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由于受到明清商业大潮以及重商思想的影响,蒲松龄在其名著《聊斋志异》中揭示了大量的儒商现象。儒商精神主要表现在:济困扶危、乐施好善;诚信立德,利义合一;敏锐的商业眼光和经营头脑;曲线入仕,积极谋求政治地位的提高。蒲松龄在对儒商形象进行塑造的时候,并不是简单地对社会生活客观再现,而是打上自己鲜明的思想烙印,使得儒商群体和见利忘义的奸商、恶商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对于当下的经济秩序、道德秩序的重建具有积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2.
以儒家伦理为核心意识的"文治",其背后的支撑恰恰是"武功".科举的盛衰,随国运而升降,而非国运随科举升降.近代武人的崛起,盖内外患交困之下整个局面的渐趋崩盘而不得不已,若过多的归咎于科举的废除,似有因果倒置之嫌.  相似文献   

3.
从《黄英》管窥蒲松龄思想的超前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代作家蒲松龄的志怪小说集《聊斋志异》是一部具有强烈批判精神的传世之作。在这部作品中。作者借花妖狐魅的故事,大胆地揭露了封建社会的黑暗,对社会丑恶现象予以严厉的批判和辛辣的讽刺。同时。作为冷静而具有普遍人文关怀精神的成熟作家,他接受了当时社会的进步思潮。主动站到历史前进的思想前沿,在他的作品中不仅揭露黑暗,更歌颂光明,表达希望,宣扬民主,鼓励斗争,为普通大众指出通往幸福王国的道路。本文试图从解读《聊斋志异》中的《黄英》篇入手,揭示蒲松龄具有超越时代的进步思想。  相似文献   

4.
八旗科举对于形成满人的中原文化认同,进而形成对中国多民族国家认同起了很大的作用,其意义已超出了科举制度的本身,正是由于八旗科举所形成的共同的文化认同,使得满洲作为一个民族,其民族特性逐渐消失,民族的本位认同逐渐也因文化认同的一致性而被国家认同所取代,满洲的汉化是一个必然的趋势。但是,满洲汉化是通过文化上一致性融合到汉族之中,而不是民族间的同化,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这是符合民族发展的潮流,也是与传统中国民族发展的脉路相一致。  相似文献   

5.
《聊斋志异》中有数量众多的知己故事。在此类故事中所反映出来的"知己之情"集中、迫切,可谓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悲士不遇"情结的集大成者,这是一个十分引人注目的文学现象。蒲松龄终身不遇的经历以及他对"知己难逢"的切身情感体验,都驱使着他在小说世界中描绘着他所渴望的东西。在《聊斋志异》的"知己"类故事中,蒲松龄大多以花妖狐魅充当故事主人公,突出主人公身上的人性之光,集中、大量地在故事中抒发对"知己之情"的渴求。可以说,在蒲松龄之前,尽管文人学士在现实世界中屡屡碰壁,尽管许多诗人骚客在自己的作品中抒发着"悲士不遇"的感伤,但是,他们的悲哀过多地纠缠于个人的遭际,他们的作品因数量不大而未能构成一种时代集体诉求的回响,因此缺乏对全社会底层文士的震撼力,也难以引发全社会的共鸣。时代呼唤着文学巨匠来完成这一使命,蒲松龄和《聊斋志异》应运而生。蒲松龄在《聊斋志异》中对"知己"的大声疾呼,贯穿全书始终,他有意识地在"伯乐难觅"的问题上寻求突破,并且取得了空前的成功。  相似文献   

6.
一笑几千年     
很小的时候,我就喜欢蒲松龄的《聊斋》,聊斋中一个个柔媚、狡黠、善良的狐媚子是我年少遐想时一直一直的主角。记得小时候睡前,我常常喜欢回忆那些诡异的情节,总希望每日的梦可以从聊斋的某一个故事开始……而众多的狐媚子里面,我最爱婴宁,那个让王子服见一眼即病了,  相似文献   

7.
元代科举制度对元杂剧分期的影响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元杂剧分期,学术界代表性观点是“三期说”和“两期说”。研究者都认为:元代科举制度的停止与复兴对元杂剧的繁荣、衰落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元杂剧繁荣与衰落的分期界线,以重开科举的元仁宗延桔年间比较合理。  相似文献   

8.
清代桐城是科举较为发达的地区,科举的兴盛对桐城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它不仅加速了桐城的区域和阶层流动,影响了桐城家族的兴衰,还大大加速了桐城教育的发展,推动了桐城民众整体素质的提高。  相似文献   

9.
科举制度在近代废除后留有大量的封建残余,本文先对科举的残余现象进行分析,然后论述了科举制度的公平竞争,最后反思了当今高考制度的改革。禹考的改革也必须以平等为核心。  相似文献   

10.
《新智慧》2008,(3):I0007
“倒榻”原来非“倒霉” “倒楣”一词大约出现在明朝后期,在考科举之前,考生的家里一般都会在自家门前竖起一根旗杆,以此为考生打气壮行,时人称这根旗杆为“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