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正>一、技术创新的类型创新的实践告诉我们:但凡成功的创新,一定有方法 ;但凡失败的创新,一定有教训。一般来讲,技术创新大体上可以分为三大类型:即颠覆性技术创新、渐进式技术创新和组合式技术创新。(一)颠覆性技术创新在技术创新中,尤其要高度重视"颠覆性技术"的创新。这种"颠覆性技术"的创新,是一种"创造  相似文献   

2.
社会资本对技术创新的影响是学术界和实践界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然而其路径和机理仍不明确。为此,试图通过一个模型分析了知识创新为中介的社会资本对技术创新的影响。首先,借鉴场论,提出了以知识创新为中介的社会资本影响技术创新的概念模型;其次,提出了修正的创新价值链模型和扩展的知识创新模型,并分析社会资本对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的直接影响,以及社会资本通过知识创新对技术创新的间接影响;最后,探究了社会资本通过知识创新影响技术创新的路径和机理,以期为企业技术创新更好地展开提供一些借鉴。  相似文献   

3.
姚璐 《化工管理》2011,(3):62-64
<正>技术创新是企业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创新文化则是技术创新的源泉。创新文化能够最大限度地激励人们进行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的氛围对技术创新有直接的影响,是推动企业创新和科技进步的内在力量。  相似文献   

4.
随着创新驱动战略的全面升级, 技术创新与商业模式创新已经呈现出日益深度融合的趋势, 但信息不对称、资源配给不合理、管理人员缺乏协同创新管理经验等难题又制约了技术创新和商业模式协同创新的进一步发展。本文应用TRIZ理论对技术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协同创新过程中的瓶颈矛盾问题进行了剖析, 并最终给出多种可行的促进技术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协同创新的工作改善方法, 从而为促进产业创新协同创新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5.
江浙区域技术创新效率比较分析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本文以江浙区域技术创新的“效率悖论”为切入点,提出区域技术创新所引致的效率涵盖了区域技术创新的市场效率和社会效率。在分析和比较江浙区域技术创新模式特点的基础上,揭示了其区域创新效率的差异,并解释了“效率悖论”。笔者认为,创新收益分配机制(市场机制)的完善、区域技术创新网络的建设,以及政府对区域创新的促进(制度供给和制度创新)可以提升区域技术创新效率。  相似文献   

6.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技术创新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永久驱动力.兴隆庄煤矿自投产27年来,坚持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科技进步为依托,不断进行技术创新、管理创新、组织创新、理念和文化创新,先后完成了煤炭行业"八五"、 "九五"、 "十五"重点科研攻关项目,在技术创新活动、技术创新路径的选择及战略模式演进过程中,兴隆庄煤矿走出了一条"由技术引进、消化吸收、二次创新与合作创新到技术创新的最高境界--自主创新,进而拓展海外技术市场"的成功创新之路.  相似文献   

7.
结合汽车工业的技术创新演变历程,阐明汽车工业从企业自我研发到创新网络的技术创新之路,并结合我国汽车工业技术创新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明确提出应按照以下途径形成有效利用企业内外部资源的创新网络:企业SWOT分析、选择技术创新路线、确立技术发展战略、构建内部和外部创新网络、促进内外网络协作创新、加强创新管理与评价.  相似文献   

8.
2 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 ,国有煤炭企业除了拥有资源优势外 ,还应确立技术创新的战略地位 ,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 ,融入知识经济潮流。同时 ,还要注重把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相结合 ,用技术创新提升企业的现代化素质 ,以管理创新促进和保证技术创新 ,进而促进企业发展  相似文献   

9.
■施工企业的项目管理创新必须通过观念创新、制度创新、技术创新和经营创新来实现。■观念创新是前提条件,制度创新是决定因素,技术创新是时代要求,经营创新是最终目标。  相似文献   

10.
自主创新的理论基础和基本模式探讨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从技术创新的内涵看,自主创新的理论基础包括:技术创新的主体性理论、有序性理论和市场性理论;根据技术创新源的来源不同,可以把自主创新的基本模式区分为:原始创新模式、模仿创新模式和集成创新模式。  相似文献   

11.
技术创新是企业竞争力的核心,提高技术创新能力是推进企业技术进步的关键。针对钢铁行业技术创新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以期通过技术创新能力的提高,加快钢铁行业的解困步伐。从技术创新投入、产品创新、工艺创新、激励机制等方面对技术创新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对策与建议分析。  相似文献   

12.
中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助推了整体科技创新水平的提升,但也带来了微观层面策略性创新和宏观层面“数量长足、质量跛脚”的创新困境。在迈向创新强国之路上,作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核心内涵和重要工具,以税收优惠、创新补贴为核心的一揽子技术创新激励政策是否导致了中国技术创新上述困境?基于对这一问题的回答,本文利用中国企业授权发明专利数据,以及机器学习和语义引用方法,测度了企业技术创新质量;在此基础上,利用中国税收调查数据、中国工业企业科技活动调查数据和中国高新技术企业名录等,实证检验了中国技术创新主要激励政策对企业技术创新质量和数量的影响。研究发现:①以“研发费用加计扣除”为代表的普适型政策仅促使了企业增加技术创新数量,对企业技术创新质量的影响不显著;②以“高新技术企业认定”以及“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减免”为代表的选择支持型政策,同时激励了企业提升技术创新质量和创新数量;③以“政府科技活动资金投入”为代表的自由裁量型政策,则对企业技术创新数量和质量都无影响。本文为企业技术创新质量提供了新的测度方法,更为合理评估中国技术创新激励政策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3.
按照技术创新经济学的先驱者熊彼特的观点,“创新是一种创造性的毁灭。每次创新,既是创造,又是毁灭,一批企业在创新中求得了生存与发展,另一批企业在创新浪潮中被淘汰。”技术创新不仅包括产品创新、工艺创新和社会服务方式的创新,还包括与上述几项创新相适应的组织创新、制度创新、管理创新和市场开拓等。在国际社会,技术抢新与创新往往是通用的。这是对市场经济条件下技术创新关系企业兴衰存亡的写照,它使我们在重新认识技术创新的地位和作用上受到启迪。  相似文献   

14.
要谋求河北可持续发展 ,应充分认识科技创新的极端重要性 ,不断增强加快技术创新的紧迫感 ,围绕市场搞创新 ,围绕调整抓创新 ,围绕优势谋创新 ,突出重点 ,选准突破口 ,实现河北技术创新的突破。这就必须充分发挥广大科技工作者在技术创新中的重要作用 ,努力营造有利于技术创新的良好社会氛围和环境 ,着重从认识、机制、政策、人才等方面消除不利于技术创新的问题 ,并热情支持、鼓励群众的有益尝试 ,及时总结、推广群众的新鲜经验。  相似文献   

15.
进入90年代以来,企业竞争的基本手段靠快速推出高性能、高可靠性、低成本,能最大限度满足用户需求的商品。为适应这样快速多变的市场,企业只有持续不断地推行技术创新,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然而有的企业只重视技术的创新,不重视管理的创新,致使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不足,收效不大。本文结合叨年代最新的技术创新模式和管理创新模式,提出了一种支持并行运营的矩阵组织结构,以求对现代企业的技术创新有一定的指导作用。一、企业创新与管理创新的关系企业的技术创新问题自90年代以来一直是人们议论的焦点,但对技术创新…  相似文献   

16.
创新包括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两个方面,两者互为补充、互为促进。也就是说,在管理创新与技术创新之间存在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17.
将技术创新分为产品创新和过程创新两个维度,运用我国1996~2011年的数据,首先建立 VAR 模型,通过平稳性检验、协整检验后,建立 VEC 模型,分别探究我国东部地区和中部地区技术创新对就业的影响。并建立脉冲响应函数,模拟就业对产品创新和过程创新冲击的响应。结果显示:(1)产品创新和过程创新都会促进就业,但过程创新的作用更加显著;(2)技术创新对就业的促进作用在东部地区更加稳定而明显。本文力图通过分析技术创新的就业效应,为我国改善就业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8.
以创新主体的认知视角分析企业技术创新中存在的问题,对于企业提供良好的创新环境,提升创新主体的创新能力是至关重要的.本文通过对卫星研制核心单位创新主体的技术创新认知情况进行实证研究.分析了他们对技术创新的认知程度、训析了企业在创新环境和激励机制的供给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措施.  相似文献   

19.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国有煤炭企业除了拥有资源优势外,还应确立技术创新的战略地位,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融入知识经济潮流。同时,还要注重把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相结合,用技术创新提升企业的现代化素质,以管理创新促进和保证技术创新,进而促进企业发展。  相似文献   

20.
随着经济全球化不断向纵深发展以及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科技创新正逐渐取代传统生产要素成为企业发展最重要的核心资源,但受资金、科技人才、研发平台等资源限制,单个企业或者企业间合作很难在创新方面有实质性突破,亟需一种可以充分调动各方积极性和充分利用各种创新资源的科技创新团队,而基于产学研战略联盟发展起来的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不仅可以引导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还可以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备受各国关注和青睐。目前,国外企业越来越重视利用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应对技术创新环境的变化,通过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有效地实现联合技术创新,成效显著。基于此,通过对日本、美国、欧盟的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发展成效进行深入剖析和总结,以期其先进做法对我国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发展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