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社会保险法的立法依据来自于《宪法》。《宪法》强调国家对社会保障的责任,在赋予公民享受社会保险权利的同时,却未规定公民和有关单位承担相应的缴费义务,这与社会保险制度的法制发展方向是不相符的。因此,笔者建议在《宪法》中增设“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以及公民的从业单位,均有依照法律参加社会保险、缴纳社会保险费的义务”的规定,从而在国家根本大法中先予框定基本养老保险的参保主体。基于我国目前关于社会保险的法律框架,还建议将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主体的认定原则确定为:以劳动关系为主、以个人身份参保为补充的原则。  相似文献   

2.
共同富裕作为高度凝练的政治话语与崇高的道德理想,只有转化为宪法上的权利与义务,进而通过权利、义务与法治的法学话语,才能阐明“共同富裕”的宪法意义与价值,并从纷繁复杂的政治话语中看清共同富裕所蕴涵的宪法意义与价值。因此,共同富裕实现问题必须以宪法为总依据,以宪法上的权利、权力与义务为支撑,构建基本权及其限定的基本框架与方法。“共同富裕”之“共同”在宪法上是表达了全体公民人人平等的价值、原则与权利;共同富裕之“富裕”在宪法上的表达则是公民自由权的保障与实现;“共享”发展理念是实质平等原则的具体体现,共享就由执政党的主张或政策载入《宪法》进而成为宪法原则,借助宪法文本关于“社会主义”“人权”“平等”等宪法条款的规范体系解释,成为一种新型的人权即共享权。实现共同富裕,国家需运用税收、社会保障与财政转移支付等再分配权力作再分配,因而这种再分配权作为国家重要的权力必须遵循均等化与法治化的原则,以此确保共同富裕实现方式的正当性与合法性。  相似文献   

3.
我国现行的公民基本权利救济规范体系仍然存在很大缺陷,完善我国公民基本权利救济规范体系是实现权利的本质内涵的需要;是满足国家正当性存在并实现其存在价值的需要;是履行国际人权公约义务的需要。完善我国公民基本权利救济规范体系需要:在宪法中增加规定权利救济请求权,将其确立为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健全有关公民基本权利救济的普通法律体系,全面落实宪法对公民基本权利的保护;在宪法中增加对私人间普通法律未提供救济的公民基本权利纠纷的救济规定;完善宪法监督制度,发挥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监督宪法实施的应有作用;在宪法中确立基本权利的法律限制的界限和原则,以此来减少全国人大制定的法律所存在的对公民基本权利侵害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4.
我国现行宪法把劳动规定为公民的法律义务,从理论上讲,造成了法理上的混乱;从实践上讲,会使许多人处于两难的境地;从法制统一的角度看,导致了法律制度内部的不协调.这样规定不但没有必要,而且增加了宪法中公民义务的分量,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宪法的民主形象.  相似文献   

5.
丁轶 《当代金融研究》2020,2020(3):5-25
国家认同的构建过程是国家通过一定的制度安排来有效整合其国民的过程,宪法在此意义上成为国家认同构建的一大重要制度资源和载体。基于理解国家的不同方式,国家认同可以分为制度认同和文化认同两种。相应地,国家认同的宪法实现机制主要体现为"权利—权力"机制、义务机制、叙事机制和象征机制四类,我国宪法中的序言、公民基本权利和义务、国家机构以及国家标志这四大部分构成了上述机制。在终极意义上,国家认同的宪法实施是一种以宪法总纲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条款"为中枢、以中华人民共和国为总体认同对象、以社会主义认同和统一多民族国家认同为二元的实施模式,其核心在于形成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认同,并在现代政治框架内打造出一种"厚宪法爱国主义"。  相似文献   

6.
劳动权是我国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所谓劳动权,又称工作权,是指具有劳动能力的公民支配自己劳动力,并要求国家或社会为其提供劳动机会和劳动保护的权利。我国《宪法》第42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劳动的权利和义务。国家通过各种途径,创造劳动就业条件,加强劳动保护,改善劳动条件,并在发展生产的基础上,提高劳动报酬和福利待遇。”1997年我国政府签署了《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国际公约》和《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公约》,公民劳动权是国际人权的重要内容之一。一、公民劳动权的基本内容劳动权作为我国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在《宪法》、《…  相似文献   

7.
宪法作为公民基本权利的保障书,尽管自其制定时就被国家赋予了最高权威,但却不能被运用到一般司法程序中以解决违宪问题,也使得宪法保障公民权利的基本功能成为空谈。鉴于此,宪法司法化成为当今各国宪法制度的一种共同选择。我国也正致力于宪法司法化的改革,但由于各种阻碍因素一直不见成效。借鉴各国成功经验,在我国建立权力机关的违宪审查和一般法院的宪法诉讼相结合的模式是我国宪法司法化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8.
公民住房权是人人应当享有的一项基本人权。公民住房权作为一项重要的社会权要求国家履行积极保障义务。随着包括住房权在内社会权的司法实践,关于社会权能否通过司法救济得以实现的理论争辩日渐声微。透视世界各国宪法判例,总结住房权的司法救济方式。  相似文献   

9.
我国目前对行政调查定性不准,对其制度研究不应偏重于授予行政机关调查权,应更加重视对相对人和相关公民的权利保障以及对他们设定协助义务的合理限度,确保三者的平衡。本文以行政调查中对公民权利的保障与救济,以及公民的义务为线索,结合案例及国外相关法律制度,分析行政调查权的行使与控制、行政调查程序的构建等相关理论。  相似文献   

10.
一、当前税政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税制方面 一是税收法律级次偏低。先立宪后治税,是法治国家应有的法律逻辑,因此,税收领域的重大根本性原则应当诉诸宪法。但在我国现行宪政体制下,宪法关于税收的规定仅此一条,即:“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依照法律纳税的义务”,而属于规范税收行为的基本原则——税收法定原则、税收民主监督原则等在我国宪法中并没有得到体现,作为纳税主体的“纳税人”的主体地位也没有得到明确。  相似文献   

11.
如何应对系统性金融风险正面临着巨大的理论与现实挑战,尤其是法律概念上的厘清,对于系统性金融风险的规制优化极具意义。宪法释义学上的系统性金融风险概念分别在基本权利的国家保护义务、立法机关的构架义务、系统性监管负担分配的基本权利条款以及比例原则上出现了具体化。亦可通过宪法中财产权保障的内容推导出金融消费者和金融机构的基本权利保护的必要性。需要关注在履行财产权所对应的国家保护义务时,应注意选择裁量的宪法指示、妥适的保护水平、负担公平、国家保护措施的有效性等要素。  相似文献   

12.
宪政税收是宪法上对税收核心规则或最高原则的创设与运用之政法过程的制度性规范,这一过程要求税收的每一个核心要素都受制于宪政税收。理论上,一个符合中国现实的宪政税收模型是人民代表的一致同意。因为国家和人民的基本关系其实是税收关系,所以必须在宪法上界定国家与人民的权力与权利、责任与义务并使其基本关系宪法化。实践上,应以宪政税收为基本出发点,修改宪法的涉税条款,不必出台税收基本法,并以宪法理念或精神指导税收法律体系或制度的构建。  相似文献   

13.
一、三个话题的提出我国宪法第五十六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依照法律纳税的义务"。公民依法纳税、穷人少缴税、富人多缴税应该不是争论的话题。奇怪的是在2008年的全国"两会"上居然成了辩  相似文献   

14.
宪法中的"国家所有"条款至今并未得到足够的重视和认真的分析,但实践中仅仅通过私法规制"国家所有权"已经难以回应现实的问题,已经有学者开始引入公物等概念,并建构宪法上的"国家所有权",但这个分析是仓促的,而且在规范逻辑上难以成立。"国家所有"条款的宪法分析应该立足于现行的宪法体系,以宪法变迁为背景,结合我国的立法现状与社会现实,从而对"国有财产"的规范内涵进行诠释。"自然资源"的"国家所有"在学界备受争论,对这一问题的解读同样需要上升至宪法层面,从而就"自然资源"进行宪法上的界定,并对"国家所有"所衍生的权利、义务进行分析。从宪法角度对"国家所有"条款进行规范分析的目的在于防止对"国家所有"的规制完全遁入私法,从而丢失公法上的监管与义务。  相似文献   

15.
臧晓冰 《金卡工程》2010,14(8):106-107
近几年来,在我国关于煤矿事故的媒体报道越来越多,毫无疑问,矿难已经成为构建和谐社会进程中一个非常严重的社会问题。本文将以法学的视角来探讨我国矿难频发背后隐藏的深层次问题--人权问题。在一个人权文化得到广泛普及的法治社会里,对公民生命权的保护一定是国家的首要义务,因为公民的生命权具有超越一切的最高价值,对生命的拥有是公民享有权利的前提,是人的一项最基本的权利,是基本人权。和谐社会的构建需要需要我们大力普及人权文化,推动人权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黄雪锋  滕璐 《金卡工程》2009,13(6):28-29
本文对宪法理论和现实的角度,探讨了环境权的宪法基础。环境权,从广义上来说包含公民的环境权和国家的环境权。环境权不仅人权属性,而且是一个独立的新型人权。人格尊严是环境权产生的根源,但在生态危机下,人格尊严遭到了严重扭曲。  相似文献   

17.
朱凌宇 《金卡工程》2009,13(5):64-64
公民权利及其与国家权力的关系是宪法的核心问题。公民的基本权利及其保障是宪法的重要内容,是法治社会的根本目标;国家权力则是构建法治社会最强有力的后盾。公民权利是国家权力的基础,国家权力是公民权利的保障。二者有着紧密的联系。人民监督权,作为公民的一项重要基本权利,是我国社会主义监督制度体系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也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民主政治的一大特点。同时,国家权力的制约,是宪法的重要功能。保障人民监督权和制约国家权力构成了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两大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18.
吴灿烂 《金卡工程》2010,14(8):151-151
一、民事执行检察监督的法理依据(一)宪法依据。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宪法是分析检察机关地位和性质的基本依据,也是确立检察机关对民事执行进行监督的最高依据和最终依据。我国宪法第一百二十九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检察院是国家的法律监督机关"。在宪法的基础上,我国的三大诉讼法均规定了检察机关的法律监督原则,由此可见,  相似文献   

19.
在社会主义国家中劳动人民是社会的主人,国家为人民服务,使人民享受各种权力,公民也应向国家履行种种义务.依法纳税就是人民应尽的义务之一。随着税法宣传的普及和税制改革的深化,公民向政府纳税.这已被多数人所接受。然而说到纳税人的权利,目前尚未被许多人理解并形成共识。这不能不说是我国税法宣传中的一个误区。  相似文献   

20.
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我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也是我国宪法明确规定的,是国家意志的体现。公民法律意识是认知主体对法治进程的系统理性的主观反映,培养适应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的公民法律意识,推动公民法律意识的快速发展就成为实施“依法治国”战略不可或缺的内容,更是国家建设中的基础性工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