对于存在的逾期应收账款,企业应成立专门机构进行催讨,并积极寻找债务重组、出售债权的可能,争取及时收回债权.  相似文献   

7.
蒋暹  沈凌 《西部论丛》2003,(6):53-53
一是企业借重组改制之机逃废债务。企业故意忽视甚至排挤债权银行在改制中的合法地位,不通知债权银行就进行改制,出售资产所得收入不用于还贷,政府有关部门也没有征求银行意见就同意企业完成改制。二是利用重点工程建设的优惠政策逃废债务。如利用三峡库区移民和产业  相似文献   

8.
面对巨额的银行不良债务,企业沉重的资金“包袱”,不少人主张通过债权变股权来解决,国家在企业改革方案中也有此一说.我认为:此举理由不足,负效应甚大,不宜施行.债权转股权的理由不能成立(一)债权转股权无助于银行不良债务的解决.凡有银行不良债务的企业,大都经营欠佳,本身就不符合股份制改造的条件,债仅无法转为股权.如果硬要将这类企业改造成股份制、银行贷款变成产权,那么银行就会连贷款的追索权都没有了,不良债务的风险将更大.市场经济强调的是公平交易,任何交易都要两厢情愿.不情愿的交易、被迫交易本身就是有违市场法则的.在企业对于银行有着大量不良债务的情况下,银行作为有独立利益的特  相似文献   

9.
债务重组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的一项重要交易活动,财务人员有必要读懂相关会计准则.为了规范债务重组交易事项的会计处理与信息披露,财政部于2006年2月15日再次修改并颁布了新的债务重组会计准则,与之前的准则相比,新的准则有了一些变化,文章在此给予了详细的解析.  相似文献   

10.
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企业之间、银企之间的债务拖欠问题更趋激化,盘根错节的债务链交织成一张巨大的债务网,严重制约着我国银行和企业的改制。对此可以利用现代化的计算机数据库和信息技术,有效整合银行和企业的不良债权资源,通过信息沟通,发现债务链,进行债务清算,排除不良债权中的泡沫成分,动员社会力量充分利用市场手段解决不良债权,最终有效解开债务链。  相似文献   

11.
乔继渊 《发展》2013,(8):116-116,119
债务重组作为资金融通的重要手段,既可以盘活存量资金帮助企业摆脱财务困难,也可以保障债权人的债权利益,促使债务双方达到"双赢"。本文对债务重组的会计处理问题进行分析,阐述了实施新《企业会计准则》的调整变化,并就会计实务中涉及的具体问题做粗浅探讨,以加深对新准则的理解。  相似文献   

12.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深入发展,资本市场的发展壮大,以及企业生产经营所处法律环境的不断完善,产生了诸如关联交易、产权变更、资产重组、债务重组、商品期货交易以及衍生金融工具的运用和交易等一系列前所未有的经济活动,本文就我国债务重组的一些问题进行讨论,并对债务重组会计处理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3.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市场竞争程度与日俱增,经营与投资风险也越来越高,企业间的债权债务清偿方式呈现出不同的变化形式.为规范债务重组的确认,2001年1月再次修订发布债务重组准则,由此可见债务重组在日常经济生活所占据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4.
针对当前国有企业债务负担沉重,国有银行不良债权比重上升,经济债务状态不断变化的问题,国家体改委提出,运用综合手段,进行国有经济债务重组。  相似文献   

15.
张奉礼 《发展》2003,(7):44-45
企业兼并是一个企业通过产权交易取得其他企业的控制权,实现自身目标,扩张经济实力的一种经济行为,在这种兼并过程中,兼并方企业不仅保持原有名称和法人资格,而且有权获取其他被兼并企业的财产和债权,同时,承担其债务,被兼并企业丧失法人资格。作为一种企业重组和扩张的手段,企业兼并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必然,在现实经济生活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西方国家的企业兼并综观西方各国企业兼并的发展过程与特点,可以看出其发展规律和发展趋势如下:第一,从单纯地追求规模扩大和财务上的短期盈利,转向追求竞争上的战略优势。经过多次企业兼并浪潮后…  相似文献   

16.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的工业企业面临着来自各方面的挑战。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现有的企业管理制度和管理手段显得越来越不适应。目前,从政府到企业想尽一切办法摆脱债务,特别是银行贷款。因此,在企业改组过程中如何保全银行贷款,已成为金融部门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目前企业重组受害最大的是工行,因为在工行的贷款企业中,有老企业多、亏损企业多、历史负担重等特点,如果债务重组,这些企业是首当其冲。通过我们对辽阳21户债务重组已经结束,正在操作和酝酿中的企业调查发现,企业在重组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17.
资产重组大势所趋,商业银行应面对目前企业资本重组的实际,积极投身到改革之中去,关注信贷资金的运行状况,规避风险,提高效益。 一、企业资本重组对银行信贷资产的影响 1、企业分立划小核算单位,银行债权被“悬空”。企业划小核算单位,分设几个股份有限子公司,重新确立企业名称和法人进行注册经营,使子公司摆脱债务重负,轻装上  相似文献   

18.
债务     
债务是根据当事人的约定或法律的规定,债务人向债权人为特定行为的义务.债务与债权相对应,共同构成债的关系.没有债权,就没有债务;反之,没有债务,债权也就没有存在的基础或实现的可能.  相似文献   

19.
所谓偿债能力分析,是指对债务企业以某一时点会计报表所体现的现有资产偿还特定债务的能力进行分析,并适当考虑未来净现金流入或获利能力的全部工作过程。进行偿债能力分析是债权人、债务人之间进行债务重组的重要依据,尤其是目前情况下各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处置从商业银行收购的不良债权的直接依据。企业的偿债能力可分为短期偿债能力和长期偿债能力,  相似文献   

20.
本文对担保圈内不同银行之间的博弈进行分析,发现在企业互联互保所形成的担保网络中,当某一家企业发生债务违约后,为之担保的互保企业不仅新增了债务和债权银行,更因新债权银行和原债权银行集体挤兑企业债务而陷入债务违约和资金链断裂的困境,并由此引发新一轮的债务挤兑和资金链断裂,最终演变成具有“多米诺效应”的区域性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在打破刚性兑付的政策背景下,相比于地方政府直接为企业提供政策性担保或通过行政命令干预银行续贷标准,允许担保网络中特定债权人优先获得偿付,可高效化解由债务挤兑所引发的担保圈危机,起到维护区域金融稳定和经济稳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