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宏观经济     
财政部贾康释义稳健的财政政策日前,在北京举行的“2005宏观经济引导力资本论坛”上,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所长贾康指出,我国从实行了六个年头的扩张性积极财政政策转为中性财政政策导向,其中的基本政策含义是认为宏观  相似文献   

2.
财政政策是国家调控经济运行最重要的政策工具之一.当经济处于收缩阶段时,政府通过扩张性财政支出刺激需求,促进经济增长;而当经济启动后,政府财政支出就应相应减少.实践证明,根据经济形势发展变化和宏观调控特定任务适时相应地调整财政政策是非常必要的.2003年下半年以来,我国经济开始走出通货紧缩的阴影,呈现出部分行业和地区投资增长过快等问题,资源对经济增长的制约越来越明显,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势在必行.由"积极财政政策"转变为"稳健财政政策"符合我国现阶段的经济形势.  相似文献   

3.
论稳健财政政策与林业生态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宏观经济环境的变化,从2005年起,我国财政政策的基调由“积极”转向了“稳健”,这使其投资方向、资金结构和管理方式必然发生新的改变。文章在分析林业生态建设与财政政策关系的基础上,侧重于从实施稳健财政政策对林业生态建设影响的角度,提出了加大直接投入力度,确定合理资金结构,支持建立林业风险保障体系和补偿机制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如果外部环境恶化影响到国内经济增长的动能,特别是出现外部需求冲击和自然灾害导致的供给冲击双碰头,就业压力的骤然加大,目前的一些政策放松或者调整将是必然的,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搭配或许可期。  相似文献   

5.
●全党同志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做到发展要有新思路,改革要有新突破,开放要有新局面,各项工作要有新举措,迈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步伐。●经济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积极应对国内外环境变化带来的困难和挑战,坚持扩大内需的方针,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进一步深化改革,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加快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积极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实现…  相似文献   

6.
一、引言1 998年以来 ,我国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都以扩大内需为基本方针。内需不足的根本原因在于结构性矛盾 ,因此 ,解决结构性矛盾就必然成为政策操作的第一中介目标。结构性矛盾表现在多个方面 ,但最重要的是地区差别矛盾和城乡需求矛盾。如何促进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 ,充分调动农村市场需求 ,是政策操作的当务之急。支农再贷款正是在这一形势下应运而生。所谓支农再贷款 ,是指由中央银行发放给农村信用社 ,并由农村信用社按照商业化经营的原则 ,以小额信用贷款的方式投放给农户 ,以支持…  相似文献   

7.
财政部副部长偻继伟近日说中国明年将实行稳健的财政政策,在服务于宏观调控政策的同时,适当削减赤字和,公共投资,加大农业税减免力度,积极增收节支,推进财政改革。  相似文献   

8.
政府工作报告(摘要)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一、扩大和培育内需,促进经济较快增长 要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并保持必要的力度,同时采取其他配套的宏观经济政策.扩大国内需求,首先必须增加城乡居民特别是低收入群众的收入,培育和提高居民的购买力.  相似文献   

9.
积极到稳健财政政策的转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财政政策是政府调控经济的重要手段。随着我国宏观经济形势的变化,由积极的财政政策转为稳健的财政政策.具有其客观的必然性。这也必将导致财政政策调控的具体目标、内容和手段发生相应的变化。  相似文献   

10.
动态与信息     
<正>明年实施稳健货币政策中共中央政治局12月3日召开会议,分析研究明年经济工作。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主持会议。会议提出,明年要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增强宏观调控的针对性、灵活性、有效性。货币政策由此前的"适度宽松"调整为"稳健",这是我国货币政策基调的重大转变。  相似文献   

11.
<正>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金融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多次强调金融要回归服务实体经济的本源(1)。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健全宏观经济治理体系,发挥国家发展规划的战略导向作用,加强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协调配合”(2)。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再次强调“要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加大宏观政策调控力度,加强各类政策协调配合,形成共促高质量发展合力”(3)。人民银行、  相似文献   

12.
财政政策是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的一项重要政策工具,我国连续几年采取积极的扩张性财政政策,刺激经济扩大内需,取得了成效,自实施积极财政政策以来,有效增加了国内需求,促进了国民经济的高速增长和经济结构的调整,其巨大成绩是举世公认的,这是我国主动、自觉根据国内国际经济形势变化,充分发挥财政宏观调控职能的一次成功尝试。但是,值得注意的是,积极财政政策的最大弊端在于妨碍市场化改革进程,淡化了市场机制的作用,因为政府宏观调控具有扩大经济职能和活动范围的冲动和需求,另外,在实施财政政策的过程中政府是以国债的大量发行和财政赤字的…  相似文献   

13.
刚刚结束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了2008年要"实施稳健的财政政策和从紧的货币政策"。这一强烈的政策信号,意味着已实施了十年之久的稳健的货币政策将"功成身退",取而代之的是从紧的货币政策将"全新登场",并将在2008年的宏观调控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作为重要宏观经济政策的财政政策,在我国曾经长期存在并起着重要作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中国的理论工作者并未给予财政政策以明确的界定。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我们在引进宏观经济学的同时,也引进了作为宏观调控手段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这一类概念,但是对其内涵与外延的理解不尽相同。一、财政政策内涵与外延演化的前提财政是政府履行经济管理职能的重要财力保障,财政政策是政府实施宏观调控的两大工具之一。因此,政策的内涵与外延的扩大是与在市场经济中的作用和地位分不开的。“重商主义”主张实行国家干预政策,以建立市场秩序和促进…  相似文献   

15.
针对国际经济衰退对中国经济的影响,范剑平研究员提出了九大对策(见本期《应对国际经济衰退的宏观调控对策》),在积极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的两大政策支撑下,这些对策建议的确对进一步扩大内需有所裨益,编者意犹未尽,再想补充几点。 一是改善供给更能拉动需求。国内需求不足是学术界的一致看法。有效供给也会拉动需求,虽也有一致看法,但解释则是五花八门,说明分歧仍有。就拿“过剩经济”概念来说,前番媒体一通炒作,居然给民众一个印象,好象是经济发展了。如此以讹传讹,实为“过剩”之后的行业不景气。虽然对于人均GDP…  相似文献   

16.
财政政策是政府调控经济的重要手段。随着我国宏观经济形势的变化,由积极的财政政策转为稳健的财政政策,具有其客观的必然性,这也必将导致财政政策调控的具体目标、内容和手段发生相应的变化。  相似文献   

17.
2012年经济工作的总体要求 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增强调控的针对性、灵活性、前瞻性,继续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管理通胀预期的关系,加快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着力扩大国内需求,着力加强自主创新和节能减排,着力深化改革开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保持社会和谐稳定,以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  相似文献   

18.
论我国保护性农业财政政策龙笔锋一、我国农业财政政策的回顾与评析为了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建国以来国家财政采取了一系列的财税政策,其中主要有:(一)财政投资。一般地讲,农业资金投入的构成,按其性质可分为一般性生产投资和基础发展、保护性投资两部分。一般性生...  相似文献   

19.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明年经济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根据新形势新情况着力提高政策的针对性和灵活性.特别是要更加注重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更加注重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更加注重推进改革开放和自主创新、增强经济增长活力和动力,更加注重改善民生、保持社会和谐稳定.更加注重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努力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相似文献   

20.
世界经济处于金融危机后的结构调整阶段,中国经济正处于两个维度大调整的交汇点,以新型城镇化为依托的新"四化"建设展露雏形,中国经济自2012年下半年进入新的周期。2013年"稳增长"仍然是经济政策的主基调,积极财政政策与稳健货币政策的基调不会发生很大变化,财政政策重结构调整,货币政策灵活性增加,改革的空间和潜力仍然巨大。2013年投资将成为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引擎:房地产投资将企稳回升,新型城镇化下基建投资加快,新"四化"推动设备投资有所升温,预测2013年投资增长23%~25%,GDP增长8.0%左右,经济逐步走出需求收缩型衰退,温和复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